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群 《源流》2012,(7):78-79
谢平祥中国东盟书画研究院院长,广西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从事书画研究工作10余年。草书是最能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个人意趣的一种书体。谢平祥的书法,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纵横豪放,烟云满纸。其笔法纯熟多变,结字参差错落,墨法五色炫目,章法疏密相间。先看其用笔。作者虽然用的是极为柔软的长锋羊毫笔,但用笔劲健,力感充盈,而且纵横跌...  相似文献   

2.
绘画笔墨有着与书法笔墨不相一致的历史发展进程。在书法先期成熟之时,线条、轮廓方面的用笔造型对绘画有巨大影响;但随着唐代以来绘画水墨的发展,绘画墨法长足进步,进而与笔法相互整合,产生了有笔有墨的笔墨观念,并随着明清写意笔墨的发达,反过来兑入了书法笔墨之中。而写意的发展又使得绘画笔墨不得不远离宋代写实传统,进而与书法笔墨的表现性不谋而合。于是,书画一体才真正地被文人画一脉创造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元代兴起了书法复古潮流,其核心问题是推崇二王、向二王笔法回归。学习书法最主要的途径是取法历代名家,临摹经典作品,不同的取法对象常常对应着不同的书学观和不同的书法风格、审美趣味的追求。从南宋中后期到元初,文人们的书法取法观念发生了变化,从晋唐并立、由唐溯王转变为直取二王。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元人无法掌握可靠的魏晋书法资源,在对二王笔法的探寻上陷入了误区,虽作出了王羲之用笔内擫、王献之用笔外拓的总结,但并没有阐述清楚究竟何为二王笔法。书法复古潮流的最终结果是以向二王书法回归的名义造就了赵孟頫的形象,赵孟頫书法成为二王笔法的样板,成为元人竞相学习的对象,改变了复古潮流所提倡的直取二王的初衷,出现了实践与观念偏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书与画虽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艺术精神、笔法、墨法、章法、用具用料方面都有极其相似之处。从功用上看,书盛于画;从起源上看,两者又难分彼此。原始之书最先以图画形式出现,“六书”中第一是象形,象形字是图画。在书画发展进程中,绘画吸收了书法的许多长处,而书法结字章法中也有画意。文人画兴起后,书法用笔在绘画中得以体现,尤其是在明清绘画中。此外,书法题款的涌出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绘画因此增添了更多的文人气息。  相似文献   

5.
近年书法在一些美术院校虽没有专(1课程,但其重要性仍不为一些学生所认识。本文就书法艺术在国画教学中的重要性试作论述。一、书法是国画“骨法用笔”锻炼的重要基础六法中的“骨法用笔”是国画的主要特征,“骨法用笔”指的是笔墨,其中包括勾、毅、擦、染、点,其用笔及要求与书法共通,两者都要求必须平、留、圆、重、变、力透纸背、如折铁股、如屋漏痕,反对不平稳、浮滑、扁、轻、呆板。书画同法,学书法能在这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国画和书法都使用笔墨,执笔运脱的方法基本相同。书法中“永”字八法,即例、勒、弯、挑、策、掠、…  相似文献   

6.
休闲时光,收藏和欣赏书画,是一项有益身心的活动。书法往往从用笔、结构和章法三方面加以鉴赏。先说用笔:书法的用笔应是中锋铺毫,保持笔锋常在点画中间运行,且运笔有轻重徐疾、提按顿挫,合为书法的规矩法度,笔画在平面的纸上就能呈现出立体感,而且生动活泼、刚柔相济,具有线条美。二说结构:字的结构安  相似文献   

7.
林散之先生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本文仅就其书法的点画(线条)作一简要的赏析。 散之先生的书法在笔墨上开拓了传统书法的新格局。他的用笔既守法则又不拘陈规,以深厚的笔墨功夫丰富了书法点画的表现力。他认为书法用笔“宜留、宜圆、宜平、宜重、宜雅”,而“忌尖、忌滑、忌扁、忌轻、忌俗”。这曾是黄宾虹老人对绘画用笔的要求,而散之先生在书法实践中一直奉行并有所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语言。  相似文献   

