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华侵略的加深,当他们提出要在中国修筑铁路的要求之时,李鸿章竭力阻止洋人在中国兴建铁路,以防他们通过兴建铁路攫取更多更大的特权和利益。后来随着他与西方国家接触的增加,更由于洋务运动的发展,对铁路的认识也逐渐深刻,转化为积极上书清廷,逐一论述对铁路的认识,充分阐述修筑铁路的诸多好处,主张由中国人自己修筑铁路;而面对修筑铁路所需的巨大经费问题,李鸿章明确提出要举借外债,但在举借外债时必须遵守三条原则,并身体力行,为铁路的修筑奔走呼吁不遗余力,努力实践,从而逐渐形成了李鸿章对铁路和修筑铁路的较为完整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漳厦铁路是福建省的首条铁路,实际路段是从厦门对岸的嵩屿到距漳州市区16公里的江东桥,全长28公里。该路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九(1907年7月18日)开工修建,宣统二年四月(1911年5月)峻工营运,1927年完全停止通车,到1942年所存路轨全部被盗,前后只运行16年,存在35年。这一悲惨结局是旧中国的地方铁路命运的一个典型缩影。因此,考察漳厦铁路的兴建过程和夭折原因,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一、闽省首条铁路兴建的原因闽省首条铁路的兴建具有如下原因:(一)从全国形势来看。一方面,诸国列强在甲午战后加速了对中国资本输出的步…  相似文献   

3.
为了与沙俄抗衡,李鸿章希望能修一条通往东北边境的铁路,所以他拟定了一个修筑关外铁路的粗略计划。李鸿章的思路与清廷吻合,东北是清室发祥地,宗庙陵寝所在,  相似文献   

4.
铁路是近代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李鸿章在甲午战前对修建铁路的认识不断深化是基于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日益显露的认识。李鸿章把“海有铁舰、陆有铁路”视为求富求强的主要途径。甲午战前,在李鸿章的一再倡议下,清政府修建了名青铁路,津沽铁路、关东铁路、台湾铁路。甲午战后,铁路的作用日显重要,李鸿章兴修铁路的愿望更为迫切,并提出通过修路发展经济,建议提高关税、筹借外债、征集商段解决修路经费问题。在李鸿章的密切关注下,甲午战后,铁路修建成为清政府的一项“实政”。由此,并针对史学界存在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观点,作者从各个方面进行考察论证,提出洋务运动并未因甲午之战失败而彻底破产,相反,因受甲午战争的刺激,获得更为广泛的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东北铁路的发展最早可追溯至1891年。这年,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以“俄患日亟”为由,奏准展筑由林西镇起,北出山海关,经锦州、盛京(今沈阳)、最后抵至吉林的关东铁路。1894年,铁路修到辽宁省的中后所(今绥中)。自此,揭开了东北铁路发展史的第一页。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图谋在中国的铁路权益。1897年8月,名为中俄合  相似文献   

6.
李鸿章的近代化思想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鸿章的近代化思想评析姚传德随着我国的战略重心转移到现代化方面,对李鸿章的评价,也从原来的“卖国贼”、“刽子手”等,变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0。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中国至今未能实现民办工业化、民主政治化—一这一近代化目标,导致对李鸿章思想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因为电视剧《走向共和》连播的缘故,晚清人物李鸿章又成了人们争议的话题。梁启超曾写过《李鸿章传》,对李氏做了一番总结:“李鸿章今死矣。外国论者,皆以李为中国第一人。又曰:李之死也,于中国今后之全局,必有所大变动。夫李鸿章果足称为中国第一人与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现今五  相似文献   

8.
铁路在中国兴建之后,作为一种新式交通工具促进了人口流动。铁路是近代向南北移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因铁路之兴建,大批外国侨民移入中国;在救助灾民、难民方面,铁路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自身修筑也吸纳了大量人口,我们要充分肯定铁路在促进人口流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广西铁路以柳州铁路局所辖之铁路设施为主体,不论对广西,还是全国的国民经济、国防战略,以及政治、文化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回顾广西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一、纸上谈兵──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中空喊五十年未能铺成一根铁轨铁路的萌芽最早可朔源到古希腊时代,而真正的铁路交通应是1829年英国司梯文生在曼彻斯特试制成功的“乐克德”车之后,才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列火车,也就开始了铁路交通的真正历史。大约过了半个世纪,铁路才在文明古国──中国出现。1874年,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出现了,但…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多年从事洋务实业活动 ,为中国近代铁路业的开创建有荜路蓝缕之功。他在淞沪铁路的谈判中维护了国家利益。他是我国自建铁路的首倡者。他在创建铁路事业的过程中阐述了筑路与抵御外来侵略、发展民族经济间的相互关系。他大胆主张引进外资。同时 ,他也把铁路与个人实力联系在一起。由于多方因素的制约 ,他的主张和实践终未能引导中国铁路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因为电视剧<走向共和>连播的缘故,晚清人物李鸿章又成了人们争议的话题.梁启超曾写过<李鸿章传>,对李氏做了一番总结:"李鸿章今死矣.外国论者,皆以李为中国第一人.又曰:李之死也,于中国今后之全局,必有所大变动.夫李鸿章果足称为中国第一人与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现今五十岁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无一可以望李之肩背者,则吾所能断言也."①梁启超还说:"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并称李"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  相似文献   

