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自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浙江省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和价格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调整和改善,价格机制向市场型转轨进一步加快,并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扩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市场发育的不完全性和宏观调控正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中,这期间市场物价波动幅度较大,全省零售物价总水平呈抛物线型走势。七年间全省零售物价累计上涨90.3%,平均每年上涨9'6%,对经济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新一轮市场物价波动周识的阶段性纵观九十年代以来浙江物价变动的基本走势,可…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承担宏观调控责任的地方政府来说,无论是制定宏观调控政策,选择调控手段,还是检验调控效果,都必须以及时、全面地掌握统计信息为前提。而政府统计部门所具有的获取各种社会经济信息的优势和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是任何部门都难以取代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市场经  相似文献   

3.
建国五十年来,齐齐哈尔市市场零售价格水平基本是保持着相对稳定并逐渐上升态势。以1950年为100,199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796.5%,平均每年上涨4.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750.8%,平均每年上涨4.5%。 一、改革开放以前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在这个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经济生活力面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是通货膨胀。 近几年来,我省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从1988年到1993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分别比上年上涨21.8%、18.5%、2.1%,2.8%、5.7%和14.6%。今年上半年,涨势更为迅猛,与去年同期比,每月平均上涨达24.1%。这个涨幅是改革以来最高的。同时大大突破国家下达的物价控制目标和高于全国同期的平均涨幅。今年下半年我省的物价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相似文献   

5.
李玉英 《山西统计》1994,(2):32-32,27
价格信息是经济运行中最活跃、最复杂的因子,价格牵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着促进和抑制生产,计量社会劳动消费、平衡供求、指导消费的作用。是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经济杠杆之一。分析价格变动,首先要分析价格变动一个百分点与相关宏观经济总量因素变动的关系。 我省改革十五年来,价格总水平呈现出一种波浪式演进过程,波峰最高的是1988年,高达21%,由于涨幅在各个阶段不同,对宏观经济影响也不一样,1979年~1986年八年间,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水平上涨38.4%,平均每年增长4%,这一期间,  相似文献   

6.
2006年,在国家对房地产市场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宁夏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房地产价格保持小幅上涨。与去年同期相比,房屋销售价格、土地交易价格、房屋租赁价格、物业管理价格分别上涨2.0%、4.1%、1.7%、1.1%。  相似文献   

7.
1988年是价格改革的第十个年头,在持续3年物价过度上涨后,春节一过,还没容人们喘口气,新的一轮阶格全面上涨又开始了.  相似文献   

8.
朱隶  曾凤  李慧 《四川省情》2003,(3):30-31
所得税先征后返政策的形成 上市公司所得税先征后返,是指各地税务部门对上市公司所得税先按33%的法定税率征收,然后再返还企业18%,实际税率仅为15%。上市公司税收先征后返政策最初只用于第一批发B股的企业,并且这是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的惟一一批可以享受先征后返优惠的企业。目前部分上市公司所享受的先征后返优惠政策都是地方政府“借鉴”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一、市场物价走势及其特点 (一)市场零售物价大幅度上涨的势头得到遏制,涨幅逐月回落。1989年上半年全国城乡市场零售物价总水平比1988年同期上涨25.5%。其中,城镇上涨25.3%,农村上涨25.6%.分月来看,随着去年涨价商品的翘尾影响逐步减弱,零售物价总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的上涨幅度,1月为27%,2月为27.9%,3月为26.3%,4月为25.8%,5月为24.3%,6月为21.5%左右。预计下半年各月物价的涨幅将进一步缩小。  相似文献   

10.
2002年下半年以来,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过快增长和粮价上涨过猛的局面,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目前,宏观调控初现成效,投资和信贷增速明显回落,粮食价格稳中趋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明显回落,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也有明显缓解。但同时,在建投资规模依然偏大,且有继续反弹的危险;煤、电、油、运仍较紧张,主要生产资料价格还在高位运行;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要素价格不断走高。这些均对我国未来价格走势形成上涨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准确判断我国当前的价格形势和本轮通货膨胀的演变趋势,对于下一步合理…  相似文献   

