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人治与法治——中西方法律精神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人治是一种以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为基础、礼治和德治为内容、性善为信念的社会控制体系,它以情理干扰法律,丧失原则性与普遍性;西方的法治是建立在比较完全意义的国家之上的、体现个人主义精神的、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的以法治国的形式;它以法律代替情理,使社会生活失去灵活性与弹性。我们应该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继承中国人治传统的合理内核,去除其弊端,吸收西方社会中法治的合理因素,摒弃其固有缺陷,建立一个主体与客体相结合、情理法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3.
正自17世纪法王路易十四派遣有国王数学家美誉的法籍耶稣会士到中国清廷至今,法国的汉学研究逐步从早期传教士汉学迈入专业汉学的阶段。法兰西学院(College de France)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学术机构,1530年由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建立。1814年11月29日,法王路易十八颁令,在法兰西学院设立汉文、鞑靼文、满文语言与文学讲座,这标志着汉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西方学  相似文献   

4.
影响中国行政法治建设的七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立法、执法实践及法学研究等视角考察,可以发现影响中国行政法治建设的主要因素集中在七个方面,即(1)对国家、国家机关性质、地位的认知程度;(2)经济政治体制改革;(3)宪政文化;(4)对行政权与司法权之分治界限的认知程度;(5)立法的价值取向;(6)执法质量;(7)法学研究。把握这七大因素是健全和完善中国行政法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6.
中国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从2000年开始,经过了十年的历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上网用户人数的大量增加,今天互联网在中国已经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平台和社会文明存在与演进的另一个形态。回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领域依法治理的实践,将有助于中国的新闻法治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经过15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正在转换,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迅速扩大,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新的革命。要处理好市场基础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渐进式改革又要取得阶段性突破,建立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8.
在2004年,人们以开放的态度研究、吸收、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同时严谨地追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家公共事物管理和谐发展这一目标,在行政法学的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尤其表现在行政法学基础理论的深入发展、对行政程序的实际操作性研究增强、行政诉讼改革的探索更为广泛等方面。现将有关问题简述如下。一、学科研究前沿问题1.关于行政法学基础理论有学者提出双服务理念,认为现代行政应是在“双服务”理念支配下的有效行政。所谓“双服务”理念是一种对秩序行政、服务行政和依法行政加以整合的理念。它在目标层面上表现为…  相似文献   

9.
“入世”十年:中国农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入世"为标志的中国农业全球化导致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量大增,促进了中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过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快。"入世"后的实践显示,中国的密集型农产品并未如想象获得国际市场中的更多机会,中国农产品的贸易逆差格局将长期存在,中国的农产品供给应该首先立足于本国,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任务丝毫不能放松。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主要政策选择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全国来讲,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行。在鼓励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的同时,要防止一些工商企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名,圈占农民土地,损害农民利益。中国农业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必须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法治建设的法文化障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剩勇 《浙江学刊》2002,(1):150-159
20世纪是中国试图重建一个全新的法律秩序的世纪。自晚清“新政”改革传统法制引进西方法律制度以来 ,近百年的中国“法治”建设历程可谓艰难曲折。本文从中国与西方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入手 ,考察和分析了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法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内在紧张 ,进而揭示了中国重建“法治”和法律秩序的三大文化障碍 :即传统政治文化的“权力至上”传统对现代法治“法律至上”原则的排拒 ,传统“礼治”的特殊性精神与现代法律的平等性和普遍性原则的冲突 ,以及传统法文化的工具性取向与以保障人权和自由为目的的现代法治理念的冲突。作者认为 ,中国“法治”建设的成效 ,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们能否尽快地确立一种机制 ,使执政者以及一般民众都能养成尊重法律、自觉守法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行政程序"法典化"一度曾是中国学界与实务界的热点,不仅有其必要性也具备可行性。在总结和梳理中国行政程序立法历史的基础上,建议在制定行程程序法典时应:一要明确范围,立足实际力求概全;二要开宗明义,以权利为主兼顾效率;三要分解程序,统筹安排各要素;四要民主立法,警惕立法行政化;五要分步立法,循序渐进法典化。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5,(5):56-60
民主与法治作为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标志缺一不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行政领导体制受到党的执政基础、党的执政能力、国家权力机关等多种因素影响,不断进行探索与改革。从改革开放之初在执政党主导下的行政领导决策民主化改革,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行政领导体制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探索,到21世纪民主与法治二元取向协同推进的行政领导体制改革路径形成。梳理、分析和总结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民主法治取向的历史轨迹,有助于理清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基本规律,从而更深刻认识我国政治发展的实质和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国艺术美意识历史嬗变的再思考,有助于从艺术观念史的角度把握中国人美感意识转向的大致脉络及中国人美感形态的特点,有助于研究中国美学的特点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中国艺术美意识大体以中唐为界点,由崇美走向尚韵,主要表现在艺术目的与功能、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审美感知方式的转变上。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流通领域的改革开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流通领域长期存在高度集中而又封闭分割的特征,国内与国外市场、内贸与外贸相互隔绝,存在两个管理体制和两种政策环境。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流通领域的体制环境已经面貌一新,开放型现代流通体制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与WTO接轨的商务管理体制已见雏形,商贸服务业的产业延伸促进了体制创新。改革的主要经验是,以对外开放为先导,以开放促改革;改革遵循先易后难、边破边立、逐步完善的渐进路径;突破传统商品流通领域框架,建立了容纳更多服务业的新商务体制。改革经验的经济学含义是,选择出口导向开放战略作为改革突破口具有必然性:商品与服务流通的市场结构与人力资本存在内在联系;扩大非物质产品流通是体制创新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30年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法治建设走过了30年光辉历程。30年法治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16.
信仰不仅具有神圣性更具有社会性.法律信仰在中国法治社会初创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价值.构建法律信仰的关键在于权力阶层的自省与自控.秦帝国开历代法治之先河.秦以法治吏,以吏治推动法治,以强制力促进法律文化的塑造.重新审视分析秦法治与吏治建设的经验,对当代国家主导的法制建设与法律信仰建构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期,传统性与现代性在价值领域持续对立冲突,而这种价值冲突也传递至社会制度领域,造成了现代性制度完整性的缺失与功能的弱化.社会制度定位摇摆与功能弱化,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与社会构架的畸形发展,群体性事件由此产生.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在于构建有效的法治秩序,而确保法治秩序有效性的思想、价值前提就在于法治文化的弘扬.弘扬法治文化为现代性价值的凝聚与成长创造了可能,也决定了法治秩序的自然生成,从而为法治秩序提供内在的价值支撑,进而实现法治秩序对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化解.  相似文献   

18.
卫晓辉 《唐都学刊》2000,16(3):98-102
文章论述了我国文学从先秦到新时期女性意识发展的历史轨迹,从人身依附走向个性解放、阶级解放,社会解放再到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构成了一条总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直面现实是理论研究应该具有的风格.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学一直沿袭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偏重于规范性分析,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而我们却把它当做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这是一个误区.当代中国经济学应走出这个误区,从规范性走向实证性,这样才能构建出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世界性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