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培养孤残儿童的家庭归属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在心宁家园启动了"类家庭"孤残儿童养育模式。心宁家园内住5个特殊的家庭,每户178平方米精品套房,家具家电、生活必需品等齐全。在这些家庭里,爱心父母是招聘的符合条件的合法夫妻,孩子是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年龄基本在6-12岁,爱心爸爸可以有自己的工作,爱心妈妈必须全职在家照顾儿童,由福利院供给各家庭日  相似文献   

2.
正重庆市儿童福利院突出打造庭养育、特殊教育、医疗康复三大特色、不断提升儿童福利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服务更多病残儿童。首先,建好模拟家庭,打造特色养育模式。家庭是儿童最好的福利场所。近年来,重庆市儿童福利院不断探索尝试,打造特色养育模式,让孤残儿童既能够享受到机构内优越的医疗、康复及教育资源,又能像其他正常儿童一样享受家庭亲情和温暧。  相似文献   

3.
图片报道     
《社会福利》2009,(2):36-38
2009年1月29日,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来到市儿童福利院亲切看望孤残儿童,在儿童养育区、康复区、特教区、爱心家园,薄书记一边询问儿童养育、康复、教育和成长情况,并不时把糖果、玩具等礼物送到孤儿手中;一边嘱咐院长,一定要把这些没有亲人的孩子照顾好、培养好。当他得知院领导为一男二女。孩子们都叫他们为爸爸、妈妈时,风趣地说:“儿童福利院有一个爸爸两个妈,600多个孩子组成一个家,儿童幸福靠大家”。  相似文献   

4.
《社会福利》2012,(4):F0004-F0004
北京市丰台区儿童福利院遵循“围绕中心。把握重点,加大童传曩凝聚力量,强强服务、推进回归的发展思路。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宗旨和“温馨家园”的目标,积极探索集中供养,社会助养,家庭寄养,涉外送养社会收养“类家庭”等多种养育方式。  相似文献   

5.
王俊丽 《社会工作》2009,(24):59-61
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推进,家庭寄养作为一种新型现代的儿童养育方式正在儿童福利院推广发展起来,宁夏儿童福利院自2001年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以来,至今已经成功地寄养了124名孤残儿童。本文选取家庭寄养较成功的个案进行详细分析,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思考总结孤残儿童在寄养家庭中的适应、改变过程,反思家庭寄养对福利院、寄养家庭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要求,从而促进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徐梅  吴鸣 《东西南北》2011,(24):48-50
Kim为3个孩子都做了家庭相册,记录孩子的成长,甚至还保留了襁褓中的李丽第一次回中国时的登机牌。“我怀孕4个多月时回的美国,我妈年纪太大,不能到中国来照顾我,我只能回美国待产。孩子两个多月的时候,医生说宝宝可以坐飞机了,我马上买票,带她回来看爸爸!”  相似文献   

7.
《社会福利》2011,(5):2-F0002
为贯彻落实民政部“蓝天计划”,从根本上改善孤残儿童养育、康复、医疗、运动、娱乐和家庭抚养环境,济南市委市政府紧抓机遇,将新建儿童福利院作为2009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自济南市儿童福利院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与支持下,福利院秉承“把爱心献给孩子”的宗旨和“爱心、诚心、恒心、细心、精心”的“五心”服务理念,勇于开拓创新,已成为全国儿童福利机够改革的一面旗帜,创建了众多优秀服务品牌项目。尤其是“亲亲妈妈”的品牌连续多年被评为市级“十佳服务品牌”。  相似文献   

8.
深入思考勇于尝试家庭寄养工作中,寄养儿童被收养后,通过与寄养家长的沟通使家长尽快从孩子离开家庭的阴影里走出来是很多儿童福利院认为比较困难的。"雨"的个案让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开始思考探索破解这个瓶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2008,(12):F0003-F0003
孤残儿童最好的归宿是家庭收养。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沈阳市儿童福利院着力医疗救治、康复训练、启蒙教育,使孤残儿童在“情”、“能”、“智”等方面得到面的发展;开展“助养”、“代理父母”、“家庭寄养”、“院内类家庭”等养育模式,为家庭收养奠定良好基础:采取系列有效措施,使符合收养条件的孤儿融入家庭,  相似文献   

