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量词家族成员众多,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而且让我们的文学作品增添了不少色彩。如:一“头”牛,一“匹”马,一“口”猪,二“条”狗。一“峰”骆驼,一“尾”鱼,都是说动物,却不重复,真是多姿又多彩。说到书,那更是名目繁多——有时用“卷”,有时用“册”,有时用“本”,有时还要用“部”。  相似文献   

2.
李渔以“一人一事”为“主脑”的剧情结构理论,突破了戏曲“首重音律”的惯例,揭示了这一文体的基本规律及其艺术蕴藉。然而,李渔以之分析《西厢记》之“主脑”的“一人”为“张君瑞”,“一事”为“白马解围”的观点,却不尽合乎情理。其实《西厢记》所立“主脑”之“一人”当是“崔莺莺”,“一事”当是莺莺的“自主择婚”,并以此建构“许婚”与“望配”、“赖婚”与“私会”、“改配”与“团困”的三组二元对立剧情结构。  相似文献   

3.
唐洪云 《金陵瞭望》2005,(12):50-50
南京一名中学生的一篇600字作文,其中竞有72个“死了”,包括“心里烦死了”、“功课紧张死了”、“热死了”等等,于是被一杂志载文判定为:“语言贫血症”。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送客南迁》诗中“飓风子里黑, 草四时青”的“ 草”,一般注家引用前人注解为“山菜”,这是错误的。“ 汉”本义是一种山菜,也表示一种草药“ ”,即“五原之韭”。白居易借此字的形体和读音来表示一种新的意义——“荨麻”,宋人张邦基承用,李时珍《本草纲目》将“ ”视为“荨”的异体字,这样“ ”字就获得了第三个意义:“荨麻”.同时,“ ”和“荨”两字的读音和意义也产生了感染和混同,现代汉字“荨”行而“ ”废,个别字典把“ ”作为“荨”的异体字。诗中“ 草”应为“荨麻”,是一种毒草,这样解释才符合诗歌的整体义蕴。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人,儒道佛各家,都程度不同地怀疑语言的表达功能,低估语言的作用及独立性,视语言为一种不得已而用之的,单纯的思维工具和表达媒介,形成一种以“道”等思维本体为中心或至上,以“言”等符号形式为边缘或附庸的等级结构,这也是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而言说不可言说者,却是中国哲学与艺术强烈的形而上学企图。因此,“立象以尽意”成了一种重要的手段,“象”成了“言”与“意”、“道”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  相似文献   

6.
在线性序列“数词‘一’+动词‘面’和“数词‘一’+量词‘面’”的共同作用下,宋代产生了副词“一面”,相当于“径直、直接”;后来演变出时间副词,相当于“立即、马上”。由于两者与时间范畴都有关,语义上出现了交叉。随着“立即”、“马上”的出现,时间副词“一面”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7.
女友决定和旧男友琵琶重弹,却引来反对声无数,一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另一说“世上最煞风景的事莫过于破镜重圆”。后加“破镜重圆引发的悲剧”实例诸多。当然,也有支持者若干,我便是其中之一。不知道“好马不吃回头草”这个说法是否可靠,如果“回头草”同样鲜嫩可口的话,回头又怎么了?还有“破镜重圆”的论调,无非是说“圆得再好也有裂痕”了。  相似文献   

8.
“服务生,帮我数数酒吧里有多少人。” “27个。” “一人给他们来一杯红酒,我请客。” “再来一圈。” 在海南三亚一家酒店的酒吧里,茅侃侃就是这样请在座的客人喝了好几圈,还大声告诉别人自己很郁闷——在客人们认为茅侃侃醉了,善意拒绝了这份“好意”之后,茅侃侃又开始给服务生发小费。  相似文献   

9.
《社区》2012,(9):1-1
本人是企业退休职工,两年前参加社区“关心下一代”活动,结识了贵刊。翻看以后,觉得里面的文章写得很有“味”,于是就借来一读,从此与贵刊结缘,特别对“生活”刊更为喜欢。《社区》“生活”刊自2011年9月改版“服务”刊,虽只有两字之别,但充分反映了贵刊为社区广大群众“服务”的一种理念。改版后的“服务”刊,更让人爱读。这几期的“时评”  相似文献   

10.
李笠翁一生不断搬家和出游,自谓“一生多半在车船”,当是实录。单说长游,就有五次:最早的一次是康熙三四年间游粤;紧接着是康熙五至七年游京师连着游晋秦;回金陵住了一年多后,于康熙九年游闽;又隔一年,游楚;最后是康熙十二至十三年第二次游京师。此外,笠翁还在68岁高龄时,于贫病交加之中作了一次湖州之游。在别人,外出大都是“乐”游;而在笠翁,则是“苦”游。在别人,是衣食无忧,到外面长见识,增阅历,或观赏大自然的美景;而在笠翁,则是去“就食”,即像牧民“逐水草而居”找饭吃。别人是“吃饱了饭”去游玩“消食”;而笠翁却是“饿着肚子”出游“找食”,自谓“为饥驱而走四方”。当然,“苦”中有乐,“饥驱四方,遍历名胜”;同时也有收获———除“化缘”得“食”之外,还收获了诗文,也收获了友谊。但是,笠翁出游,“苦”是主打,“乐”是陪衬;“苦”是正业,“乐”是副产品。  相似文献   