8.
论书法艺术之“尚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尚中"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学内涵,具有方法论意义.在书法艺术中,"尚中"思想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讲究中锋用笔、中宫的灵活运用、中和之美的推崇等方面,从而使书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9.
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要讲究结字美、笔法美、墨韵美、章法美及意境美。这些美显现出了作品的静态美、动态美、阳刚美或阴柔美。书法的本质是美,就因为它美才称之为艺术。而所有的这些美都离不开神韵,因此,人们把神韵称之为书画之灵魂。我国书画家和书画理论家有关书法神韵的论述很多,有的认为书法神韵可以言传身教,有的则视为神秘莫测,有的认为“虚”、“空”乃有神韵,有的则认为“空灵”、“清远”方出神韵……我认为书法之神韵是书者的生活阅历、思想情感、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通过熟练的基本功力和灵动的笔墨技巧,在其作品中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当今书坛存在着的对书法中笔法重要性的偏颇认识,从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既不能把书法之"技"仅仅视为书法的入门功夫、把"技"的磨练和风格创造截然分开,更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笔法.技与法的形成与完善,在建构书法艺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书法传统审美意识的主要手段--笔法,仍旧是书法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画史上,"书画同源"的理论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发生系列变革的20世纪也不例外.很多画家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为基础对传统理论进行新的阐释.吴昌硬、黄宾虹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主张以书入画,强调书法对绘画的重要性,并对何种书法用笔入画和书画的相互关系作出了有益的理论探索,对今天的艺术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王罡 《华人时刊》2012,(5):72-73
赏析提要:这幅草书是巅峰之作,品相十全,4次出版。用笔好,墨法妙,章法美,特别是线条,乃林散之"锥画沙"笔法之经典。中国著名书画鉴定家萧平等多位名家专家题跋评价,草书《李贺南园》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13.
书法的发展始终是规范性约定和潦草挥运相伴而行.侧锋的运用促使旧书体的松动和解构,丰富了笔法体系,中侧兼用是笔法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一、书画用笔同法汉字是象形文字,最早的字是最早的画,最早的画也是最早的字,所以人们常说“书画同源”。中国画发展到后来,虽然出现了“没骨”“渲染”等多种技法,但线条仍然是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在用笔上,绘画向书法看齐,注重线条的表现功能,强调以书法入画,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  相似文献   

15.
"中"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和重要范畴。"中和"、"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们不仅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宇宙观、方法论和道德境界,也是儒家伦理和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形成中国人普遍的思维和审美方式的思想根源之一,并对后世的文艺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书法从笔法到结体,从形式到风格,从技法到精神各个方面都受到"中庸"、"中和"思想的渗透。文章从书法的中锋用笔方式,书法结体的审美规律,书法各形式要素的对立统一以及书法风格的"刚柔相济"几方面考察"中庸"、"中和"思想对书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历代的书法和绘画理论中关于笔法问题都有不少的陈述和阐释,尽管书画同源、同法已成常识定论,但事实上,书论和画论中对于笔法陈述却有着不小的差异。本文抽取了各个时代的书画理论作为比较对象来具体分析二者在笔法问题上各自的陈述特点及其差异性,并尝试探讨这种差异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王翰之,字易舟,祖籍山东,自幼酷爱书画,勤习古人书卷,上世纪70年代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得到刘海粟、林散之、尉天池、陈大羽、宋文治等书画大家指导,继承了中华传统书画技法,其书画技艺自成一体。王翰之的书法由唐宋人手,自出新意,笔墨交融,雅逸天成,形成自己的焦墨重彩的独特风格。其书法作品多出于左笔,龙蛇之势,一气呵成,妙笔妙品堪称中华书法界一绝。他的书画作品大都在严谨细腻中凸显墨翰笔畅,既古朴清新又富有韵律,巧拙相生诗意盎然,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大量作品被各大美术馆和个人收…  相似文献   

18.
刘永锐 《老友》2012,(10):57
"挂、收、藏"是书画艺术品保管的基本要素,但如何做好书画艺术品的"挂、收、藏"却大有讲究。挂。一般来说,书画张挂不宜为久,条件许可的话,一月一换,要特别注意潮湿多雨天气里最好不要张挂,因为容易受潮发霉,出现斑点,损坏书画。书画艺术品挂久了,难免落灰尘生蛀虫,要经常用鸡毛掸或软毛刷  相似文献   

19.
从书法与绘画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的同一性角度出发,分析早期工具和材料对书画笔法的影响;同时论述了书画之间相互的影响和发展,以及笔墨的根本最终使两者在文人画中走向审美上的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20.
吕夏卿的《唐书直笔》是北宋"义例之学"的代表,以《春秋》褒贬书法为指导,通过"例"来见"义".他主张兼采《春秋》三传,既借鉴《左传》对《春秋》"例"的阐发,又取法《公羊传》与《谷梁传》注疏《春秋》时所体现出的"微言大义",宗传的理念使其笔法重在强调"例"的规范.欧阳修的《新唐书》笔法具有粗犷的特点,忽视细节,书法不够谨严,以个人好恶取舍史料,致使史料删减严重,这使《新唐书》本纪书法不断遭受后人批评.吕夏卿对《新唐书》的影响主要是他运用了《唐书直笔》中的书法撰写他所负责的《新唐书》部分,因而《新唐书》的体例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