11.
1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坚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积累和消费保持适当比例”,作为经济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原则之一。这一基本指导原则的提出,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济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我国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证明: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失  相似文献   

13.
岳巍 《统计研究》1987,4(3):1-5
一、社会总供需平衡统计的目的性首先应当明确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统计分析的作用。概括地说,进行社会总供需的统计和分析,是为了从总体上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规模和主要联系,反映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结果,作为人们认识国民经济循环,制定宏观经济决策,控制和调节经济的依据。只有保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4.
曾五一 《统计研究》1994,11(3):18-24
社会总供需平衡统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曾五一社会总供需的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集中表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同民经济的管理形式正在由直接控制为主向间接控制为主转变,对社会总供需的调控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有效地...  相似文献   

15.
一、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测算概念 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作为需求,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购买能力,二是有购买欲望。概括地说,需求就是一定时期内愿意支付的购买力,有购买力在当期内不愿支付则表现为潜在的需求。作为供给,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供应能力,二是有供应出售的愿望。概括地说,供给就是一定时期愿意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有供应能力而不愿提供,则表现为潜在供给。  相似文献   

16.
游广武 《统计研究》1992,9(2):48-51
目前,社会总供需的平衡统计分析所遵循的思路不外乎就是从统计角度先计量总供给和总需求,然后将这两个指标进行对比来考察总供需的失衡程度。这种方法暗含着一个往往不正面提及和论述的假定或前提,即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社会总供需平衡差。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对目前总供需平衡统计分析中所暗含的这个假定提出疑问,并通过对以这个假定为前题进行总供需平衡统计分析的典型剖析,证明统计意义上的社会总供需平衡差的虚构性。  相似文献   

17.
杨缅昆 《统计研究》1993,10(4):34-39
一、选择:总供需定义 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我国新的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的更高要求,理论界开展了有关社会总供需核标理论和方法的讨论。归纳众多不同的观点,不难发现,在总供需核算问题上形成了两大学派:平衡论派和非平衡论派。两派得出了统计核算上总供需恒等与否的不同结论,分歧源于对总供需定义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8.
关于社会总供求平衡预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萍 《统计研究》1988,5(1):23-25
在研究社会总供求平衡问题时,多数人侧重于供求总水平的平衡,至于是平衡基期已经形成的供需水平,还是平衡本期新增的供需水平,人们很少涉及。若把前者称为供求总量平衡法,后者称为供求增量平衡法,我认为,供求增量平衡法优于供求总量平衡法。  相似文献   

19.
《统计研究》1987,4(3):78-80
由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统计理论和方法科学讨论会,1986年12月15日至19日在无锡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部分省市统计局和高等院校的代表、国家计委综合局、国家统计局有关司的同志。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岳巍同志在会议开始做了重要讲话。会议就建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统计与分析工作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目的与作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科学范畴,失衡的原因及其表现、测算口径与方法以及是否存在平衡差及其在统计上的表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杨缅昆 《统计研究》1990,7(4):29-33
一、对建立社会总供需统计的基本认识为了满足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需要,经过统计学界多年的理论研究和论证,社会总供需统计终于作为一种核算模式被纳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1989年修订稿)。这是在国民核算体系改革实践中,立足于我国实际,在博采各国之长的基础上,勇于革新的一个创举。众所周知,无论MPS,还是SNA,都没有开展社会总供需统计的先例。虽然社会总供需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渊源于西方宏观经济学,但西方国家在定义总供给和总需求概念时,将它们分别等同于按分配法和按支出法计算的国民收入,由此必然推导出在统计上社会总供给恒等于总需求的结论。事实上,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现象,彼此不存在必然相等的条件。它们总会出现或大或小的数量缺口。显而易见,这种以国民收入统计代替社会总供需统计的做法,不仅在理论上难于自圆其说,而且在实践上无益于宏观经济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