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思想的记录。以《坛经》为基点,可以清楚的呈现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对中观学的继承,即在“性”上联接了中观学的“性空”与禅宗的“见性”,而慧能的改革之所以在中观学的框架中更为清晰,因为他在继承性空的基础上实现了向内在“心”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坛经》吸收、援引了许多佛教经典,说明六祖慧能学习过这些经典。根据各版《坛经》及相关禅宗文献,梳理并归纳慧能学习《金刚经》《涅槃经》《投陀经》《法华经》等佛经的履历,具有学术思想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重要宗派之一禅宗的根本经典,是禅宗南宗祖师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也是其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六祖坛经》对善恶问题的论述非常完备,既论述了善恶的标准、具体的善恶行为、善恶的主体问题,又论述了超越善恶、人性与佛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禅宗《坛经》心理学思想研究陈金宽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对《坛经》的探讨已有很多了。用通常的眼光来看,《坛经》是一座弥漫着浓雾的山峰,如果我们使用心理学这面镜子,这座山峰的结构就清晰可见。考虑到慧能不识字,不难推想,慧能可以教给听众的,应当主要是他自己修行...  相似文献   

5.
作为禅宗的代表人物,六祖慧能大师深受中国儒道思想的影响,其代表作《坛经》所蕴含的内在超越精神亦是中国哲学逻辑发展之必然。《坛经》之内在超越精神具体体现为不苛求修禅的外在形式、净心与妄心合为自心、追求内在修心三个方面。研究与阐发这种精神对于我国社会转型期调适民众浮躁心态,进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坛经》中“三无”思想被认为是六祖慧能思想之概括,“以无念为宗”尤重,慧能在《坛经》中多次阐述这一思想的内涵.慧能这一“以无念为宗”的思想,有其承前之思想渊源,既有般若空,又具佛性有,是般若中道之继承;又有与同时代教内之呼应,作为“最上乘”的基本特征,而超越作为“大乘”的教内,同时两者又有内在的一致性;也具有对后世禅宗理论之宗旨性意义,后来的大禅师虽以“无为宗旨”等不同表达方式表达禅宗的宗旨,但都只是与“无念”名异而已.  相似文献   

7.
从取向上对《坛经》所体现的慧能禅法与神秀的佛法思想作了比较;通过《坛经》禅法思想对后世中国佛教禅宗的影响分析,提出解读《坛经》不仅是理解禅宗文化基本精神的需要,还将有助于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微。  相似文献   

8.
粤北南华寺     
闲云 《华人时刊》2008,(2):89-89
南华寺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区东南22公里的曹溪之畔,这里依山面水,峰峦奇秀。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是禅宗六祖慧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寺庙现存大量珍贵文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9.
《坛经》是禅宗的重要经典,记载了唐朝六祖惠能多年宏法的经历.成书于明中叶的《西游记》通过孙悟空学道、唐僧取经贯穿的一连串故事,形象地展示了《坛经》的“自心即佛”的顿悟佛法.可以说,在构思、情节与人物言行上,《西游记》有很多是取材于或说灵感发源于《坛经》的.对此,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相较于《坛经》的纯说佛理,《西游记》可以说是一部形象化的《坛经》.  相似文献   

10.
禅宗在唐代的出现标志着佛教的中国化历程达到高峰。六祖慧能对佛教的改革有重大意义 ,他把一个异域宗教浸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 ,从而使得禅宗显示出非宗教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慧能之后变得愈发明显 ,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禅学的发展过程中,六祖慧能是一个关键人物。佛教史上有所谓六祖“革命”的说法,表明慧能是转折关头的旗帜和舵手。慧能禅宗创立后,中国禅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进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引发一系列意义重大的变革与突破。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禅宗是如何通过修行而解脱成佛的佛法宗派,禅学则早已成为一种人生哲学,一种生活智慧,一种修心之道。品读慧能所留下的禅宗经典《坛经》,领悟禅宗文化,有助于让人关照自我的内心深处,寻觅心灵的宁静淡定,成就自然的、智慧的、高远的人生境界。《坛经》禅学给现代人的启示在于,人生在世,多多观心,寻求清净,除却执迷,淡看风云,平等待人,悠然自得,才是真正的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成为"经"的佛典,《坛经》是六祖慧能"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生命观的最可靠文献。《坛经》关于生命的体悟不仅从涅槃性空的高度来观照生命的"毕竟空",而且注重从修禅者自身出发,来自我体悟自心的解脱和自性的成佛。《坛经》的生命观主要有五个方面——自心:生命本源论;自行(自修):生命解脱论;自见:生命智慧论;自在:生命境界论;自度(自转):生命价值论。《坛经》生命观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佛性本自具足的入世精神、积极入世的"人间佛教"思想以及关爱生命的和谐生活理念。  相似文献   

