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他人问题的讨论是存在主义现象学的一个重点。由于无法解决他人与自我之间的悖论,海德格尔和萨特都未能较好地回应这一问题。梅洛-庞蒂援引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改造和修正了存在主义现象学的他人理论。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一方面,梅洛-庞蒂的他人理论具有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印记;另一方面,他的理论又反过来重构和解构了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自我、他人与世界——庄子《齐物论》主题的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的《齐物论》 ,把齐物三义变成世界、他人、自我这三个现象学式的问题 ,认为审视世界首先要改变自我对世界的看法 ;注视他人首先要调整对他人的眼光 ,凸现了强调万物平等、反功利主义、尊重他人他物的取向 ;而自我的内在精神取向则打破对“自我”的固执 ,完成生命形态的新转变。本文从现象学角度的阐释突出了《齐物论》知物、知人、知己的意义的本体论性质  相似文献   

3.
“交互主体性(他人问题)”问题是晚期胡塞尔哲学所要着力解决的课题之一.胡塞尔所要探讨的他人不是作为绝对的他人,而是作为他我的他人.问题是胡塞尔为什么不直接把绝对他人看作问题去讨论,而把他人转换成他我并依此构建交互主体性理论.如此,我们还能不能说这一理论遵循了现象学所倡导的面向事实本身这一原则,并因此成为一门关于他人的现象学?或者这种转换的结果是真正堵塞了通向绝对他人的路途?惟有从胡塞尔内在思想出发,才会真正理解交互主体性理论的意义与限界所在.  相似文献   

4.
情绪问题,一直是人类哲学王国中一个尚未解决的“斯芬克狮之谜”。萨特在其早期哲学研究中曾给予非同寻常的注意,他立足于现象学的特殊视角,力图建立一门情绪本体论。这也是现象学本体论蜕变的一个重要媒介。一、被动性:批判的导论萨特对情绪问题的研究是从批判传统理论着  相似文献   

5.
刘哲 《社会科学》2023,(2):43-53
梅洛—庞蒂早期先验现象学奠基在生成主体性理论之上。然而,他所发展出的独特主体性概念始终饱受争议。梅洛—庞蒂的主体性理论是对主体性自我意识具体化问题的现象学回应。他的生成主体性理论不仅构成对当代海德堡学派主体性自我意识问题的现象学回应,而且包含对扎哈维“最小化自我”理论的根本批评。基于内在的实践自我意识结构,《知觉现象学》把生成主体性解释为“我是场,我是经验”。由此,早期梅洛—庞蒂的基础主体性不再等同于理智主义的神性自我,而是在偶然性中奋力生成的脆弱自我。  相似文献   

6.
观念、对象与方法——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观念、对象与方法三个方面来概括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胡塞尔的现象学在观念上是一种先验的唯心主义 ,他通过对心理主义的批判达到了本质现象学的立场 ,又通过先验还原获得了先验自我 ,从而走向了先验现象学。不过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胡塞尔现象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本质直观或本质还原的方法 ,即通过直观而不是抽象与推理把握到观念性的本质存在。最后 ,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及其意向性结构。本文的结论是 ,胡塞尔在先验自我与交互主体的关系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因此未能超越唯我论的立场  相似文献   

7.
《精神现象学》论“社会关系”和人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山 《学术研究》2002,2(11):47-51
实现人的生成是《精神现象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黑格尔通过对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考察 ,以抽象的、逻辑的和思辨的形式表达了人在劳动和社会关系中自我生成的深刻思想。认为自我借助于和他人之间形成的“互主体性”关系 ,最终实现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世界历史个人”。这一思想与马克思关于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我诞生和社会关系理论有着逻辑上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他人是法国现象学存在主义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其实质是探讨他人如何存在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具体关系问题。萨特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当代法国学界最早谈论他人问题的思想先驱,在批判继承康德、胡塞尔、黑格尔及海德格尔的他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建构了独具特色的他人哲学。萨特的"他人"不同于康德、胡塞尔及黑格尔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他人",也区别于海德格尔的与自我"共在"的"他人",而是真正从存在论出发的与自我相"冲突"的"他人"。  相似文献   

9.
羞感是指人的指向超生物性目的的精神意向在回首自己的身体时,发现自己被束缚在一种深受时空限制的心理情感体验和生存处境。羞感有身体羞感和精神羞感之分。羞感与谦卑、尊严感、献媚等情感之间存在着区别和联系。随着现代社会人的羞感的逐渐衰退,从而使整个道德具有了功利主义性质。舍勒的羞感理论,对于我们思考今天的伦理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他者的问题上,胡塞尔的现象学没有摆脱"先验唯我论"的模式。胡塞尔将自我作为先验的构造主体,将他者看作自我的影子,取消了他者的独立性。相比于胡塞尔,萨特突出了他者的地位。他认为自我和他者是比肩而立的,他者是对自我的限制,二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他者就是自我的地狱。列维纳斯则认为他者是邻人和脸孔,自我必须对他者负责,主张"绝对他者伦理学"。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没有他者的独立地位,他者只是自我的意识相关项和"阴影"。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具有一种吞噬"他者"的强力,他的现象学是"不道德"和非伦理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缺乏伦理和他者的维度,这种缺陷被萨特和列维纳斯抓住,发展出了"面向他者本身"的现象学,突出了现象学研究的伦理维度和实践维度。但这种现象学已经超出了胡塞尔现象学的纯粹理论哲学和意识哲学范式。在此意义上,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应该"面向他者本身",突破先验自我的藩篱。胡塞尔应该在实践和伦理生活中真正尊重他者,而不是在纯粹自我的理论世界中先验地、纯思辨地"构造"他者。  相似文献   

