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付昆 《兰州学刊》2009,(11):102-105
通过对1999—2008年驻马店市与河南省的粮食产量的对比分析,从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的视角,采用谢庭生的粮食预澍模型,对驻马店市2010年及2020年粮食产量进行了预测,进而估算了驻马店市耕地承载盈亏,最后结合驻马店市实际,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驻马店市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河南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资源利用效率直接关系粮食生产是否能够健康发展。根据河南省未来十年粮食生产战略工程、河南农业资源的特点、实地调研数据,以及目前利用耕地、水、环境投入物等投入资源的使用情况,结合生态经济理论,河南应改进上述资源利用方法的针对性措施,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粮食核心区建设是国家针对全球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和国家粮食战略安全问题进行的战略规划。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对于保障区域粮食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农地制度变迁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紧密相关,粮食核心区建设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增强土地大范围、跨行业流转,充分盘活土地要素资源。本文分析了粮食核心区建设和农地制度安排的基本关系,并在对核心区农户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土地流转及土地制度变迁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是国家粮食生产和安全保障的核心区域,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其重要地位和示范作用更加明显,同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也更加突出,改革任务更重、挑战更大,应从政府扶持、粮油生产、农产品流通和加工转化等方面推进改革,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5.
高新才  王方 《兰州学刊》2012,(11):101-104
文章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以全国和甘肃省作为参照区域,动态分析了1998~2008年兰州市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兰州市相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且经济资源成为兰州市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实际人口、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的不平衡发展是兰州市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是全国第一产粮大省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完善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提升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切实调动粮食主产县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意义十分重大。应进一步健全种粮农户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补偿力度,建立粮食生产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创建境外商品粮生产基地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角度,构建了包括人口、环境、资源、经济、交通、科教、医疗卫生多方面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并利用熵权法对5个类别16座中心城市进行综合承载力测度,引入障碍度模型,对阻碍承载力提升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中心城市承载力总体上处于中下水平,其中A类城市承载力水平最高,C类城市承载力水平最低;在动态变化上,大多数城市的承载力变化呈相对稳定甚至是下降趋势;安徽省大部分城市均为可载状态,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提升空间;科教、医疗卫生和经济方面发展滞后是制约安徽省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应重视科学教育,提升医疗水平,助力经济发展,以达到提升综合承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粮食主产县是粮食主产区的具体行政单元,是我国实现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重视与解决粮食主产县的全面脱贫问题,对"十三五"时期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河南的20个粮食主产县的贫困问题比较严重,出现了经济上的"塌陷"现象,这给河南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农民人均土地少、种粮收入低,农户收入渠道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种植技术落后,工业化进程缓慢,产业带动力弱等,是造成河南省粮食主产县贫困的主要原因。只有通过持续加大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不断推进扶贫政策创新,开展地区间社会帮扶活动,实施对粮食主产县的工业化援助,加大各级财政对粮食主产县的投入等,才能实现粮食主产县全面脱贫。  相似文献   

9.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支持与保护政策措施的实施最终会影响农民的种粮成本和相关收益,进而导致农民种粮行为的变化。本文在调查江苏省272位农户的基础上,对基本农田保护、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直接补贴等政策措施实施对农民种植成本和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民在这些措施实施后行为发生的变化进行了解释,最后对各种支持与保护措施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异研究可以为制定差别化国土空间发展战略提供依据.有必要从水土资源、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四个方面选择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分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异较为明显,根据常用评价分级标准主要处于中等承载区、低承载区两级.通过对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数的聚类分析,将安徽省16个地市分为四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别化国土空间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城市新区建设中,城市郊区农民的土地被政府征用,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农转居”居民,他们需要实现新的就业。由于现行就业制度、社会就业环境和自身的原因,他们的就业具有就业率偏低、稳定性差,就业区域狭窄、技术含量低,希望的就业途径和实际的就业途径存在矛盾以及就业收入和就业期望值差距较大等特点。在促进“农转居”居民就业问题上,应特别强调政府的责任,政府应该加速经济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树立统筹理念,建立常态机构;提高“农转居”居民素质和实用技术能力;支持”农转居”居民实现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12.
赵金元 《学术探索》2013,(6):113-116
高校是国民教育的重要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首先应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在云南这样的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尤为必要和重要。云南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实践,取得了许多成效和经验,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相似文献   

13.
结合河南省1978--2010年间的样本数据,采用协整分析、VECM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实证分析了能源消耗、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能源消耗、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碳排放与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方言不仅仅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语言,还是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具有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性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文化城市的建设中,方言不应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的反映.方言民俗的保护和开发是文化城市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在县级行政区划这一特定的地理空间内,通过县级政权调控经济整体运行情况,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地域差异性的区域经济。本文遵循从普遍到特殊再从特殊到普遍的逻辑思路体系,就县域经济的保障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场地器材不足、经费投入少、师资匮乏、教学水平较低、课外活动时间短等方面是影响农村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桑坡作为一个以传统皮毛加工及伊斯兰信仰为特色的中原回族村庄 ,建国以来其村庄治理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较为典型的变迁期 :一是国家权力的控制性介入与文化断裂期 :二是国家权力的建设性介入与社区全面发展期 :三是在新的宏观社会背景下 ,社会组织力量竞争性互动与村治重建期。在这一过程中 ,国家权力、宗教权威、新经济权威这三种原在及新生的社区权威在错综复杂的相互矛盾和抗争中互动、融合、博弈、共生 ,以求最终实现现代政治、经济、文化规制下的新村治的积极重建。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推进,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显得日益重要,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要求“切实维护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益”。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的形式,了解宁德市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状况和司法审判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指出可以由地方政府、人大或人大常委会规范集体成员资格认定的具体标准,同时加强对村规民约的指导、监督,强化司法救济,实现对妇女土地权益的最大限度保护。  相似文献   

19.
推进被征地农民市民化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受城乡二元社会政策体系的影响,被征地农民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无法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权利。因此,被征地农民市民化社会政策建设成为一个时期以来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各地的探索中,江苏省太仓市自21世纪初以来以推进被征地农民市民化为目标、以实现被征地农民社会政策与城镇整合为方向、通过"土地换保障"等途径,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政策与城镇社会政策的并轨,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这一模式尚未完全定型,其主要问题在于对被征地农民的制度设计公平性不足。借鉴江苏省太仓市经验,我国推进被征地农民市民化社会政策建设,应在推动被征地农民就业、推动社会政策定型发展、提升公平性以及坚持政府主导几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20.
同一社会中多元医疗体系如何共存是医学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之一。傣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极具民族特色的傣族传统医学,是傣族人民几千年来不断实践,逐渐积累而成的。目前可供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村民选择的医疗模式有:传统医疗(包括傣医、中医)、现代医疗(以西医为主)、民间医疗(包括民间治疗仪式、大众知识)等,存在多元互补共存的现象。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考察傣族医药的形成和发展特征,以及生活在傣族村寨的人们的医疗信仰和医疗选择,分析多元医疗选择的原因,用医学人类学的观点指出多元医疗选择共存的合理性,从而有助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