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9 毫秒
1.
叶圣陶从1912年进入教育界工作,至1988年逝世,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七十六个春秋。他先是从事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实践,再是进行教材和学生读物的编辑著述;新中国成立后又直接参加全国教育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叶圣陶是一位受人尊重的教育家。 叶圣陶从1914年开始写小说,当年就发表了教育小说《博徒之儿》,而最后一篇教育小说《友谊》,创作发表于1954年。就是说,叶圣陶整整写了四十年的教育小说。据统计,他创作小说(童话除外)共110余篇,而教育小说就有40篇,占三分之一强。象《潘先生在难中》、《抗争》、《倪焕之》等,都是叶圣陶教育小说中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叶圣陶是相德以沫、同气相应的战友。本文对鲁迅与叶圣陶的友谊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他的作品和他的为人都令人敬重和怀念。——丁玲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白话小说的重要作家之一。就在鲁迅发表他的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实主义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的第二年,叶圣陶也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现实主义小说《这也是一个人?》(后改为《一生》);而且一发而不可收,两年之中共发表了二十个短篇,并以《隔膜》名篇,结集为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付梓。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随着作者思想和技巧的不断成熟,他的小说创作后来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曾经将友谊分为三种:一种是出自利益或用处而考虑的友谊;一种是出自快乐的友谊;一种是最完美的友谊,即有相似美德的好人之间的友谊。同时,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友谊是一种美德,或伴随美德;友谊是生活中最必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说过:“郑振铎兄创办《儿童世界》,要我作童话,我才作童话,集拢就是题名为《稻草人》的那一本。”他的第一篇童话《小白船》发表在《儿童世界》第一卷第九期上。1922年,他共在该刊发表了19篇童话,以后又写过20多篇,合计43篇。这些童话分别结集为《稻草人》(1923年)与《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年),此外还有《鸟言兽语》、《火车头的经历》等篇收录在《四三集》中。 叶圣陶童话全系作家独创。鲁迅曾赞誊《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郑振铎认为《稻草人》“在描写一方面,全集中几乎没有一篇不是成功之作”。叶圣陶童话正是内容与形式双美的杰作,它的出现是中国艺术童话成熟的标志。叶圣陶自己也对郑振铎这样说过:“我之喜欢《稻草人》较《隔膜》(叶圣陶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引者注)为甚,所以我希望《稻草人》的出版,也较《隔膜》为切。”叶圣陶之所以如此偏爱他的童话,因为这是他献给“最可宝爱的后来者”  相似文献   

6.
一提起中国的童话创作,人们不能不带着敬意想到叶圣陶,因为他是“五四”以来最早从事童话创作的作家,也是有光辉成就和卓越贡献的一位作家。早在一九二一年,叶圣陶在从事小说创作的同时,就开始了童话创作。到抗日战争爆发时为止的十五年中,他共写了四十篇童话。先后出版了两个集子:其一是《稻草人》,1923年出版;其二是《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年出版。此外,在1936年出版的《四三集》中还收有《鸟语兽言》、《火车头的经历》等篇。1956年又从全部童话作品中精选十篇,辑为《叶圣陶童话选》出版。这些童话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独特之点。从思想内容上来说,是当时中国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从艺术风格上来讲,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为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开辟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7.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907年创作的《友谊长廊》记述了好友维奥莱特从出生到中年的生命历程,再现了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维奥莱特不同寻常的独立个性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并通过传统男性叙事的视角,暴露出传统叙事形式无法真实客观反映女性生活的事实。伍尔夫的创作目的在于力图消除父权制意识形态的影响,把女性写进历史和小说中。《友谊长廊》实际标志着伍尔夫对女性文学和历史的最初探索。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鸳鸯蝴蝶派”的重新认识 ,为我们重新评价叶圣陶文言小说提供了新的学术背景。叶圣陶发表在《礼拜六》等刊物上的小说 ,所呈现的思想艺术特色与“鸳鸯蝴蝶—《礼拜六》派”的流派特征是很相似的。因此它并不是所谓鸳蝴派“逆流”的对立面 ,而是这个流派中格调较高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一件小事》是一篇不到一千字的小说,它发表以后曾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在一九二四年《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呐喊>的评论》的文章,它的作者认为《一件小事》这篇作品是“不能说是小说的,并且即称为随笔都很拙劣”。以后,在三十年代,又有人把《一件小事》列为鲁迅小说中“写得特别坏,坏到不可原谅的地步”的作品。他们对《一件小事》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茅盾在一九二八年发表的  相似文献   