11.
占有性个人主体性的超越与类主体的凸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主体性和自我中心主义在20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已不再是指示性的理论路标。现象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都在探讨一种“缩小的、非占有性”的人的概念,这种走向就是多尔迈在《主体性黄昏》一书中使用的副标题“走向后个体主义的理论”。胡塞尔在晚年出版的《笛卡尔式的反思》(1931年)和《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1936年)中,一直致力于用主体间性改造。发展主体性学说。他认为,笛卡尔的“我思”确立了主体性原则,但这种主体是“原子式的”、“单子”、“自我”,始终无法突破“自我”框架而将此自我与彼自我相…  相似文献   

12.
靳凤林 《河北学刊》2003,23(4):92-94
本文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胡塞尔纯粹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 ,内容主要涉及 :(一 )两种现象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绝对精神”和“纯粹意识”的基本内涵 ;(二 )精神现象学的“中介过程”方法与纯粹现象学的“理智直观”方法的本质区别 ;(三 )黑格尔的辩证统一原则与胡塞尔的还原原则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徐复观对庄子作了“再发现”,认为庄子的心斋之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也是关的观照得以成立的根据。心斋之心与现象学的纯粹意识有相通之处,表现为三个方面:心斋的“忘知”和现象学的还原,心斋的虚静之心与现象学纯粹意识的意向性结构,心斋之心的“明”、“若一志”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通过引入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徐复观对庄子思想作了创造性的阐释,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其对胡塞尔现象学直观的理解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智性直观” 问题在本世纪的东方思想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牟宗 三赋予“智性直观” 概念以“本原直观”、“纵贯直观” 和“如相直观” 三个解释。他相信“智 性直观”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血脉,并试图把它当作中西思想的结合点。另一方面,西田几 多郎则是通过将美学与哲学相结合来展开他对“智性直观” 的理解。他的理解虽然不同于牟宗 三,却仍然是在克服西方近现代主容体思维模式上的一个努力。处在这个总体方向上的是20世 纪的现象学在对“本质直观” 意义上的“智性直观” 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胡塞尔、海德格尔和 舍勒,不仅康德以后人们所面临的“形上学说”和“实证理论” 之两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克服, 而且在对“智性直观” 的描述和阐释方面也前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5.
现象学的产生既有客观的现实根源 ,又符合哲学史的一般进程。这一过程的根本特征来自于现象学的自我否定性 (辩证性 ) ,表现为多重性的十分剧烈的“哥白尼式革命”。从 1 8世纪到 1 9世纪是现象学哲学由古典现象学 (或“精神现象学”)经感性哲学 (“新哲学”)到纯粹现象学 (“先验现象学”)的发展过程 ,是现象学自身的历史生成、发展和完成的完整过程。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作为古典形而上学理性精神的完成状和现代哲学诞生的否定性平台 ,倚仗着具有巨大内在生命力的辩证法使得概念现象学得以最终完成 ;费尔巴哈在黑格尔概念现象学的寄生体内进行了现象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哥白尼革命”,将古典现象学带入感性、直观和直觉的广阔天地 ,以否定绝对理性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推动了现象学的发展 ;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则“双重”扬弃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 ,创建起“真正科学”的先验现象学。这多重性的“哥白尼革命”最有力地说明了各个时期的哲学之间的客观联系 ,凸显出现象学产生的辩证性和历史合法性  相似文献   

16.
现象学家们大都在“自我”这个主题上倾注过心力.在施泰因早期现象学中,有关“个体自我”的现象学构造或者“自我”的“个体化”问题构成其现象学的核心主题之一.“个体自我”的现象学构造的出发点是纯粹自我,但惟有通过“心理物理”之“身体”,“自我”的“个体化”才得以保证.这种被构造起来的“个体一般”在现象学意义上就是心理物理之统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揭示了康德早晚期思想方式的转变。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进一步摆脱了实体主义的残余,在鉴赏判断中要求对外部世界实行悬搁,体现出一种创造的自由,认为知性能对美进行直观,而审美主体之间存在着共通感,这些分别与现象学的还原理论、意识的主动构造功能、本质直观理论及主体间性类似。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进一步向现象学逼近。  相似文献   

18.
早期谢林哲学的核心概念“理智直观”在黑格尔看来只是一个形式主义的外在性的规定,它无法完成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真正统一。而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的“精神”概念是基于人和社会关系的辨证运动而提出的,人的自我意识的欲望的和目的论的本质保证了“精神”是以自身为目的地发展着的,克服了谢林形式主义的外在性的“理智直观”的,完成了对谢林同一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王震 《理论界》2013,(12):121-124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探讨了范畴直观,认为范畴直观是对含义中对象性的形式的明见和充实,因而可谓是知性明察和一个最高意义上的思维。它为从现象学上澄清逻辑明见性开辟了道路。然而,恰恰是在这一“对象化”的框架下,“存在”这一涵义丰富的概念本身被降低为最低的“混杂的”范畴。而要明了他究竟如何漏过了“存在”概念,则要求我们回到胡塞尔对范畴直观概念的提出和确立上,回到范畴直观概念的形而上学基础中去追问。  相似文献   

20.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的一个重要前设就在于:内感知相对于外感知所具有的明见性,或者也可以说,我思相对于所思所具有的确然性。由此而导出的结论是我在相对于其他存在的自明性。这个开近代哲学之先河的立论虽然在近代哲学史上不断受到争议,但真正的挑战在本世纪之前还从未出现过。只是通过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分析,我们才可以发现这个立论之所以不能成立的原因:无论是内感知还是外感知,它们都具有“共现”的成分。因此,自我与他人、事物一样,都是意识活动“构造”的结果,在认识论上并不具有优先的地位。这里的研究将析出并再构胡塞尔在这个问题上的现象学分析,目的在于揭示这些感和类型所共有的本质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