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时代变迁,都市中渐渐出现了许多群租客。在成都,也有这样一群群租客。在成都群租客背后,有着怎样的辛酸与无奈,他们生活的环境又有着怎样的安全隐患。面对安全的担忧,有的群租女孩说:"就算发生火灾,我也没有其他选择。"(据《华西都市报》)一句"就算发生火灾,我也没有其他选择"让人读出了生活的辛酸。为了梦想来到城市里奋斗,群  相似文献   

2.
正朋友说起A:"他回中国去了。做了一家银行的CTO(首席技术官)。"我惊讶!疑惑地望着他:"是吗?"朋友确信地点点头。印象中,硅谷的人回去了一些,因为他们是搞电子通信网络之类时髦的科技,中国正需要这些,况且创业成本并不高。生活在传统工业的底特律,回归似乎跟我们关系并不大,因为技术并不时尚,而且机械与汽车工业的投资让人望而却步。可突然有一天,发现身边的确有些人回去了。有的做了"长江学者";有的办起了自己的公司;有的当上高  相似文献   

3.
向中国朋友敞开心扉中国朋友,我也能和你们分享一些秘密吗?当我来中国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梦想中国有一天不再需要外国专家,也不需要我,那将意味着中国不再是发展中国家。在中国使我知足常乐。但在我身边发生的事情又常让我难受,他们每天都叫我“老外”。这种称呼我听了不知多少次了。有时我对他们开玩笑地说,“我是新疆人”,他们都相信了。有时,当有人叫我“李同志”的时候,我非常高兴就像我的名字出现在单位的“精神文明”榜的名单里一样高兴。你们认为我在中国呆了10年,已经习惯“老外”这种称呼了吗?事实上,我永远不习惯,在…  相似文献   

4.
《国际人才交流》2014,(6):10-10
正在5月17日举行的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针灸推拿技能竞赛现场,一群"洋面孔"吸引了众人注意。记者获悉,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有1000多名境外学生学习针灸与推拿,他们中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30余岁,因为热爱中医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学习。"针灸让我觉得很神奇。"28岁的吴秀凤是一名美籍华人,从小在美国长大,28岁以前她从未踏足中国,而今为了学习针灸选择到广州中医药大学求学。吴秀凤说,她是在美国看了关于针灸的书才萌发了来中国学习针灸的想法。  相似文献   

5.
正很多人把他国生活形容为一座孤岛,因为朋友少,没有信息渠道,简单的衣食住行问题都得费心询问。相比之下,生活在长春的外国专家们就幸福多了。一个"长春朋友"网络社区,一本地方氛围浓郁的《长春通》英文杂志,还有活动不断的俱乐部,打造了属于在长春的国际友人们的独一无二的生活社区。无论是社区网站维护、杂志采编还是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都是一群老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完成的,而且是免费的志愿服务,活脱脱是一群黑土地上的"洋雷锋"。  相似文献   

6.
张阳光 《人才开发》2001,(12):40-42
这是一支由万余名年轻“老外”组成的求学大军,他们来自100多个不同国家,遍布北京1O多所著名院校。课余,金发碧眼的留学生们有人骑着自行车横穿京城,辛苦扮演“洋打工仔”角色;有人却办公司,住公寓,既是学生又当老总,月收入数万美元;更有携妻带子来京者,因一家3口均在中国做学生,堪称“留洋之家”……笔者借旅游之机,在首都多所名校对他们进行采访后,顿感眼界大开! 堂堂硕士留学生,竟在每天课余踩着自行车,满京城跑着充当“洋打工妹”角色。漂亮的卡洛丝说:这叫“取经”、“淘金”两不误! 今年27岁的卡洛丝有着一副纤细的身材,加上满头金色秀发,和那随着一双大眼睛扑闪扑闪的长睫毛,使她浑身上下充盈着一股靓丽“洋妞”特有的灵气。  相似文献   

7.
做一个优秀的“白领”,就好像在下一盘精彩的棋 在香港,年轻人走出校门,恋恋不舍地脱下沾满青春汗渍的牛仔裤.耐克鞋,换上一身深色挺括的西装、套裙,开始皮鞋霍霍地出人写字楼。他们干上了一份白领的工作,仿佛从此就走上了人间正道。但是三五年以后,再来看这些当初的学生哥学生妹,却会发现,当年,他们的起跑线虽然相同,可是几年跑下来,各人的处境却有天壤之别,有的三蹿两跳,已经开始独当一面,有的当年什么样子现在还是那样子,整日忙碌于文件的迎来送往。‘白领”是一份既好打又不好打的工。说它好打,真是好打,每天只要把…  相似文献   

8.
王选 《人才瞭望》2011,(11):84-84
老外买柿子美国的一个摄制组,想拍一部反映中国农民生活的纪录片。于是他们来到中国某地农材,找到一位柿农,说要买他1000个柿子,请他把这些柿子从树上摘下来,并演示一下贮存的过程,谈好的价钱是1000个柿子给160元人民币,折合20美元。  相似文献   

9.
洋功臣评说引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庆前夕,又一批“洋功臣”相聚北京,兴高采烈地出席专门为他们组织的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活动。“洋功臣”们在中国工作生活是否满意?对中国引才环境有何评价?有哪些宝贵建言?请看本刊采访报道。  相似文献   

