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的清官戏是古典文学范畴里的一个部分,也是高等学校古典文学教学中的课题。所以,我们要科学的予以历史地评价,还它以历史的本来面貌。中国文学在它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具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发展到元代、明代、清代阶段,在古典文学的范畴里出现了不少清官戏,从此谁也不怀疑在当时出现了不少清官这个事实。清官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清廉,为百姓办好事。官而清与官而贪相比之下总是清官比贪官好。而那种认为软刀和硬刀或一丘之貉的看法未免有些欠妥。看过《生死牌》或《三女抢板》的人,大概都记得那个挺身出来制止和反对地方大豪强大恶霸挽救了两家人性命的巡抚海瑞。  相似文献   

2.
翻翻二十四史,人们就会明白,有名有姓的并且货真价实的清官,不过几十位。明末清初优秀的文学家、史学家张岱,著《夜航船》卷七“清廉类”,扳着指头数了很久,也不过找出40位清官,物以稀为贵,况人乎!这些清官的相关事迹,大部分都很感人。东晋时的高官吴隐之,曾先后任御史中丞、左卫将军等要职,但他将所得俸禄和皇上的赏赐,都分给家族中的困难户,俭朴到冬天无棉被,一次洗了棉衣未干,只好披着棉絮御寒,清苦如贫民。更难能可贵的是,广州靠近大海,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奇珍异宝,令人眼花缭乱,历任广州刺史,多数贪腐。吴隐之在晋安帝隆安(397—401…  相似文献   

3.
简论古典小说中的清官形象黄立新古典小说中的清官形象,大致有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写真人真事,或基本上写真人真事的。中国古典小说大致萌芽于汉魏时期。在早期小说中,已有清官的简单的记述。如《太平广记》“廉俭类”引前人所写《陆绩》云:吴陆绩为郁林郡守,罢秩,...  相似文献   

4.
清官戏是我国传统戏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人们对它的认识并不一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和他们的顾问对清官戏进行了大量的诬蔑和歪曲,迄今流毒并没有完全肃清。因此,正确评价清官戏还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在《玎玎珰珰盆儿鬼》这部戏里,包待制在自我介绍时的"法正天心顺,伦清世俗淳。笔题忠孝子,剑斩不平人"道出了一位清正廉明、执法不阿的清官的心声。元杂剧包公戏所表现的清官文化主要是借塑造包公这个清官形象反映出来的。包公这个清官形象从产生到发展,直到元代成熟定型的一系列过程,以及元杂剧包公戏作家显露出的清官思想,这些都呈现阶段性特点而且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元杂剧包公戏中的清官形象,是剧作家们清官思想的体现,是借古喻今,彰显社会现实的利器。其表现出的清官文化更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和意义,值得我们重点探究。  相似文献   

6.
高萍萍 《金陵瞭望》2006,(11):51-51
清朝有位与宋代包拯、明代海瑞齐名的官员,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勤于民事,于民间有“施青天”之美名;以他为原型的长篇评书《施公案》也一直唱颂至今。他,就是施琅大将军的二儿子、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施世纶。  相似文献   

7.
元代清官戏是在元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主要受到元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不同于明清以后的清官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仅就元代清官戏的时代特征,从主題、清官形象及清官断案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粗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包公与清官     
一说到清官,人们自然会想到包公,于是戏剧舞台上那个铁面无私、不畏权贵、威风凛凛的“包黑头”就会出现在眼前。这是因为,包公的故事、戏剧在人们中间流传太广和人们结下深厚感情的缘故。包公故事、戏剧的流传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出现于宋代,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包公的故事和戏剧也越来越发展了,在现存的《元曲选》一百种中,包公戏竞占了十种之多,明朝的《龙图公案》就有六十三个关于包公公案的故  相似文献   

9.
重评《窦娥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汉卿的《窦娥冤》在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是一部有影响的作品。几百年来曾多次被改编,在各种不同的剧种中流传,直至解放后仍在上演。文化革命前,它的思想内容比较为人们所注意,但也存在着赞赏有余而批判不足的倾向,而其艺术成就却又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四害”横行时期,这部优美的剧作同它的主人公的命运一样,蒙受不白之冤,被扣上“清官戏”、“鬼戏”  相似文献   

10.
《老残游记》清官批判思想之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鹗自称 :历来小说“有揭清官之恶者 ,自《老残游记》始”。其实 ,《老残游记》对清宫的批判 ,一源于司马迁《史记》以及历代史书中的《酷吏传》 ,一源于李贽评点杨慎《党籍碑》之文章。李贽“君子而误国”、“清官之害大”的思想 ,以及对程朱理学的非议 ,对《老残游记》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祸国殃民的“四人邦”已被粉碎一年半了,经过揭批,他们的罪恶基本上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然而他们打着批孔、批儒的幌子,悍然扼杀古典清官戏的恶霸行径,还未受到批判,很多人对他们彻底否定清官,深感不平,但谈虎色变,心有余悸,说明他们的流毒和影响还未肃清。这问题牵涉面很广,它关系到古典文学教学能否正常进行问题,也关系到古代文学遗产要不要批判继承问题。我们今天在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文  相似文献   

