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当代中国法社会学研究进路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法社会学得到了迅猛发展并成为我国法学研究中的显学。在理论界不断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30年法社会学的研究经历了法律文化、市民社会理论、本土资源理论、民间法研究、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和司法运作研究等进路和主题,通过考察当代法社会学数十年来研究进路,以期把握我国法社会学发展的脉络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法社会学结构性缺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为边缘学科,法社会学具有二元性———法学性和社会学性。在西方理论界,法社会学的社会学性主要体现在法律研究视野上具有社会学色彩和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社会学实证的经验研究方法;其法学性则主要表现在它研究法律问题时基本上沿用了法律研究中的一套基本范畴。而在国内,由于绝大部分学者的学科背景是法学,因此,其研究成果往往缺乏社会学性,这造成我国法社会学研究的结构性缺陷。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后半期以来,法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具体包括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行为主义、现象学、冲突论与进化论、符号论、交换理论、文化和日常生活的解释学、博弈论和系统论等范式,尤其是20世纪末以来,现象学、常人方法论与符号论、戈夫曼拟剧理论、卢曼系统理论、批判主义、女性主义和全球化理论在法社会学研究与运用中的最新发展,对法社会学研究发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图对所有这些法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特点与运用做系统梳理与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一套总体原则、普遍要求与特殊性,从而为推动当代中国法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范式和探索科学的法社会学研究方法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4.
法社会学问题相对地说是法学的一个新的学科,法社会学研究的迫切性是显而易见的。法学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为了深入地认识法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越来越经常地从事法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在我国,从苏联社会主义社会进一步民主化和深化社会主义的人民自治的任务来看,  相似文献   

5.
法社会学存在“中国化”问题。作为高其才教授的一部法社会学著作,《法社会学》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中国社会的法律实践和理论问题。其关注到法社会学中国化的意义并对之进行了努力,体现了中国法社会学学者进行法社会学中国化研究的理论自觉。通过进一步研究就能够继续回答法社会学中国化这一问题:中国法社会学发展方向是法社会学中国化,法社会学中国化的主题是法社会学本土化。只有深化法社会学本土化研究,才能探索出中国自己的司法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还不允许证券民事赔偿采取集团诉讼的形式,但是集团诉讼较传统共同诉讼有其特有的制度价值和优势。研究集团诉讼在我国证券民事赔偿的可采性的同时,嵌入一个法社会学的视角,深入挖掘证券集团诉讼的法社会学动因,以期有利于我国对证券民事赔偿诉讼方式的调整和突破。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法社会学思潮主要以日本人的法意识研究为核心,通过法文化比较研究推动日本法治文明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与日本有很多相似性,所以我国的法社会学研究应积极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通过建立科学、成熟、发达的法教育学来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伟大转变.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还不允许证券民事赔偿采取集团诉讼的形式.但是集团诉讼较传统共同诉讼有其特有的制度价值和优势。研究集团诉讼在我国证券民事赔偿的可采性的同时,嵌入一个法社会学的视角.深入挖掘证券集团诉讼的法社会学动因,以期有利于我国对证券民事赔偿诉讼方式的调整和突破。  相似文献   

9.