10.
说起“北漂”大家可能并不陌生,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洋北漂”亦闯入了我们的视线,这些“洋北漂”来自不同的国家。中国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使他们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他们选择在中国漂泊,用特有的眼光找寻城市发展的轨迹,并为自己的梦想执著努力。  相似文献   

11.
蔡跃进 《人才开发》2003,(10):37-37
员工跳槽是企业尤其外商投资企业很头疼的事。因为外企经过精心挑选招聘来的员工,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已熟悉本公司的生产经营业务或技术,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正是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为公司作贡献的时候,有的员工却向人力资源部门递上一份辞职报告,甚至不辞而别,另谋高就,公司成了人家的培训基地及“人才库”。怪不得有的外企在员工跳槽后,外商总经理会摊开双手,气愤地责问人事经理:“这是为  相似文献   

12.
培黎与艾黎     
约瑟夫·培黎(Joseph Bailie),又名裴义理,美国人,1890年来到中国。路易·艾黎(Rewi Alley),新西兰人,1927年来到中国。先后来到中国的培黎和艾黎,目睹了中国普通百姓的凄惨生活,产生了对中国老百姓的深刻同情。他们融入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深入了解百姓的苦难生活,并以实际行动致力于改善老百姓的生计;他们关注青年和儿童,把西方的教育理念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进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他们都长期在中国生活,共同的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挚友。他们都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是中国与美国、中国与新西兰人民之间友谊的架桥者。  相似文献   

13.
《人才开发》2010,(6):6-6
中国一线城市里暗涌一股“白领返乡潮”,越来越多的白领开始审视自己的处境,欲离开曾经梦想的一线城市,和“伪幸福”说再见。统计显示,中国一线城市,萌生离开念头的白领人士有近八成,具体比例为76.2%。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曾说,如今在浙江已形成了以高校系、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为代表的创业创新"新四军",其实还有一个第五军,叫"老外系". 在很多外国人眼中,杭州最亮眼的"城市名片"不仅仅是诗意的美景,更是优良的创业环境、大量的科技人才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我们走近闯荡杭州的"洋创客"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从2007年初至今,伴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来自美、英、德等20余个国家的近万名外籍人士成为新区的常住人口,越来越多的“老外”倾心于这片热土,倾情融入新区生活.他们为新区输入多元外籍文化的同时,还表现出对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他们希望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认识并会书写更多的汉字,能够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做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时下在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地,悄然出现了时尚的“电子移民”一族。不用办理护照和异地迁居,他们通过互联网就能为国外的公司、网站或新闻单位工作,所拿薪水远远超过了国内白领。有的甚至足不出户,喝着咖啡就挣来了大把的美金。有关专家说,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的发展为“电子移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个啃上时尚面包的新群体,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生活新空间。  相似文献   

17.
Keller的出现,让我忘记了直面外国人的紧张。每次发言我都知道她那如妈妈一般的目光会在那里守候,给我勇气。我尚记得,六岁时的我,在山城第一次见到"老外"时,那种又兴奋又紧张的心情。一个大眼睛、高鼻梁,一头银灰色头发的男人,亲切地对着我们说了声"Hello!"我和一群小伙伴尖叫着跑了,事后还为"那个‘老外’究竟是向谁问好"争个不休。那时,我甚至不知道还能给自己起一个英文名。中学时代的我,和大家一样,坐在课桌前跟着老师大声重复着英语生词,在各种各样的  相似文献   

18.
正霓虹闪烁的三里屯酒吧街,琳琅满目的五道口商业区,忙碌拥挤的国贸CBD,自由奔放的798艺术区,韩流荟萃的望京,历史厚重的友谊宾馆……北京的这些地方总是可以轻易地捕捉到老外的身影。这些地方也记录着老外在中国生活的点点滴滴。对他们来说,这些就是他们眼中的北京。三里屯聚集着热闹的酒吧街、各国的使馆区,同  相似文献   

19.
洋倒爷涌入东北沈阳翻遍中国辞典,恐怕难以查到“倒爷”,这一名词。然而,这个七八年出现的北京“土话”,却迅速在全中国和海外叫响,因为这个词,的确惟妙惟肖地刻画出这么一群人的形象,今天从这里低价买进,明天到那里又高价卖出,倒手之间谋取暴利,这正是“倒爷”。“倒爷”这一行也在不断发展,有“私倒爷”,有“官倒爷”,如今又冒出了黄头发、蓝眼睛、高鼻子的  相似文献   

20.
如今的文艺圈出了不少洋笑星。来自加拿大的大山和安仁良、美国的莫大伟、法国的朱力安、德国的郝莲露、坦桑尼亚的阿玛尔……但观众也许有所不知,这些洋笑星都是丁广泉的徒弟。20多年来,一直矢志不渝并自得其乐地坚持教"老外"说相声、练汉语,在相声界里丁广泉是独一份儿。"京城洋教头"3月30日,星期六下午,丁广泉的"趣味汉语教学"课堂上又多了一张新面孔,埃及来华留学生。1989年,丁广泉和洋徒弟大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