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喻是以部分代整体、由小及大的一种修辞手法。美国诗人弗洛斯特对提喻法在其诗中的运用已经渗透到从思维到语言到风格等各个方面,换句话说,其总体特征都是提喻性的,因此不能把他看成仅是对某一修辞格的偏爱,而应如诗人自己所说,把他称为提喻派诗人。本文探讨了诗人的流派归属,其提喻法的继承渊源,及时现代自然抒情诗的影响,最后着重讨论了其诗的结构提喻法。  相似文献   

2.
拜伦与普希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通过分析对比两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的实例,向读者介绍国外文学研究工作中一种最为经常使用的方法,即直接影响研究;也是为了探讨普希金作品的国际背景。普希金的作品通过翻译介绍到我国已有半个多世纪,我国研究和评介普希金的文字也不少,但尚未见有把普希金放在国际背景之下予以探讨的文字。拜伦属于这样一种诗人,他的诗作就是他自己现实生活的写照。拜伦的家族一向就有战天斗地,不畏任何艰险的传统。借鉴于资产阶级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创作,拜伦的诗作对中世纪的封建主义给予了有力的打击。拜伦的诗愤世疾俗,否定一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时代的茅盾,接触过中外古今的各种思潮。中国古代的先秦诸子、神话传说,以至近代的民主主义思想,对他有过影响。外国的,从古希腊、文艺复兴直到高尔基,他都研究过。他评介过的外国作家,既有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又有邓南遮、尼采;既有举世闻名的肖伯纳,又有不为一般人所知的弱小民族作家。他对研究过的人物,有时有肯定和否定的意见,有些就很难说,只不过觉得他身上的某一点可取,就肯定他某一点。如《福煦将军》,肯定较多的是他的平易近人。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和鲁迅、郭沫若相比,茅盾较多地、有意识地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时间要早一些,这对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思想发展道路,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岑参的诗歌在他生前就广泛流传,唐以后历代重要唐诗选本大多选录了他的诗作,只是选录的眼光有差别,也就是说对岑诗的关注的方面不同.本文以时代发展为序,依次进行了分析探讨,根据历代的"读者"由关注岑诗到关注他的"边塞"诗,再到更多的关注他"边塞"诗的代表作,从而梳理出读者对岑参这个诗人身份定位的发展演变的脉络和线索:即由一位盛唐诗人到一位盛唐"边塞"诗人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的尼采研究与日本学界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尼采研究者,他对尼采哲学的兴趣和研究与日本文化界关系密切。从就读上海东文学社开始,到留学日本,再到编辑《教育世界》,王国维直接受教于日本教习藤田丰八和田冈岭云,并从他们那里得到了日本的尼采研究信息,他发表的4篇有关尼采的文章中,有2篇直接取材于日本学者桑木严翼,桑木严翼对尼采的评介和研究态度,影响到王国维在尼采研究中所体现的学术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的“存在主义文学”和“新小说”的评介中都体现出本土意识。对这两类文本的评介说明,生活在一定文化背景中的人总是会形成特定的文化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到评介;本土意识内涵中的小说审美意识对评介同样会产生重要影响。本土意识的本土化特征和兼容性特征在两类文本评介中都有所体现。在特定的条件下,接受过程中本土意识中的某方面主导作用会凸现出来;同时文学评介的本土意识对评介文本的接受者是客现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专事满族、蒙古族妇女诗歌评介。满族作者说到了《清代闺阁诗人征略》中的二位,即纳兰筠德、完颜兑,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纳兰氏、色他哈、完颜金墀、爱新觉罗氏、佟佳氏、莹川、恽珠、百保萨古达氏和顾太清;蒙古族作者介绍了那逊兰保和成。结尾简要地指出了她们共同的特点所在  相似文献   

8.
苏格拉底把诗歌划分为属人的诗歌和属神的诗歌两类:第一类型诗歌是通过技巧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再模仿,由于这类诗歌是技艺型的诗歌,诗人被划分到第六等级之中;第二类型诗歌则是凭神附的诗歌,诗人凭借着神的临幸创作出优秀的诗篇,这种诗歌是诗人在看到理式世界后浑然忘我创作出来的,相比于第一种类型的诗歌它显然具有优越性,诗人被划分到第一等人中。与哲人的迷狂不同,哲人的迷狂是他人看起来的迷狂而自己的清醒。苏格拉底这种对诗歌的划分,不仅符合了哲学的特性——在讨论之前首先要对某一事物进行定义分类,而且为以后对诗歌的逐次批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不仅是一位人所共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鲜为人知的语言学家.陈独秀终其一生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有难以割舍的情结.他研究语言学的三个时期,正是他在政治界和思想界落魄失意的三个时期,语言学是他失意时期医疗心灵创伤的精神家园.本文谨依陈独秀语言研究的三个时期的代表成果,评介他对我国语言之字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为当代著名的辩证逻辑学家,冯契对辩证逻辑方法论原理作了富有新意的考察。概括起来,当前学术界对冯契辩证逻辑方法论的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对“以客观现实之道,还治客观现实之身”的评介;二是对方法环节的评介;三是对具体真理的评介;四是对逻辑范畴的评介。  相似文献   

