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焦循曲论突出了悲剧审美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特定的心理因素相结合,从悲剧观念、悲剧结局和悲剧人物三个重要方面展开分析:悲剧观念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社会因素有关,悲剧结局体现在对"一悲到底"、"合乎情理"、"韵味悠然"等方面的强调,悲剧形象则要求人物具有"刚直正义"、"道德期待"、"替代强化"等内涵。  相似文献   

2.
称谓语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和社会现象,它与权势、同等语义及礼貌原则息息相关。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现代汉语代词称谓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您"的使用符合上述原则,并在新的社会语境下产生了新的使用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综合辨析前人关于"悲剧性"范畴的性质诸说的基础上,采用语境还原法,从"存在"性质和"概念类属"两个维度对"悲剧性"范畴的性质进行了新的探索,指出悲剧性是一种人类现象,悲剧性是一种意向性存在,而不是一种实体性事物的存在。"悲剧性"范畴是一种关系范畴,而不是事物范畴,表现的是处于具体语境中的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相互契合关系。这将为彻底清除制约悲剧理论研究的概念障碍、建构现代形态的悲剧理论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狄金森诗歌以隽永、精练、含蓄、深刻而著称,但因词义难以确定,因此就有了解读和研究狄金森诗歌的种种困惑。从语境、语言与哲学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狄金森第754首诗,可知该诗最后一节的悖论实际上蕴含着"人"与"枪"的哲理关系,即"人"具有胜过"枪"的威力。可见从语言哲学的角度阐释狄金森的诗歌也是揭示其诗歌内涵的一种解读方法。  相似文献   

5.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语用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特根斯坦是哲学研究语用学转向的先驱,其"语言游戏"观具有丰富的语用蕴涵。主要包括:"语言游戏"即一种生活形式,是由语言和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行动所组成的整体;词的意义即是词在"语言游戏"中的使用;"语言游戏"具有规则,词的用法即是"语言游戏"的规则,人们在游戏中学会并遵守规则。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观中对词语意义的解说,引入说话人意图、言语行为、语境等概念,客观上推动了语用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在中外文学史上,苔丝和尤三姐是两个非常鲜活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结局都很悲惨,家庭环境,男权社会以及她们自身的性格特征都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因素。然而,造成她们两人悲剧的成因和她们个人对待悲剧的态度是迥然不同的。从这点出发,对苔丝与尤三姐的悲剧命运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布尔迪厄批判了传统的结构主义的"学究谬误"式语言观,在继承和超越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语言观基础上,基于工作中的实践理论,建构了其独到的实践语言观,把语言置于实践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探讨了语言与符号权力(符号暴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语境关系顺应是语言顺应的一个方面。语境关系中的交际语境包括交际双方及其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文中指出:广告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就是对交际语境的一种顺应,即顺应受众的情感和理念等心理世界因素、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等社交世界因素,以及时空等物理世界因素,以期达到广告目的。  相似文献   

9.
语境是与语言有关的因素,语言是在语境中呈现,在语境中生成意义。人类交际中的社会文化特征是理解语言的重要因素,交际的过程也就是语境建构的过程。由于文化的差异和语境的复杂性,跨文化交际中的顺应比较困难。文化语境成为制约语言理解的各种因素。文化语境是理解交际的认知基础,它有利于我们解读语言交际的性质,消除话语的歧义。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人民日报》国内版与海外版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标题语反映了语言结构客体与语境因素动态的相互顺应,是新闻工作者顺应读者差异,为达到良好的舆论宣传效果,在较高的意识程度下,顺应语境因素,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各国学者对语境的研究琳琅满目,语境制约翻译的思想深入人心。维索尔伦从语用学角度提出顺应论,主张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相顺应。翻译也是一个语言选择过程,同样适用顺应论。为进一步明确翻译与语境的关系,结合顺应论与语境理论,从翻译过程中语言选择对译入语具体语境的顺应角度分析"蝌蚪啃蜡"被弃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语码转换是语言交际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普遍存在于双语或多语社会中。一般来说,语码转换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主观选择不同语码的有意识行为,一个人在交际中所进行的语码转换是种种社会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语码转换是一种社会行为、人际行为、协商行为、语境化行为和心理行为,其社会心理分析模式将语码转换现象定义为在客观语境中对话双方协调视角,协调人际关系,并且会受到个体心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的一种言语选择过程。同时,语码转换也会反作用于人际关系,并构建新的会话语境,从而影响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语境进行研究。文本生成有赖于文化语境,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风俗、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本所赖以生成的"文化语境"是不可忽视的。文中探讨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即异化与归化,以及文化语境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歧义是语言结构形式与其意义之间的特殊关系形成的一种常见而复杂的语言现象。从语义学的角度阐释,英语歧义既有因"一词多义"或"同形异义"等词义变化而引起的词汇歧义,也有因定语、状语、否定词等引起的语法歧义。一定的语境有助于减少歧义,但当语境不充分时,需要分析语音、上下文、情理等来消除歧义。  相似文献   

15.
《大秦帝国》是一出威武雄壮有着阳刚之美的大悲剧。作家牢牢抓住偶然,并通过偶然的人物和事件,揭示出隐藏在历史生活中的必然。在对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的具体描写中,真实地历史地塑造出扶苏、蒙恬的悲剧性格和李斯性格的二重性。赵高的"秘密伞盖"集中暴露出秦法中尊王、反智、愚民的"黑洞"和秦帝国短命而亡的内在根由。小说体现了悲剧与喜剧的转换:中华民族将经过若干历史阶段,微笑着与自己的过去诀别。  相似文献   

16.
以关联理论为理论依据,对隐喻和语境进行了阐述,提出隐喻是正常语言交际的一部分,隐喻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在适当的语境下或通过语境的补充和扩展寻求事件之间的关联,获得最佳理解效果的一个过程。在交际中,人们根据人类的认知假设去理解话语,如果说话人或作者提到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读者或听者需要积极寻找两种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关联,然后在其共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推理,最后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隐含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市场化的进程虽然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和丰富,却让整个社会与人都陷入了韦伯所说的"铁的牢笼",疏离感如同流行病一样蔓延于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悲剧"正在上演。究其原因是市场化带来了乡土礼俗文化的变迁与凋敝,而解决社会文化失调、价值取向偏差的途径就是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用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对威廉斯"戏剧三部曲"中悲剧人物的个体意识进行解读。着重分析了发生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变迁通过价值观冲突,信仰危机和男权主义泛滥等方式对人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导致人性悲剧的产生。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人性局限的角度补充论证了"悲剧表达了人类要获得人格的不可摧毁的意志"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19.
将"卡塔西斯"说置于《诗学》文本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之中,以政治哲学为论域,可以凸显悲剧对个体的净化、提升、认识真理的作用,以及悲剧对城邦、社会的政治哲学作用,并由此提出一种阐释,即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卡塔西斯"作用是对雅典城邦政治中个体与群体紧张关系的一种弥合与超越。  相似文献   

20.
论委婉语的语境顺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委婉语主要是由特定语境中语言的选择所决定的,离开了一定的语境,委婉的表达方式也许就不再委婉了。以语境顺应理论为依据,从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方面入手,以翔实的例证分析委婉语使用的可变性、适切性,尤其深入探讨非语言语境中影响交际策略的重要因素——社会距离的三个影响因子权势、交际双方的个人因素和话题对委婉语的选择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