12.
作为对十七年(1949-1966)戏改中人民占领舞台背后所蕴涵意识形态的传达和演绎,新编历史剧独占鳌头时期(1958-1960)的清官戏创作呈现出模式化。通过对《海瑞罢官》、《谢瑶环》剧本雷同点的解读,可以窥见新编历史剧黄金时代的创作特点,及其迅速退出戏改舞台的本质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一在南朝诗坛上谢灵运曾被看作是个典范性的人物。《宋书》本传说他“每有一新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徧(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可见声誉之高。以后齐梁人论及刘宋一代文学,虽每常以颜(延之)、谢并举,但大抵更为推崇谢灵运。不少人的诗歌创作,都受到他的影响。以富于独创性著称的鲍照,有不少篇章是明显地模仿谢灵运的。谢脁的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着谢灵运的影子。《南史》卷三十三说齐武陵王萧晔“学谢灵运体”,《梁书》卷五十称伏挺“善效谢康乐体”,这些都是谢体诗风靡一时的证明。诚然,也有人对谢诗提出过批评,如齐高帝指责谢诗“放荡作体,不辩首尾。”但从他推崇潘岳、陆机、颜延之来看,似乎也只是不满于谢诗的结构散漫,而且他的批评  相似文献   

14.
《张衡传》     
【题解】 本文节选自范晔的《后汉书·张衡列传》。 范晔(公元398——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东南)人。他博贯经史,又善属文,在南朝刘宋时期,曾任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太子左卫将军等职,后因密谋拥戴文帝的兄弟刘义康,被文帝处死刑。 《后汉书》是范晔从尚书吏部郎贬为宣城太守以后开始写的。他根据前人各家撰写的有关后汉史的著作,写了《后汉书》。全书共一百二十卷。包括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其中志三十卷是梁刘昭取西晋司马彪《续汉书》的八个志补入的(因范晔遇害,只完成了“纪传”,“志”未完成)。到北宋时合刻,即流传自今的本子。范  相似文献   

15.
著名清史专家周远廉教授撰著的《天下第一清官———清代廉臣张伯行》,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继《香妃入宫》和《乾隆皇帝》第一卷《下江南》之后,作者推出的第三部长篇历史小说。该书描写的主要内容是:张伯行在庆都知县任内清除三大害,在巡抚任内痛惩六衙内、革规银、减火耗,平反冤案,以及为解救千余名身陷囹圄的无辜生员而与位尊权重、贪婪残暴的两江总督噶礼拼死斗争,险被革职正法,但康熙皇帝顺应民意,力排众议,钦封张伯行为“天下第一清官”。故事情节曲折惊险,生动活泼,风波迭起,扣人心弦。本书虽系历史小说,但…  相似文献   

16.
“清官崇拜”是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种义化现象。所谓“清官崇拜”是指在封建社会中.人们把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廉洁奉公、为民做主的政府官员当作正义的化身而神圣化。说到底.这是一种人格崇拜,是人民群众不能保障其自身的权益.而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寄托在被称为“清官”的掌权者身上的无奈心态的反映.是封建社会经济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在政治上的延伸和体现。  相似文献   

17.
清末四大著名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以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山东行医的过程为线索,展现了晚清上至封疆大吏下至平民百姓、山林隐士的众生相,写出了“土不制水历年成患、风能鼓浪到处可危”的末世景观。其中,对“清官”害民、“清官”误国现象的深刻揭露,是这部小说的鲜明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8.
《范太史集》五十五卷(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北宋范祖禹撰。祖禹(1041年--1098年)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华阳县)人。宋仁宗嘉祜八年(1063年)进士。历官龙图阁学士知陕州。事迹附见《宋史·范镇传》。范集中涉及《通鉴》编写的一些人和事,摘举于次,以为治史者之一助。一、“同编修《资治通鉴》”范祖禹在《龙门山胜善寺药寮记》中,自称“奉议郎同编修《资治通鉴》范某”(卷三六)。在《祭叔母宇文氏文》中,也称“左奉议郎同编修《资治通鉴》某”(卷三七)。两处均于阶官下系以“同编修《资治通鉴》”,这一差遣实际上成了他长时期的官职。范祖禹自幼育于叔祖范镇。范镇于庆历、嘉祜间,预修《新唐书》,历十七年之久,对唐史很有研究。司马光和范镇是好友,彼此过从甚密。所以他在《荐范梦得状》中说:“自祖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清官意识始终是一股制约民主政治发展的阻力。产生于封建社会的清官意识并不因我国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发生深刻变化而自动地退出历史舞台,印证了马克思“死人抓住了活人”的论述。本文试图在剖析清官意识产生的深刻原因的基础上,向人们昭示清官意识的严重危害与后果,以澄清人们对清官意识的种种模糊认识。一清官意识产生的深层动因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清官意识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民主精神,所追求的民主价值目标是格格不久的。为什么这种封建社会的清官意识还象幽灵一样纠缠着人们…  相似文献   

20.
《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司马光主编的一部我国空前的编年史巨著,全书三百余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举要历》八十卷(此书已佚),号称“网罗宏富,体大思精”①.封建史学家对这部大书推尊很高,宋末元初的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