10.
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于2000年在南京爱德基金会资助下,在南京栖霞区靖安镇开始了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10多年来,先后有两百多名孩子的童年在家庭中度过,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而现在家庭寄养中的儿童大多数处于养护状态,这种养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失依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失去生身父母和其他具有亲情关系的成年人正式照顾的16岁以下儿童,他们或是由于父母亡故,或是由于法律原因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抑或是其他各种无法得到成年人的正式照顾,只能由社会中的他人或是机构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庭寄养是一种通过社会儿童福利机构,通过一定的手续使失依儿童进入那些愿意对他们承担家庭责任的家庭实施养育的方式。在家庭寄养中,失依儿童可得到寄养父母的关爱,以及多位家人的照看,从而享受到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家庭生活氛围。因而家庭寄养是我国儿童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方向。家庭寄养这一新的养育孤儿方式,需要专门机构和新制度。昆明市儿童福利院积极探索了家庭寄养这种养育失依儿童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2.
图片报道     
《社会福利》2014,(2):17-19
正2014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亲切看望了在模拟家庭、小姐妹教室、未来星之家、排练室、展室生活和工作的孩子与职工。在模拟家庭,习总书记与"妈妈"景凤英热情握手,亲切询问她的工作、生活情况。习总书记了解了模拟家庭的运行状况后说:"这样的方式很好,有家庭的温暖感觉。"在小姐妹教室,习总书记询问了孩子们的  相似文献   

13.
正日前,生活在宜昌市儿童福利院的龙龙盼来了一封来自"高墙"之中的特殊回信:"从分开至今,妈妈真的好想你!看到你在老师和阿姨的照顾中生活得开心,妈妈也安心了一些。"看着信中熟悉的字迹,9岁的龙龙不禁喜极而泣。在福利院"亲亲妈妈"的帮助下,龙龙得以和正在服刑的母亲实现了书信往来。和龙龙一样,宜昌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都缺乏来自父母和家庭的关爱。但是,福利院的"亲亲妈妈"们,用最温暖的母爱,最精细  相似文献   

14.
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服务宗旨,努力完善制度,不断规范管理,实现了管理上的三次飞跃,构建了人性化的孤残儿童服务环境,使孩子的养育、医疗、康复、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15.
昆明市儿童福利院以"帮助幼小孤儿回归家庭,重温母爱;辅助大龄儿童成人成才,立足社会"为工作目标,将儿童养育分为院合养育、家庭寄养和类家庭照料三种形式。福利院未来发展定位是在5至10年内基本建成集医疗、康复、特殊教育、心理疏导、交流培训和社区支持等多功能综合示范型儿童福利机构,建立面向全省儿童,并不断完善功能模块和服务供给的儿童福利体系,逐步实现由补缺型福利向适度普惠型福利转型。  相似文献   

16.
“家庭式护理,学校式教育”养育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雪芬 《社会福利》2003,(10):49-50
社会福利社会化使孤残儿童的养育模式从单一集中供养型,逐渐发展为助养型、代养型、家庭寄养型、领养型等新型的养育模式。常熟市儿童福利院结合自身特点——收治的儿童大多是严重残疾的儿童,实行领养的难度高,而家庭寄养一方面由于儿童残疾缺陷、畸形,使得一些家庭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又难以让儿童接受正规的康复训练,对其康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2000年投资10多万元,将整个居住区、教育区根据孩子的年龄划分为5个家  相似文献   

17.
正2000年起,为改变机构集中养育孩子易出现人格发展缺陷等诸多问题,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家庭寄养模式,结合本地特点,在昆明周边的县区开展农村家庭寄养。农村家庭模式是由政府出资、社会支持、家庭寄养、统一监护的方式,形成儿童福利院、街道(乡镇政府)、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村民小组)参与的三级化监护网络及定期巡查,对孤残儿童寄养期间的生活、营养、康复、教育、身体发育情况等进行全面跟踪指导,为儿童提供有利于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儿童福利院正在突破传统的机构养育方式,向社会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使孤残儿童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在现有的机构集体供养、家庭寄养的模式上,于2004年初在院内创建双亲家庭抚养孤儿的模式即"亲情苑".  相似文献   

19.
朱静君 《社会工作》2011,(13):24-25
伴随社会发展出现的家庭结构弱化、家庭照顾弱化,西方国家通过举办大型的福利院和儿童福利院,将孤儿、贫困儿童、精神病人、老年人集中到各个福利院实施照顾,推行高福利政策。各种类型的福利院与被照顾者生活的社区是相互分离的,也就是说,被照顾者要进入福利机构接受照顾,就必须离开自己生活的社区。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儿童福利院逐渐突破传统的养育模式。向社会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使孤残儿童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在现有的福利院集中供养、家庭分散寄养的基础上。于2007年8月开展了“小组家庭寄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