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变形,是指改变对象的原形的自然形态所作的一种“破格”描写,它是作家在一定的审美思想、审美情趣的观照下,根据作品内容的特点和创作主体内在情趣的需要对人物、事件、环境等所作的有别于“常格”表现手法的突破。作家作为创作的主体,必须对创作的客体——生活进行粗细加工,产生各种映象,这些映象,有些与生活的原形叠合,融为一体;有些则根据作家的审美情趣、个性气质等差异而产生新的意象,而作家反映在作品中的生活形象大多是作家加工过的艺术创造。这种生活形象既具有生活的真实,更具有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2.
所谓作家审美方式,是指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以怎样的审美理想,怎样的艺术切入角度和艺术传达方式去观照、处理、表现创作题材、带有作家主体独特性的艺术审美方式。相对于传统美学和文学批评那种对于艺术作品所作的静态的结构分析(即艺术分析)和价值判断而言,作家审美方式研究的理论指归,在于对创作主体(作家)的心态模式和审美个性的探讨,由作家审美方式入手研究文学,无疑成为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3.
话本起源于市井,它最明显的特点是突出反映了市民的思想和生活,而随着文人参与拟话本创作以后,话本小说则呈现出明显的文人化趋向。《西湖二集》是明末周清源创作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作品大多以与杭州有关的历史人物为题材,围绕西湖来编撰故事,既保持了话本小说道德训诫的传统,又充分地展现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气质个性,并且在艺术手法、审美情趣上也体现出鲜明的文人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江苏小说创作取得丰硕成果,收获多个奖项。短篇小说获奖的连续性、长篇小说获奖的异军突起,以及作家队伍的老中青结合、区域小说获奖的均衡格局,是江苏小说获奖的主要特点。江苏获奖小说题材相对集中在农村乡土、农民工与城镇底层生活以及文化历史等方面,具有平常性、现实性、深刻性和正向性等特点。获奖小说艺术表现丰富多样,娴熟的现实主义手法、精致的细节描写、严谨的小说结构以及个性、诗性与智性语言,构建了新时期以来江苏小说整体的审美风貌。未来江苏小说创作应更加注重小说题材的开拓、艺术手法的新变、独特形象的塑造、地方文化的融入,以推进江苏文学创作和江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5.
唐五代小说命名形式复杂多样,呈现出复合结构,即由A+B的形式构成:A类指小说的题材或人物、时代、主要情节等等;B类指记、传、外传、志、故事、遗事等多与小说文体、编撰方式或创作观念相关的命名。唐五代小说的命名方式既反映出对唐前小说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又体现出唐五代小说文体渐趋独立的进程。唐五代小说的命名受史学传统影响较大,从中也可看出唐五代小说创作与民间传闻的深厚渊源、与唐五代文人生活习尚的密切关系以及唐五代时人好奇的审美心理等等。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动物生态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从发掘动物世界中的情趣、展示动物的突出才能两种类型入手分析动物生态小说中主题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艺术角度观照当下生态文学创作,又存在着生态形象单调乏味、题材扎堆、情节形象重复等现象;进而,指出这些问题的源头是生态文学创作中相对忽略审美因素,而生态审美具有自己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好的生态文学应该是生态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情调是贯注和流动于作品整体中的情绪色调,情调受写作主体心理机制的影响。具体来说,也就是写作主体的心境,写作主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写作主体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和审美情趣等创作个性影响文本的情调。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初历史题材小说的主体呈现出间性趋向:作家主体与人物主体、叙述主体交互对话,作家主体与自然主体、世界主体和谐共生,对神秘因素及因果宿命等宇宙未知力量的发掘与复魅,以及对非理性主体的开掘与表现等.这既是文学观念和创作发展演变的结果,也是时代思潮及新史学观念等影响所致.历史题材小说主体的间性趋向拓展了创作的题材领域,丰富了作品的思想文化意蕴,形成了作品众声喧哗的多声部复调艺术世界,但也可能会给创作带来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理论从新的视角揭示了文学的性质,即文学是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作为一种鲜活的审美体验的话语方式,张竹坡在《金瓶梅》评点中表现出了强烈而自觉的主体间性意识。围绕《金瓶梅》的创作过程,张竹坡揭示了作家在艺术虚构、生活体验、创作构思及艺术表达等阶段的主体间性,即作家必须与生活现象、文本做主体间的交流。张竹坡指出:《金瓶梅》作者“入世最深”,依“情理”、“借海扬波”、“依山点石”,以不同的“笔法”、“犯而不犯”、“白描”等艺术表达技法塑造人物形象,借小说以“泄愤”。张竹坡小说创作论的主体间性极具现代意义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土匪审美:民间权威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匪题材作为小说审美的一种类型,一直是20世纪中国小说创作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审美文化观念的变革,使人们对传统土匪观有了新的反思和认知。审美视野的多元化和民间化趋向,更使土匪题材小说被提升到精英文学的品位。本文从民间权威的文化角度,对有关土匪题材小说进行了新的阐释,希图进一步揭开土匪题材独有的审美文化件柜_一、土匪题材小说回眸自从农耕文明出现以来,为争夺土地和获得社会“地位”,即得到生存的保障和条件,中国土地上从未间断过土匪──农民举事。因种种原因被迫离开土地的农民,既给封建王朝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