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的南京之行是她南京书写的前提.在<半生缘>,她成功地叙述南京城的品格、南京人的个性.赞赏南京人对爱的态度,反映出上海人张爱玲作为受伤的女性,她渴求真挚的爱.与上海--香港写作模式不同,<半生缘>里的南京有香港不具备的独立地位,所以,它是一部"双城记",这表明,张爱玲在寻求创作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焦虑因素.她的作品中的焦虑因素既来自于时代的影响,也来自于她个人独特的身世经历和对"非存在"的心理感悟.面对焦虑的叙述,张爱玲的作品既形成了的自己的特色,也造成了某种单一叙述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作为"衣服狂"的张爱玲在小说中常以服饰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人情人性.在<茉莉香片>中,她塑造了身着"萧条的美"的服饰的男性形象--言子夜. "萧条的美"既蕴含外向的反抗之美,又蕴含内在的坚持之美,代表了张爱玲本人对男性的审美观照和潜在期待.  相似文献   

4.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家"一直是她恋恋于描摹与表现的对象,是她观察世态人生,再现人物内心动态的窗口.张爱玲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家"的具象和"家"之于平民的无奈、"家"的心灵缺失、"家"与爱情毁灭,以及战乱之下失"家"之痛.她的分析不仅指向了个人的情感,更描写出国家战乱下的一代人心理样态.以心理机制分析为辅,是对一系列"家"意象的更深层次的解读,亦是对张爱玲写作风格的纵深挖掘.  相似文献   

5.
对照记:张爱玲关于《海上花列传》的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岳梅 《江汉论坛》2008,(1):105-108
以吴语写就的<海上花列传>问世后一直销路不佳,笔者以为,小说的"失落"不仅仅由"苏白"所致,其中涉及的众多青楼习语、散漫的文本结构、简略的写作方式,也给普通大众带来阅读的阻碍.本文以国语版<海上花开>、 <海上花落>和韩邦庆著<海上花列传>的对照阅读为基础,探讨张爱玲对文本所作的研究:除将苏白国语化外,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增添富有文化释读意味的注释,向读者解说青楼习俗,构成小说的文化展示空间;二是以"译者识"、 "译后记"以及注释来做文意引导,达到文本释读目的;三是情节的改写.张爱玲对小说后半部分做出大幅度改动,删去了原著的生涩典故与枝蔓情节,突出原著描写世态人情的主线,以六十回收束.张译<海上花>以别样的姿态展示着古典小说雅致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色,戒》:从小说到电影的演绎与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色,戒>,是激荡着生命意识的可读性作品,王佳芝复杂的人性是特殊历史语境复杂的表现.李安的影片<色,戒>,站在对传统权威价值观解构的文化视角,对王佳芝的"人性弱点"作了重新的诠释与放大,其审美意义就在于:人类对女性飞蛾扑火般的生命境遇作了深刻的反思,人类由此加深对自己的理解和对人性的终极思考.  相似文献   

7.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也是她所有作品中被研究最多的一篇.其中主人公曹七巧几乎是无法撇开的话题.关于她的"疯狂",关于她的"变态",关于她的阴险,关于她的丑恶,这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臭名昭著的妻子和母亲原型.  相似文献   

8.
"参差对照"是张爱玲的写作观,这种对照的写法在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中也得到圆满体现.<小团圆>的题目和内容是爱和幻灭的对照,整篇小说都是围绕九莉"万转千回"地寻求爱和一次次爱的破灭写就的.九莉对爱的渴求源于母爱的匮乏,爱的幻灭源于对母爱的幻灭.正是在疏离紧张的母女关系下,九莉才会有自我的分裂和冲突,才会对爱一边呼唤、一边绝望.<小团圆>就是一出母女冲突下的"对照记".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描写沦陷区男女情的小说<色·戒>和法国作家韦科尔的抵抗名作<海的沉默>,都是以男女之爱写人性人情的文学,但因作家人生态度及审美理想的异趣.张爱玲的<色·戒>在乱世奇情中难免有借情性文饰妥协的嫌疑;而韦科尔则力求曲折地表达不屈的人性和抵抗的意志.但两者都是"人的文学",区别只在于如何写和怎样写,对于"人的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应当破除对它们笼统的盲目的执迷,代之以历史的、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与<白鲸>是具有重要哲学意蕴的文学巨著,分别展示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核心价值取向.<西游记>展示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具有"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的文化特征.而麦尔维尔的<白鲸>所展示的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个人的自由",注重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强调进取精神,具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文化特征.分析比较两种文化核心价值的差异,对面临现代性和后现代问题困扰的当代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除了婚姻问题以外,教育问题与个人的趣致、志向和事业,无疑是女性一生重大的挑战,直接指向人格独立和自我认知的层面。在现实生活中,张爱玲的成长经验相信提供给她不少反省认知的机会,以及促使她获得经济能力和精神人格上的独立。在这方面,《童言无忌》和《私语》等文,一直是研究张爱玲早年生活体验的重要传记。张爱玲从香港大学回到上海后,成为自食其力的作家。她曾借用了苏青的话暗示出一个职业女性内心的感受:“我(苏青)自己看看,房间里每一样东西,连一粒钉,也是我自己买的。可是,这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回味几遍后,张…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是一个非常重视日常身体感的作家,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对"看"的重视.一方面,通过时"看"的距离和视角的调整,才有了"张看"世界的独特感受和兴味,才在视线上创造了不同世界的交锋.另一方面,作为公众人物,张爱玲也在"被看",所以她非常善于通过制造"距离"来"扮演".除了文字以外,通过服饰作为道具,张爱玲完成了她在一个动荡而浮华的时代的出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她的这些出演塑造了世人眼中的"张爱玲".  相似文献   