12.
李鸿章与甲午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 ,逐步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以侵略朝鲜、中国为国策 ,整军经武 ,蓄意发动战争 ,李鸿章对此估计不足 ,被日本拖入战争陷阱 ,这是他的第一大错误。日本大举进攻之后 ,李鸿章一直认为中国的财力、兵力都难以持久抗敌 ,寄希望于英、俄等国的调停 ,这是他的第二大错误。李鸿章认为 ,中国战败是由于军备不如日本 ;其实从根本上说 ,是由于中国、朝鲜近代化的步伐太慢 ,远远落后于日本所致。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他毕生致力于洋务事业,积极从西方引进先进的军事装备、生产机器和科学技术。主观上李鸿章只是想引进西方的某些物质文明,增强满清王朝的国家实力,实现自强。但客观上李鸿章毕竟创办了一系列新式近代企业,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些基础。  相似文献   

14.
《山西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上刊登了戚其章、骆承烈两同志的文章《对我国第一条铁路建成与拆毁的估价问题》,文中把吴淞铁路说成“是我国的第一条铁路”,我认为此说不妥。首先,吴淞铁路不是在我国最早出现的一条铁  相似文献   

15.
1896年2月10日,光绪帝授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赴俄国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并前往英、法、德、美等国联络邦交。李鸿章的出使,是清政府位望如此之隆的重臣的第一次出访。当时在中国攘夺甚烈的列强,对李鸿章此行十分重视,都想把他首先抢到手。因此,李鸿章的出使路线,不仅是一个所经地点和访问次序问题,而且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含义和政治后果,不可等闲视之。中国台湾学者李宗侗在所著《光绪中俄密约之交涉与签订》一文中写道,李鸿章在出使途中,于“三月初十日公历4月22日抵马赛,俄派王爵吴克德托密斯乌…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不仅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热情发展中国铁路事业的倡导者。在他的振兴中华,赶超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思想和在祖国进行实业建设的宏伟蓝图中,铁路建设始终占首要位置。从他青年时期上书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招商兴路的建议,到他晚年从事建国方略著作和多次发表的演讲,都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是以海战为中心的中日军事大对抗,中国方面的枢纽人物自当首推李鸿章。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者。早在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就与左宗棠、沈葆桢等人分头设局办厂,制造船舰,催生“中国海军萌芽”①。70年代,李、沈同受光绪帝之命,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1879年冬.沈氏去世。从80年代初开始,“海军之规划逐专属于李鸿章,乃设水师营务处于天津,办理海军事务”②。当时他的目标很明确:“日本国小民贫,虚骄喜事。长崎距中国口岸不过三四日程,揆诸远交近攻之义,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分之所以谋创水师不…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中国铁路之兴建,除经济目的外,出于巩固国防、抵御外侮的考虑与需要也是十分迫切和明显的。“在战略上有完备铁道网普及各地,且各线皆能直达输送为国防工具所必备之条件”。近现代中国铁路事业是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建铁路利军运、巩固国防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相似文献   

19.
魏均 《人文杂志》2002,(2):139-143
在蒙昧初开的近代中国,启迪中国人心灵,使之开始步入近代化的引路人,李鸿章自然位当其首.在中国晚清史上,李鸿章主政四十年,可谓权倾一时、位极人臣,四十年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本文拟就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开拓引路作用,略作赘述.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1期所载邹宏议同志的短文对戚其章、骆承烈两同志把吴淞铁路当作我国的第一条铁路的说法提出异议。我认为邹同志的论点值得商榷,戚骆两同志的说法(仅指认为吴凇铁路是可以接受的,目前我国铁路部门的专家和学者也都持此看法。所谓“我国的第一条铁路”,按照公认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