11.
《源流》2014,(1):1-1
新的一年开始了。新的一年是马年。人们都喜欢找马说事,说什么“一马当先”、“人强马壮”、“马到成功”、“干军万马”、“万马奔腾”等等,特别希望“马”能给人振奋、鼓劲,带来平安、吉利、幸福。在五华县,人们更是企盼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  相似文献   

12.
黄小平 《今日南国》2014,(11):41-41
秋天,一片黄叶从树梢落下。被风吹着,在空中悠悠地飘。“妈妈,它要飘向哪里?”小女孩问。“春天。”妈妈答。“春天?”春天到了,小女孩指着一片绽开的新叶问:“妈妈,它从哪里来?”“秋天。”“秋天?”“对。还记得那片飘落的黄叶吗?”“记得。”小女孩说完,又指着一朵开放的鲜花问:“妈妈,如果花一直这样开下去,它最终要开成什么样子呢?”“果实。”  相似文献   

13.
诗意空间这首诗歌描绘出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我”本来是去学垂钓的,不料一只小鸟落在了钓竿上。“天使般的”写出了“我”对鸟的喜爱。正是由于这种喜爱,“我”生怕惊扰了小鸟的安静,“赶快把眼睛闭上”,传神地写出了“我”的小心翼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人,儒道佛各家,都程度不同地怀疑语言的表达功能,低估语言的作用及独立性,视语言为一种不得已而用之的、单纯的思维工具和表达媒介,形成一种以“道”等本体为中心或至上,以“言”等符号为边缘或附庸的等级结构,这也是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而言说不可言说者,却是中国哲学与艺术强烈的形而上学企图。因此,“立象以尽意”成了一种重要的手段,“象”成了“言”与“意”、“道”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而这正是我们揭示文学语言符号奥妙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女人世界》2005,(10):62-63
婚姻,是一种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的契约关系。然而有时候,这种特殊的契约关系却仿佛脆薄如纸,男女双方一次“偶然”的出轨,一次“艳遇”或是“红杏出墙”,便如寒风惊过,在这张薄纸上划出几道细密的裂痕。 一件件类似的“出轨”事件,一桩桩类似的社会新闻,我们已经屡见不鲜。 我们关心的是,在这种带有“偶然”性质的“出轨”事件里,感情与性,究竟各占了几分比重;而对方仅仅只有这一次的“出轨”,你又会不会“原谅”他或者她呢?  相似文献   

16.
对Gender译为“社会性别”的几点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翻译“Gender”一词,是中国学界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一些学者和项目的推动下,用“社会性别”来翻译“Gender”,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越来越流行。但译为“社会性别”一词明显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与“Gender”的原义不完全一致,二者是难以获得大众的接受,三是割裂了与生理因素的联系,四是忽略了主体的作用,因而可能对“Gender”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身体社会学视角,探讨了在幼儿园这一教育场域中,由于教师对幼儿“前台”与“后台”生活的割裂,塑造了幼儿去个性化的身体,最终达到了对幼儿身体控制的目的,却造成了幼儿本性的束缚和压抑。为此,提出幼儿园“前台”与“后台”相互融合的策略:一是增加“后台”自主活动时间;二是扩大“后台”自由活动空间;三是注重幼儿“前台”与“后台”的身体体验。  相似文献   

18.
蒲德贵  彭伟 《社区》2012,(3):17-17
“叔叔,来一碗,喝了解暑哟!” “师傅,辛苦了喝一碗银耳汤充饥。” “师傅,安全上请您多保重,亲人的幸福有您的平安!” 10年前,重庆市綦江县大石壁社区自发组建了一支“爱心服务队’,由30岁~70岁的社区大妈、大婶组成,她们在“爱心服务”中喊响了一个口号:“为了亲人平安,为了矿井安全,送温暖,献爱心我有责。”  相似文献   

19.
“东西”一词表示万物,是口语中常用词。明清以来,关于“东西”一词的演化过程,出现了众多观点,至今也没有统一。通过对文献考索,可知“东西”表示万物起源于金代。在女真语与汉语接触过程中,“东西”一词由“底”、“等”字音转来。“东西”二字本身无意义,应该从语音上来溯源。  相似文献   

20.
老蛋 《市民》2006,(6):35-35
天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住房准则,天津称房型为“独单”和“偏单”还有“伙单”。“独单”指的是一室一厅或者干脆就一间屋子,没厅;“偏单”指的是两间屋子。或者有厅或者没厅;“伙单”指的是两家用一个单元,进门左边一间屋子是一家,右边一间屋子是一家,厕所在厅里,两家共用。因为是两家共用的,所以就成了杂物堆放的地方,放满了过冬的大白菜和大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