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我国搜查制度的运行现状、问题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证研究表明,搜查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主要存在无证搜查比例过高、启动搜查的实质证据标准缺失、搜查的执行程序随意、监督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缺失、监督制约机制的缺位以及程序正义和人权保障观念的缺乏有关。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搜查制度应以犯罪控制与保障人权并重的理念为指导,注重加强权力的监督制约和权利的救济与保障,在本土化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立法、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我国的正当搜查程序。  相似文献   

2.
王彬 《兰州学刊》2007,(11):127-129
紧急搜查是无证搜查的一种,各国立法皆加以规定并承认其在收集证据和打击犯罪中的作用,同时对其加以规制以保证其应用的合法性.文章就紧急搜查权的控制、紧急搜查权行使的合法性及我国紧急搜查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生活安宁权是20世纪初产生并得到发展的概念。该项权利不仅是一种私权,而且是一种人格权,有必要在人格权法中加以规定。该项权利不宜作为一般人格权,也不宜作为与隐私权相分离的单独人格权,而应将其视为隐私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个人安宁利益又与其他隐私利益存在区别,其客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可以将其作为特殊的隐私权。我国民法典应当在人格权编的隐私权部分明确规定生活安宁权。  相似文献   

4.
搜查作为一种常用的侦查手段,使用得当有利于保全证据、打击犯罪,使用失当则会构成对公民权利的严重侵犯,因此,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确立了公民免受不合理搜查的权利。附带搜查是附属于合法逮捕后进行的搜查,美国的司法实践,通过判例形成了对附带搜查的详细规定。对美国附带搜查的概念、成立要件、适用范围等内容的考察,可以为完善我国搜查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史栋梁 《阴山学刊》2010,23(2):119-124
我国搜查制度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法律条文规定较多,但缺乏可操作的技术性规定;搜查决定权采取自我控制的监督模式,但缺乏有效的外部制衡;划分了有证搜查和无证搜查,但缺乏内容的充分性的特征。启动搜查程序无明确的证明标准、刑事案件证明标准较高和协力型的诉讼结构是造成非法搜查的重要原因。通过调整无证搜查的条件,增设同意搜查制度,设置不同层次的搜查理由和证明标准,由检察院行使搜查审批权,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搜查执行程序,彻底贯彻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途径,可以健全我国的搜查制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并未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破产清偿顺序作出集中的专门规定。我国《企业破产法》第109条规定了担保权人的优先权,《合同法》第286条规定了建设工程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也对相关主体的法律地位作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定。法律从司法实践角度作出了具体的利益分配,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了具体的指导;从理论上来看,对购房者的法律地位进行具体的分析,有利于厘清相关权利的具体内涵,以便更加准确地适用法律,为司法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侦查是刑事诉讼的重要阶段,侦查公正对刑事司法公正有重要意义.我国刑事诉讼法从立法上对侦查公正予以保障,规定了犯罪嫌疑人在侦查中享有的权利,如知情权、辩护权、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帮助权等.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加强律师协助权;消除刑讯逼供、超期羁押、违法搜查等不公正的现象.为保证侦查公正,建议赋予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有权聘请律师辩护权、律师有讯问在场权;规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立司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知悉真情权保障的规定比较零散,司法实践中面临许多困境;借鉴国外有关被害人知悉真情权保障的实践,我们应该在宪法中确认知悉真情权,从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落实被害人的知悉真情权,建立专门的援助项目,设立有关制裁机制,实现保障刑事被害人知悉真情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刑事搜查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利平 《学术论坛》2005,(4):111-115
我国现行搜查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如立法过于粗疏,缺乏一些重要制度的规定;搜查的决定权和执行权合二为一,缺乏监督;搜查程序缺乏必要限制等。制度上的缺陷反映在执法上,就是搜查权力的滥用给无辜公民的正当权益造成损害。因此,如何构建科学的刑事搜查制度,既能发挥搜查的应有职能,又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就成为我国搜查制度改革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完善我国现行搜查制度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查是发现犯罪和揭露犯罪的重要侦查手段,搜查过程也是最容易发生侵害被搜查者合法权利的阶段。我国现行搜查制度存在较多的缺陷,既不利于惩罚犯罪目的的实现,更不利于保障人权目的的实现。修正现行搜查制度势在必行,也是建设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论辩护律师的调查取证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取证权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和律师法赋予辩护律师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也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的延伸和补充。现行《刑事诉讼法》和《律师法》关于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的规定有许多不足。针对此现状,应增强和扩大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诉讼权利,完善辩护律师在起诉、审判阶段的申请查证权,建立调查令制度,完善证人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并且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上都规定了,证人违反作证义务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在刑事司法实践中,证人拒不出庭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因此,深入挖掘证人拒证的根源,解决证人作证难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亲属拒证权制度在我国古已有之,其存在以个人亲情、家庭伦理、社会需求为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于《刑事诉讼法》中重建亲属拒证权制度,对实现“诚信友爱”、“安宁有序”的和谐价值观有着极大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刑法》第 36条、《刑事诉讼法》第 77条的规定 ,确立了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 ,人民法院不但可以依法解决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 ,也可以使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的物质损失依法得到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司法价值。但是 ,附带民事诉讼在法律上过于原则性和简单化的规定 ,使附带民事诉讼的很多问题不论在法学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难以界定。其中 ,就包括附带民事诉讼提起期间等问题 ,急待在立法上予以完善并在司法实践中予以补漏。《刑事诉…  相似文献   

