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贻法 《源流》2012,(7):65-65
在粤北连州市城区的街道上,人们经常可看到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汉,骑着一辆旧自行车,跑老干局、进燕喜山、上烈士陵园、到慧光塔,用心于地方历史文化的整理,致力于"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他,就是生于斯、长于斯、服务于斯而"离休未休"的老党员、老县长谭力行。正因为他老实做人、公道正派、清白做官的人格魅力,人们都尊称他为"谭老县"...  相似文献   

2.
"穷者精神"是中唐时期重要的诗歌精神之一,孟郊则是"穷者精神"的代表与集大成者.对于孟郊"穷者精神"形成的时代、社会与个人的因素,学界已有研究,但对其诗学渊源却少有关注.中唐诗歌的"穷者精神"与唐代文人的道德典范元德秀这一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盛唐后期到中唐前期的穷者诗人群体--<箧中集>诗人也对孟郊的"穷者"诗歌产生了直接影响.<箧中集>的编选者元结在其<箧中集序>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穷者精神"进行了提炼和阐释,孟郊则进而对其继承发展,逐步将"穷者精神"纳入到了"风雅"正统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大山  合剑雪 《社区》2001,(11):39-40
“股证”是在股票交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凭证,包括认购证、股票、认购收据等。这些原本不被人们留意的纸片,如今却成了历史文物,它记载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且具有相当的收藏价值。 上海老街,一条遍布着民俗风情的街,街上有一家邮币卡市场。在二楼,我  相似文献   

4.
在对中唐相对于盛唐文学之变化的地位、原因以及表现的分析上,日本京都大学的川合康三教授和美国哈佛大学的宇文所安教授存在着具体态度和观点上的共鸣:强调中唐文学相对于社会事实和盛唐文学的独立性以及其开启宋代文学的转折地位,把中唐文学发生变化的原因解释为中唐文人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学内部创新的结果;川合康三把文学从盛唐到中唐的迈进过程总结为从集团到个人的转型,宇文所安也提出,中唐文学新变的特质表现为突破规范的公共性叙述而进入到以个人面目出现的关注私性价值的描写,并对其作出独到的解释;他们都把“盛中之变”的重心落在文学的创作主体上,对中唐文人精神作了深入的挖掘和形象的描述,以此来切入对文学文本的具体阐释和文学现象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历史文化语义学"是冯天瑜先生提出的一种学术研究思路。其义是通过考察关键术语、核心概念的古今演变、中西对接的演绎过程,透见其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文学"概念为例,可窥见历史文化语义学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大荒文学创作是中国当代独特的文学创作现象,走过了初创阶段、发展阶段、曲折前进阶段到繁荣阶段,在这期间涌现出了一批热爱北大荒的作家,写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相应地也涌现出了一批对北大荒文学进行评论的作品。本文拟对北大荒文学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进行阐述,以期为广大北大荒文学爱好者进行研究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7.
唐宋是我国历史上文化鼎盛时期。在两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唐宋占据了重要位置,它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鱼文化是那样的鲜明突出,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8.
文学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之间的分歧由来已久,文学内部研究强调文学审美特性,外部研究重视文学文本中隐藏的意识形态,二者的对立可以说是审美性与意识形态的对立。要解决文学研究的"钟摆"现象,必须解决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文学语境的虚拟性使它自身得以与文学外部的文化语境相疏离,使它们之间产生一种奇特的距离感;文学语境的审美性使得它与文学内部研究保持本质性的联系。文学语境作为介于文学内部语境和文学外部文化语境之间的特殊场域,使得文学内外有机地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9.
:2 0世纪女性文学的内部涌动着一条暗流———那就是女性文学对女性自身文化负面的冷峻自审和批判。在这一文学主题的发展演进中 ,凌叔华、张爱玲、王安忆、铁凝四位女作家的创作具有代表性。她们把外与内的批判结合起来 ,切入对女性文化负面的不同观照层面 ,形成了互相传承、递进和超越的关系。女性自审文学的发展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展开 :一是对女性深层传统意识的剥离与批判 ;二是反拨文化立场上的父权审美机制和男性话语 ,肯定了被压抑抹煞的女性欲念 (“恶”)的历史合理性价值 ;三是从文化的角度对女性生命本体做的整体的否定和批判 ,深入了女性的欲望本体。这三个层面相互作用、渗透 ,在女作家们的创作中既共时 ,又历时地存在着。女性自审文学理应成为新时代女性写作的自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论百余年的知识化进程中,整体性的失落与意义感的丧失,是导致形形色色学术溃败的内在因由,近几十年来流行的窄而深的问题取向式的专题研究,囿于缺乏大理论以及整体全面的历史文化把握,在民族文化复兴旗帜引领的当代文化价值观重建中,这种学术特质面临的内外困局,显露无疑。如何对百余年中国文学研究经验进行有效的学术反思,如何寻找中国文论未来发展的新路径,业已成为困扰一个世纪以来学者的重大问题,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论  相似文献   

11.
鲁迅对中国旧文化腐朽、“吃人”的一面进行了不懈地揭露与抨击。因其批判精神源于庄周,故独见其犀利、深刻;然亦因其所处时代,所持武器不同于庄子,故更见其切实、坚决、勇猛  相似文献   

12.
"主旋律"是困家试图建立"文化主导权"的文化战略工程.借助体制优势."主旋律"文化变换战略与战术,使用更具弹性和富于活力的方式.表达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意识形态"."主旋律"战略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采取了不同于此前意识形态战略的组织与实施方式."主旋律"文学(小说)在这一宏大工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创作、传播、评奖、改编等生产与流通过程具有多种复杂情形.  相似文献   

13.
肺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疾病意象之一,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象征系统中重要的文化符码,它与肺病隐喻这一叙事/知识话语系统密切相关。肺病隐喻具有性别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文化身份建构模式。肺病隐喻的男性叙事主要关注肺病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通过肺病隐喻完成男权社会的主体文化身份的建构,进而由肺病隐喻的审美化、意象化取向实现对女性身体的想象和规训;肺病隐喻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象,企图摆脱男性叙事的扭曲和遮蔽,实现现代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电影,“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承担着更多的历史责任,要以承认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为前提来进行艺术的审美建构,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要重视历史中个体的生命体验的表现和传达,怀着温情去书写人的历史与人的记忆,以过去的人的生命体验去触动、感染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需要在审美标准与道德标准之间取得平衡,避免消费苦难、消费暴力,符合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弘扬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建构不能忘却的民族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5.
赵毅衡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叙事学与符号学家,曾长期旅居英国,为中外文学关系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访谈中,他以《远游的诗神》和《对岸的诱惑》为例,分享了诗意化学术写作的缘起与经验。此外,访谈围绕以新批评为代表的形式论在中国兴起和发展的基本脉络,阐明了“形式-文化论”诗学的内涵和指向。并且通过图绘符号泛化的文化语境,介绍“广义符号学”的学科构想及其应用前景,为当下中国文化研究的“符号转向”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