法人类学在研究领域等方面的确和法社会学有一定类似之处,但二者之间还是存在本质差别.回溯法人类学和法社会学初创时期的发展简史,可以发现二者走的是两条不同的发展轨迹.都市人类学的出现,表明法人类学已经不再固守简单社会,但其分析区域的复杂度和广泛度仍然无法与法社会学相比;分析问题的着眼点、基本概念、理论构建模式和法社会学相比也均有较大差别.尽管在当今中国学界法人类学似乎远不如法社会学风光无限,但同样可以为法学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民间法研究做出自己独有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在其创始人孔德那里并不明确。只有到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问世以后 ,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但应该如何选择研究对象、界定研究概念、运用具体的研究方法 ,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他的这些研究方法奠定了西方社会学方法论的基础。今天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个案法、观察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定性法、定量法等等早已运用于社会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但这些方法无一不是以包括涂尔干等人的方法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民族社会学在我国尚且是一门处于创建之中的学科,目前学界对民族社会学内涵与方法的探讨方兴未艾.本文简要叙述并评议了我国民族社会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并以马戎的有关民族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作为典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卢曼的法社会学有早期与晚期之分。卢曼晚期的法社会学通常被认为代表卢曼理论成熟时期的观点,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借鉴。相较于此,卢曼早期的法社会学理论则在全球范围被普遍忽视。然而,卢曼早期法社会学理论具有不可被替代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卢曼早期法社会学理论可以分为内容和方法两个层面。就研究内容而言,卢曼早期法社会学理论最大的贡献是对法律规范作出了独树一帜的社会学描述,并从新达尔文演化理论的角度阐述了法律与社会共同演化的理论;就研究方法而言,锻造意义的概念作为意识系统和社会系统共同演化的机制和基础,等置功能比较的方法和现象学化的一般系统理论是卢曼早期法社会学方法论的特色与贡献。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在其创始人孔德那里并不明确.只有到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问世以后,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但应该如何选择研究对象、界定研究概念、运用具体的研究方法,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他的这些研究方法奠定了西方社会学方法论的基础.今天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个案法、观察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定性法、定量法等等早已运用于社会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但这些方法无一不是以包括涂尔干等人的方法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4.
半衰期是衡量文献老化的科学计量指标,通过对社会学学科半衰期的研究可以揭示本学科所处发展阶段和学科特性。本文按照中图分类号获取CNKI收录的社会学的相关文献,通过计算社会学各个研究领域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对比和分析了我国社会学下各研究领域的文献老化情况,以此揭示我国社会学研究的学科特性和文献老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再论法社会学的民间立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民间是个主体性概念.民间立场就是学者在法社会学研究中,倾向于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提出问题、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它是相对于传统法学所采取的自上而下的官方立场而言的.法社会学采取民间立场,意味着研究者应该关注、尊重并尽量满足民间的需求、意愿、情感和态度;意味着法社会学思维走向的转变和法律接受问题的凸显;意味着法是多元的,要重视和研究多元法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意味着纠纷解决和法律秩序的生成与重组应该成为法社会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民族关系是民族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目前,国外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理论、内容和方法比较成熟,国内在改革开放以后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贾春增等学者就对民族社会关系的概念、主要表现形式及衡量民族社会关系的指标体系及当代民族社会关系的调试等作出了极有价值的论述。同时学者们对民族社会学中的民族关系内涵也进行了界定,但还未形成共识。除了对民族关系社会学研究学科建设、理论探讨外,近年来国内也开展了对民族关系的社会学专题调查研究,作者们分别从历史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视角,探讨我国当前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问题,促进了理论和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界关于司法制度的研究也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下,顾培东基于其法哲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与诉讼法学的学术背景,对我国司法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具体研究,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司法学说体系。顾培东的司法学说以法治自主型进路为顶层设计,进而衍生出司法公正学说、司法开放性学说和司法改革学说。其司法学说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对于我国司法改革与法治建设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介绍了族群社会学研究领域在社会学学科中的位置,说明目前中国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阐述了西方社会学在这个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论的特点,讨论了从西方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中我们所能够借鉴的知识,并对我国的"族群社会学"这个研究方向应当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以及今后可能开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法律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我国法律社会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分析入手,阐述了我国法律社会学研究人员介绍外国法律社会学理论和建构本国法律社会学理论体系的状况,并提出了本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和若干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课程社会学作为教育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和课程论的一个领域,正逐渐成为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热点与前沿课题.期间,课程社会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课程制度、课程政策、课程文化、课程知识、课程中的性别等问题,其中,对课程知识进行的社会学分析又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学科,对科学课程进行社会学研究的成果很少.赵长林教授敏锐并兴奋地"嗅"到这一极具意义也极富挑战性课题的价值,对科学课程及其变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社会学审视,其开创性成果--新著<科学课程知识观的重建--在人文与科学之间>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8年3月正式出版,从一定意义上讲,该著作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对科学课程进行社会学系统研究的空白,成为了该领域系统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