11.
朱湘(1904-1933)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走向诗坛的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不断进步,由自然诗人逐渐过渡到面对人生的社会诗人。他勇于探索新诗的形式,曾对我国早期新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他认为新诗是一方未垦的膏壤,然而却有丰美收成的希望。尽管他的一生短暂、坎坷,充满凄苦与幽愤,他却始终孜孜不倦地在这块膏壤上深耕细作,创作和翻译了大量诗歌,在我国新诗史上留下了他的业绩。 诗人热爱祖国,生无媚骨而刚直不阿。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对国内学界对The Road Not Taken一诗研究成果综述评介的基础上,精心梳理借鉴国外(主要是美国)学者的第一手研究资料,特别是诗人Frost与友人往来通信等,结合诗人诗歌创作理念,指出诗人的写作初衷不是抒发个人际遇,而的确是为怀念好友而作。此诗并非一首励志诗,而是选择主题和冲突主题的复调变奏。借用诗人笃信的Emerson哲学,对于美国学界关于此诗主题"选择说"的六种代表观点筚路蓝缕,可见诗中的I并非诗人本人,而两条路也毫无好坏之分。对sign和difference意义的不确定性做了深入阐释,证明此诗是一个掩映在严肃外表和幽默内心之间的崇高的恶作剧。  相似文献   

13.
应该说,曾卓的本色是诗人。虽然他用相当的精力去写散文,写剧本、写评论,终不及他的诗歌的影响。尤其是他重返文坛之后出版的诗集《悬崖边的树》和《老水手之歌》,把诗人的地位和成就肯定了下来,被社会所承认,为读者所赞美。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肯定的:提起曾卓,人们便可以背诵出他的代表作;吟到他“归来”的歌,便会联想到艾青,便会佩服这两个诗人一生有“两个创作高潮”,这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一种罕见的现象。因而,他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为世人所称颂。他的诗平易通俗,有不少作品尖锐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他不仅是一个有才华的诗人,而且是一位音乐爱好者,音乐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都有巨大的影响。本文就诗人对音乐的强烈喜爱、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关注重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他热爱自然,擅长写关于自然的诗,一度被看成是消极的自然诗人。其实,作为一个诗人,华兹华斯经历了一个从爱自然到爱人类的过程。他既爱自然,更爱人类。他的诗歌里充满了对下层人民生活状况的描写和生存状态的关怀,人和人性始终是他关注的对象。他认为,人只有回归自然才能保持高贵的人性。  相似文献   

16.
没有诗歌写作的年代考查,仅靠诗歌符合格律的百分比统计,从而认定某一人是诗体定型的最重要的诗人,这是不科学的研究方法。初唐时期重要的诗歌格律理论文献,对律诗的形成影响甚大,而且正是那些理论文献成了诗体逐渐形成的年代标志;在理论的指导之下,不少诗人遵循格律规则写作,对诗体形式的确定产生了重要影响。杨炯的诗歌,对研究五律、五排定型的年代很有价值;杜审言虽然是代表人物之一,但相对于百分之百符合格律的初唐诗人群体来说,他的"首功"是难以认定的。  相似文献   

17.
陆游一生经历丰富,足迹遍布各地,但汉中却举足轻重。他在这里有几个明显的变化:从一介文人到抗金战士,实现了角色的转换;从养家糊口到建功立业,他的追求有较大的提升;从纤柔到宏肆,他的诗风有很大的的转变。也正是这一嬗变,使陆游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18.
以威廉·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强调诗人的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新古典主义重视的理性在诗歌中被放逐,华兹华斯尤是如此.虽然诗人自言自己并无系统理论主张,但他说若读者有心,自会发现其中的系统性.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人定位方面,华兹华斯都有别出心裁之处,其思想上可溯源到莎士比亚、弥尔顿的启示,下可感受到他对拜伦、雪莱、济慈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及丁尼生、布朗宁等维多利亚时期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影响.他定义诗人的特质、职责等异于常人之处.其中,"沉默的诗人"是其诗论及诗人论的一部分,但是很少得到重视,所以是本文重点阐述之处.这个概念灵感源自诗人颇具诗人气质的弟弟约翰·华兹华斯,并且在诗人的诗歌创作中均有类似的形象.本文阐释了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分析了该概念在其诗歌创作中的体现及该概念对当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当代朝鲜族诗人金成辉,一九三三年十月十二日出生在图们江岸的防川洞(现在的吉林省延吉县白金公社东明大队)一个贫农家庭。防川洞山高水清,景色秀丽。诗人从小对家乡的山川草木,怀有特殊的感情。可是,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贫困和动乱中度过的。有文化修养的祖父,给诗人教了汉字,念了汉诗,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一九四五年八月,诗人的家乡得到解放。他读初中时,在语文教师的影响下,读了不少文学书。高中时期,开始爱上了诗歌创作。一九五一年上了沈阳外语学院以后,他更广泛地阅读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拜伦、海涅、歌德、但丁、普希金等诗人的作品,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对他以后走上诗歌创作道路,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九五三年他在《东北朝鲜人民报》上发表了处女诗作《第一镐》。一九五五年到现在,金成辉一直在延边人民出版社从事文艺编辑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的第七十三首十四行诗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这首十四行诗,形式相当完美,寓意十分深刻。诗人的过度劳作,失眠以及可能的不健康,使他感到他的生命已经进入冬季,又如白天到了黄昏,或者象一团快要烧完的火,只剩下一把灰烬。诗人希望他的“爱”能知道这情形,而加强对他的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