10.
《万卡》是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名篇,写于1886年。《阿凤》是中国现代著名老作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写于1921年。两篇小说产生于不同年代、出于不同民族作家之手,但在艺术上各有千秋。现就两篇小说的题材处理、思想倾向、人物塑造、叙述方式及文体结构等方面,进行具体异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革命最进步的阶级。这个阶级的最优秀的代表、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结成的生死不渝的友谊也“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①《神圣家族》一书,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作为他们的伟大友谊的结晶的第一部光辉著作。它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12.
刊登在今年五月二十八日《真理报》上的短篇小说《码头上的女人》,是一篇毫无特色的作品,思想上既无新意,艺术上也没有什么惊人之笔。但是,仔细读来,这篇小说也颇有些妙处,值得人们一读。 《真理报》是不常发表小说的,编辑先生们之所以看中这篇并不怎么出色的小说,把它  相似文献   

13.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现代启蒙小说。它既是对“五四”时期个性主义与人类主义思潮的回应,也是对鲁迅自身早期思想的一种创造性承续与发展。《狂人日记》更是一篇寓言性很强的小说,它对现代中日启蒙主义必然失败的命运作了清醒预言,并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思考,因而它又是一篇引人深思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14.
<正> 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短篇小说《人生的行列》虽然在艺术上并不是霍桑的代表作品,但是作者在这篇别具一格的小说中所表现的思想却是很有代表性的。严格地说,《人生的行列》不是小说,而是一篇哲理小品。它没有贯穿全篇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甚至没有主人公,中心内容是作者对社会、人生提出了自己的伦理观。如果它算作一篇小说的话,这真是一篇怪诞奇特的小说。作者把现实世界中从事各种活动的人们比作在司仪长指挥下向归宿前进的队伍。为了避免“骚动”,必须对这个  相似文献   

15.
《苦寒行》是贵州作家河士光小说创作中一篇颇为重要的作品,评论界评价甚高。因此研究《苦寒行》,对研究何士光的小说创作,乃至对研究贵州作家新时期的小说创作,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即对这一中篇小说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指出了它在何士光小说创作中的由未和发展,判明了它在何士光小说创作中乃至当代小说创作中的地位。这种意义,当然首先是从它的社会含义未把握的。与此同时,本文屯通过对《苦寒行》的分析,对何士光的艺术特色和语言特色等等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鲁迅评论叶圣陶小说共有三次。1935年3月,鲁迅在《表·译者的话》中指出:“十来年前,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1935年3月2日,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评论了《新潮》上的小说作家汪敬熙、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欧阳予倩之后,指出:“叶绍钧却有更远大的发展。”鲁迅的两次评论,是对叶圣陶的童话和整个小说作了系统研究之后,作出的符合事实的正确的历史评价,对此评论界未见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丁》是老舍的一篇十分独特的小说 ,至今没有一篇专文评论。此文论述了《丁》作为意识流小说主观性、直感式、快节奏、多色彩地表现现代大都市生活的特点 ,并从多角度论述了《丁》的作用 :它显示了老舍创作的丰富性 ;它是老舍超越自我的明证 ;它为老舍日后的创作积累了底肥 ,为老舍现代小说民族化的探索提供了条件 ,打下了基础 ;它是中国较早的意识流小说 ,与其他意识流小说一起 ,汇成 2 0世纪 3 0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的独立流派 ,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德里达的《友谊的政治学》讨论了自柏拉图以来、经由西塞罗、直至布朗肖的友谊概念的历史。政治跟友人和仇敌的概念难以分割,真正的朋友是一种违反常规的例外情况。西塞罗《论友谊》中所描绘的那种罕见的真正友谊是第二个自我,然而朋友又永远是他者,有可能使人对自我的诚实和自洽程度产生疑问。德里达留意到友谊(amicitia)的词源是爱(amor),友谊和爱都让灵魂焚烧,可是情感的火焰也很容易变成仇恨的烈火。  相似文献   

19.
《明天》是鲁迅小说中较为特殊的一篇 ,它是鲁迅为自己创作的一部小说 ,隐藏着更深的发泄、自慰和自我解脱的心理动机 ,形象地演绎了早期鲁迅解开死亡之结的精神历程 ,因此《明天》这部小说对研究鲁迅思想和艺术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友谊"作为托马斯·阿奎那德性伦理学的重要概念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阿奎那既赋予友谊以神学仁爱(agape)的特质,也赋予友谊以哲学友爱(philia)的特质,现有的研究或是忽视其中某一类特质,或是无力处理两者的关系,因而只能在两个异质的解读路径"哲学友谊观"与基督教的"仁爱"之间徘徊,无力展示阿奎纳友谊理论的革命性。笔者认为阿奎那的友谊理论既超越了哲学philia的传统,也超越了神学agape的传统,它揭示了友谊成其为友谊的关键——仁爱,也让仁爱具有超越神学的哲学内涵。在剖析"仁爱"内涵的基础上,本文主张以仁爱为根基诠释阿奎那的"友谊",这是一种全新的友谊模式,它在根本上不同于以往的友谊观念。通过探讨新的友谊模式与世俗友谊的主要特质之间的关系,本文尝试解决阻碍仁爱成为友谊根基的难题,以此确立阿奎那"友谊"理论的独特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