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2.
诗歌意象的组合可以产生奇妙的效果。唐诗中的月意象与日、星、风、酒等意象相组合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构思,也表现了作者的情绪和思想。这些组合所产生的审美价值,创造了独特的审美效应,构筑起意味不尽的意蕴空间,从而使诗的意义得以拓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懂得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诗歌创作中,经常以矛盾的一方去表现另一方,以相反致相成,诸如对于"有与无"、"动与静"、"明与暗"、"宾与主"、"答与问"等矛盾,每每采用"以有见无"、"以动见静"、"以明见暗"、"以宾见主"、"以答见问"手法,使表现对象的特征鲜明化。  相似文献   

4.
错综句是唐诗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别具匠心的语言艺术形式 ,是对自然句式的一种诗化变异。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技巧 ,它不仅表现为形式上的“新异”、“陌生” ,更重要的是给诗歌的声律、语势、意境、情感等方面带来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琵琶是我国最具代表性和独特表现力的民族乐器,它与中国文学史中的唐诗有着甚为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分别从琵琶艺术在唐诗中的表现和琵琶艺术对唐诗内容的表达两个方面分析了唐诗与琵琶艺术的交融。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唐诗浅易的语言和创造性想象 ,阐述了促成唐诗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浑融完美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唐诗笺证中贯穿了对以文为诗这一古典诗学命题的阐释,其具体内涵是诗学和修辞学的统一,是现代自由主义理念和民族文化道统承担精神的统一,因此,陈寅恪的唐诗笺证给现代汉语诗学的建设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启蒙诗学文本。  相似文献   

8.
唐诗再补录     
所辑为《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未收之佚诗。计二十首。分别辑自《新编萧山县志》《康熙会稽县志》《天台山全志》《苎萝志》《光绪诸暨县志》《兰亭考》等书籍。为了证明这些佚诗的可信 ,作了一些必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6,(5):58-61
唐诗对剪纸艺术有较多描述,有关诗句表明,唐代剪纸艺术已趋于成熟,且用途广泛。唐诗中的剪纸题材较多,常见有植物、动物、人物、文字等。唐诗所描述的剪纸艺术,在色彩和技艺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通过唐诗的"以诗证史",有助于我们对唐代剪纸艺术有更加深入透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琵琶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具独特表现力的传统弹拨乐器。在我国文学史上,留有大量赋咏琵琶及其表演的诗词。从这些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琵琶艺术在中国具有异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诗词与琵琶艺术的碰撞交融,体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表现和相互影响:诗词以文字形式将琵琶艺术加以记述、描绘,琵琶则通过乐音的形式将诗词悠扬宛转地展现给人们。这种相互表现和相互影响,就是诗词与琵琶艺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针对唐诗中四个词语的含义,运用比较互证、方言证古、分析词的内部结构等方法,抉发"乍""忽""方"三个词语尚未被阐明的意义,并考察这种意义产生的时代。最后一个词语"犹言"对时贤的成说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12.
在明清部分文献尤其是今人编辑的地名志中,关于北京丰台区花园村、高立庄、分钟寺、凤凰嘴、玉泉营、鹅凤营、看丹村、野各庄、怪村、丰台等地名的语源问题,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解说。依据元明以来的地方志、古地图、墓志、诗文集以及实地调查资料,借助于文献追踪、地图对照、地理考察、语言分析以及综合研究等途径,对上述地名的语词来源与变迁过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追寻和纠谬。  相似文献   

13.
地名不仅是地理名词,而且也是文化的符号,通过地名可以了解一个民族历史上的分布范围和迁徙路线。佤语地名具有以"永"、"班"、"耿"、"达"、"斯"、"叶"字为首的六大特点,这对于进一步研究云南古地名和云南民族历史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名城阆中拥有千年不曾更改的地名,举世罕见,其得名原因众说纷纭。从阆中上古聚居部落民族主体及其使用语言看,阆中得名起源于古濮语词汇,发音似汉语浪,意为河谷之地貌。秦收巴地置郡县,经同音通译、同义互代以汉语阆为通称。因地形地貌颇显殊异,遂增补汉语中以示聚落实体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确切方位。  相似文献   

15.
选本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批评形态。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批评家的文学批评观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学思想的变化轨迹。研究唐后期唐诗选本可以明了唐后期唐诗观念流变的路向和诗歌审美倾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中晚唐诗歌中存在着大量以"断肠"为主题的诗歌.中晚唐诗中"断肠"一词的意蕴具有多种层次,诗人们在离别、相思、贬谪等题材中运用"断肠"一词营造出不同的审美意境,在寄托生命情怀的同时,也深刻映照了中晚唐文人的悲剧性审美体验."断肠"诗的审美意蕴,是在中晚唐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诗学传统的承继性和诗人个体心理机制的合力共同形...  相似文献   

17.
唐代题画诗审美时空的层次构成具有多重性,它融合了客观物理时空和中国画时空的特性,成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审美时空。在唐代山水题画诗中,诗人对画面时间二度审美,将画面凝固性的时间转化为永恒性和超越性的时间,给画面时间赋予了生命意识内涵。唐代山水题画诗中的空间则具有广远性和包容性的审美特点。广远性的特点显示出中国诗与画在空间意识上的相通,包容性则不但体现了诗人对绘画空间的二度审美,而且折射出诗人主体对外在空间驾驭、掌握乃至与其融合的理想。唐代山水题画诗隐逸的诗旨和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迷茫心态,体现了中国画时空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审美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为探悉韦应物诗中所蕴涵的盛唐情结,运用分析、归纳等方法,通过对其诗歌中兼具的浪漫诗风、现实传统以及内敛、婉曲的表现方式的综合研究,认为经过从逃避到超越的人生涅磐,韦应物其人、其诗都成为盛唐气象不绝如缕的余响。  相似文献   

19.
温庭筠的交往主要是社会中下层。其送别诗或借古喻今 ,或借物言情。其中格调不高的诗作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也有一些诗作表现了他对友人的祝福、劝勉乃至真情的流露。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创建和完成的近体诗即格律诗,不论时代内容和诗艺创造,都蔚成辉煌鼎盛的艺术奇观。而在诗的格律运用上也成为后世体式规范,一千多年中成为格律诗的实践认定的标准。对于依据唐代格律诗用韵的经验而标列的"平水韵",以及现代汉语普通话音韵为据的"新韵"进行了古今的比较。特别对今人写作旧体的格律诗,如何认识与实际处理体式与格律中的一些问题,如五律的"孤平"、七言排律体式的局限性等,都发表了不同寻常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