14.
佛教自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就不断地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产生碰撞,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吸收中国儒家和道家文化思想,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特色的佛教。中国化的佛教特点在禅宗中的表现最为突出,而禅宗的经典《坛经》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的思想总结。《坛经》是出自禅宗六祖惠能之口,经由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是佛教典籍中第一部以"经"命名的中国僧人的著作。《坛经》即心即佛、顿悟见性、入世化的思想价值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并体现出中国佛教重视心性、重视顿悟、重视现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敦煌写本《六祖坛经》校读拾零张子开关键词:敦煌写本六祖坛经敦煌发现的《六祖坛经》五个写本,可以分为四个系统,即:斯5475号;敦煌市博物馆藏077号;北京图书馆藏8024v号残卷,西夏语译本(包括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天理图...  相似文献   

16.
《六度集经》和《六祖坛经》中的判断句形式多样,变异复杂,既对上古汉语的判断句有所继承,又对中古及近代判断句有所启发。《六度集经》属于早期汉泽佛经,其判断句受到梵文句式的一定影响,而《六祖坛经》属于近代禅宗语录,与《六度集经》相比,非“是”字式判断句的使用已呈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更加广泛使用的是“是”字式判断句,尤其是“……不是……”这种否定判断句的大量使用,更加说明“是”字判断句进入唐代后已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17.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佛教文化似乎成了宗教迷信的同义词。许多人以为,佛教无非是讲生死轮回那一套,似乎除此之外,佛教文化就没有别的内容了。这当然是极大的误解。这种误解的产生是由于对佛教文化缺乏了解,缺乏研究。最近由于科研课题的需要,我读了一些禅宗方面的书,着重读了一下六祖《坛经》。我觉得,《坛经》讲人生哲理是非常深刻的。不说别的,单说《坛经》对释迦牟尼“实相无相”说  相似文献   

18.
慧能(638—713年)一生虔诚地信奉佛学,自觉地投入到禅语之道的实践中去,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一生仅以口头宣讲佛法给人排忧解难为己任,本著书立说。如今流传的其言行录──《六祖坛经》,完全得力于他的弟子。该经虽然仅有万言,却表达了他的全部佛学思想。该经以其独特的方式,鲜明地提出“心性”的概念并加以论说,适宜了中国人思维和认识的习惯,详尽地对“心性”展开剖析,构成了完整的“心性论”。首先,慧能对佛的认识在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的基础上,创建了“心性论”并以此出发说明修佛即是要修心,佛学即是心学。意能…  相似文献   

19.
慧能嗣法“偈”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慧能嗣法“偈”辨析胡京国本文认为,嗣法偈又名“无相偈”,它和《坛经》一样,都是慧能所作。如同《坛经》被窜改过那样,它亦被窜改过,而这一窜,造成了千古的谬误:慧能的思想由佛性论、大乘有宗改为虚无主义、大乘空宗。“无相偈”的核心思想是“佛性常清净”,宣扬...  相似文献   

20.
胡遂在《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上撰文指出,“平常心是道”是中唐时期禅宗代表人物马祖道一所提出的重要禅学思想。白居易由于与马祖道一洪州禅系人物来往甚多,在思想上受其影响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在诗歌创作的内容、题材与形式诸方面有所表现。“平常心是道”是禅宗六祖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所提出的禅宗修习法门。所谓“平常心”,其实也就是一种寄寓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之中的世道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