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经济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自顶向下”进行分析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它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设计的方案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犤1犦。运用此方法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确定经济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识别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建立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对其进行分析,对某一项或若干项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综合集成为某一个或一些培养途径,通过培养途径的实施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一、分流培养教学计划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开放型多样化人才为主线,按照共性培养与个性化…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从根本上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院校,浙江树人大学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四要素"作为改革的基本框架,确立"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正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协调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以凸显能力为主线,科学优化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通过重点突破人才培养途径,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以"项目推进、系统优化、重点实施"的方式,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具有浙江树人大学现实特色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3.
高师声乐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音乐教师。当前声乐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声乐演唱的单一化已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声乐课程设置的教条化与开放化之间的矛盾,师生比例不协调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平衡。针对于这些问题,教学需要改革:需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声乐人才,加强声乐理论教学、整合教学课程体系,突出声乐人才培养的师范性,声乐人才培养中对声乐教师有综合素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跨学科人才培养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潮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其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跨学科知识、素质、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文章通过对跨学科概念的界定,提出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并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高校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廷文 《理论界》2002,(2):56-57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将成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教师的功能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是面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还应包括引导学生掌握网络与信息知识、具备相应的信息素质。要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增强他们的知识与信息获取的能力,首先应加强教师信息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相似文献   

6.
当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如下四大基本特征:一是在教育理念上,体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当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教育思想观念;二是在培养目标上,突出"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的当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质量标准;三是在培养规格上,注重"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适应性好"的当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规格要求;四是在培养方式上,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当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7.
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和相关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地方工科院校存在办学特色不明显的问题,而毕业生存在专业素质、综合能力不强的问题.对此,地方工科院校应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与素质较全面的综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大力进行教育创新是当今时代给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课题。从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的现实需求和创新的原则出发 ,我们应努力探讨创建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除了应加强重知识、重能力的教育认识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应注重人的整体素质培养,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此,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深化学风、校风建设,强化校纪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0.
论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所以,教材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工具,不仅要成为传授知识的媒介,更要成为培养人才综合能力、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媒介.在素质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特征的今天,教材更要肩负起传授知识与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双重任务.教材的这一双重功能的发挥,多年来,就一直是我们从事教材工作的人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今天,面对飞速发展的世界,面对科学技术的新革命,面对即将到来的更具挑战性和竞争性的21世纪,时代要求21世纪的人才,应该具备有综合的、多方面的、全方位的素质.据此,作为学校三大基础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应怎样才能适应教育教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了解社会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尤其是用人单位对法学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提炼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之间的内在关联,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诉求,我校法学专业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论文在对调研报告进行逻辑认知与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构基于结果导向(OBE)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形成法学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素质拓展体系"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素材。  相似文献   

12.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教师的素质不仅表现为其知识学历水平 ,更体现为其影响他人的能力。当前教师道德的影响力 ,是一个急需引起重视并着手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构建高职高专“三位一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特点,探索了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三位一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素质为根本、综合能力为中心、岗位技能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历史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是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人才,实践教学对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专业能力更强、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历史实践教学,是由理论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组成的一系列实践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冯桂林 《江汉论坛》2003,(12):111-116
农民素质是农民已有知识、能力和观念等综合性指标体系.农民素质的提升在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包括农民的文化、科技以及现代意识在内的三大素质的结构、特点与主要影响因素后认为,没有农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就没有农村社会乃至全国的全面小康.在建设全面小康过程中,一定要始终坚持抓好农民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以能力发展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梧州学院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建立了以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为平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办学方式、以素质综合为支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以弘扬校园正能量为目标的和谐校园、以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产业合作为动力的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机械制图课程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目前我国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现状,认真分析了导致教学质量滑坡、学生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机械制图课程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方面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8.
如果完整地表述这个标题,应该是: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简称KAQ新模式),在高师心理学教学中优化学生心理素质。KAQ模式是浙江大学新任校长潘云鹤教授提出来的,被许多理论家、实践家认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K为知识,A为能力,Q为素质即人格和心理。他尤其强调Q的培养。刘智运在《跨世纪的课题:转变教育思想》一文中充分肯定了这种KAQ新模式,认为“很有新意”(《教育研究》1998.3·51页)认为是面向新世纪的高等教育转变教育思想的战略抉择的体现。 据悉,我国素质教育理论已趋于完善,有关人士认为下一步的重点是理论指导实践的问题。在1998年“北京素质教育研讨会”上120多位教育界资深人士达成共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9.
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弊端很多,应当予以废除。相反,培养创新型人才于我国“兴旺发达”意义重大,高校应为此而努力。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应采取六个方面的措施,即要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抓好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以及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20.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等三个方面。高校开展的"双语教学"作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之一,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了在"双语教学"中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双语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