15.
姜春兰 《东岳论丛》2008,29(3):177-179
《婚姻法》第38条对探望权法律制度的规定,是我国婚姻家庭立法的一大进步。该规定为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父或母探望子女提供了法律保障,也强调了对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的保护,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监护制度;同时为我国司法实践中正确处理和解决离婚纠纷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对家庭的安宁、社会和谐、稳定和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影响。但是该规定在立法上仍有一些瑕疵,使得探望权的性质、权利主体的范围、未成年人的法律地位、探望权中止的事由、法院如何强制执行等规定的不够明确,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适用的困惑,削弱了其法律价值及社会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取保候审保证金制度不仅是对刑诉法本身的完善,而且也体现了国家对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人身权利的实际尊重与保障。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该制度被具体执行机关一定程度上扭曲运用而成为侵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财产权的借口。为此,必须从权力重构、程序设计和权利救济三方面对此制度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搜查启动程序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刑事搜查的启动 ,指侦查官员将确定的搜查意志付诸实施的过程 ,是搜查程序的逻辑起点和合法性起点。国家权力因刑事搜查程序的启动而进入特定的案件范围 ,并产生对特定公民或特定空间的强制作用 ,犯罪嫌疑人则不得不开始面对以搜寻、检查为行为特征的另一种国家暴力。由于目前我国刑事搜查启动程序存在严重问题 ,既不利于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也不利于更好地发挥搜查的职能和作用 ,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加以研究 ,以完善我国的刑事搜查制度。  相似文献   

18.
正确界定网络服务者的法律责任,以平衡版权人和网络服务者的利益,对互联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诞生于美国的避风港规则就是平衡版权人和网络服务者之间利益的产物。我国以美国国会的《数字千年版权法》为参考,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对避风港规则的适用条件进行了规定。但司法实践中,对《条例》规定的避风港规则适用条件的具体认定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以《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22条规定为例,详细分析了避风港规则适用的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和"通知—删除"制度。同时,通过对司法案例的总结分析,对相关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对“无限防卫权”法律规定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殿美 《文史哲》2002,4(4):52-56
我国新刑法关于无限防卫权的规定有悖于权利有限说 ,容易弱化对不法侵害者应有合法权益的保护 ,诱发更严重的暴力犯罪 ,导致防卫人与犯罪人两败俱伤的结果 ,也不符合国际社会防卫权发展的总趋势。在司法实践中 ,应限制这一权利的行使。  相似文献   

20.
精神安宁权与其相近权利如隐私权、名誉权、相邻权等在概念上既有联系,更有区别,不应将精神安宁权与其相近权利混谈。个体情感体验不是精神安宁权的保护内容,精神安宁权的行使应服从正当的公益目的,同时,由其他侵权行为导致的附随精神损害不应是精神安宁权的规范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