13.
为<社会科学研究>30华诞写一篇小文,就我个人来说,的确是有感而发. 在拙著<中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的"后记"中,我曾发自内心地向为数不多的几家刊物致谢;其中一家是<社会科学研究>,同时也感谢了几位从未谋面的编辑,其中一位是<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部的李琏生先生.如此认真地致谢,表明我只是一个寻常人,因为真正的"人物"通常是受恩不谢的.之所以不谢,意在暗示自己发迹后将有以重报,其中包含着不同寻常的自负意味.但也正因为我只是一个寻常人,也就更能见出<社会科学研究>在我的学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在学术上的些许成绩是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提携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论宗璞小说 《红豆》 的人物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璞为大陆当代学者型的女作家.1957年她在"双百"方针提出后发表的小说<红豆>,是她开始受到文坛瞩目的成名作.这篇描写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在革命与爱情间抉择的小说,异于当时图解政策的主流作品风格,超越十七年文学的公式化和概念化倾向,以细致笔触呈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挣扎,得到读者共鸣,但这也使宗璞为此遭逢政治磨难,直到文革结束后, <红豆>才被收入<重放的鲜花>,重新面对读者.本文聚焦于<红豆>的三个主要人物--江玫、齐虹、萧素,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分析,论述宗璞<红豆>的人物塑造.  相似文献   

15.
曹七巧是张爱玲塑造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典型的患有严重人格分裂症的疯女形象,<金锁记>也因此被夏志清先生誉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曹七巧的疯言疯语、歇斯底里,实隐含了在长期的宗法父权社会里受压抑的女性群体潜意识的病变,暗示了作者简介的焦虑,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简介独特的女性意识和颠覆宗法父权的意图.本文就试图从张爱玲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读<金锁记>,探析曹七巧人格分裂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一位女作家.本文从她的独特人生际遇与生命体验出发,认为悲剧生命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决定了张爱玲认同凡俗人生的求真求美的文学观.她把写出"人生味"(也即"人生安稳的一面")视作衡量作品真实性的准绳,对小说艺术性更是孜孜追求,由此构筑起独一无二的张爱玲的文学殿堂.  相似文献   

17.
袁一丹 《云梦学刊》2008,29(5):10-18
梁启超努力利用日本阳明学以及中国自身的王学资源为他的"善变"即在改良与革命之间的摇摆做出合理的解释.戊戌政变后梁氏选往日本,经由吉田松阴的<幽室文稿>接触到注重实行的阳明学,为其"至诚不动未之有"的信念所吸引,用以抵抗维新失败后招致的道义压力.这一时期(1898-1906)在改良还是革命的问题上,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发生了反复的争执,为克服自己"流质易变"的性格,他重新拾起了长兴时代的功课,潜心陆王之学,援引"不欺良知"的说法,应对个人也可说是整个过渡时代的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18.
《物权法》与城市房屋征收拆迁补偿制度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物权法>颁布前,我国对于城镇国有土地上单位和个人房屋的征收与拆迁的权限和程序尚无法律规定,适用的是国务院2001年<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物权法>实施后,该条例在拆迁原则、拆迁体制等问题上因与<物权法>的规定明显不一致而面临停止执行的问题,从而可能导致城市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工作无法可依.为此,国务院应抓紧制定<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面对"公共利益"界定上的争议,建议用列举法从宽列举公共利益,难以明确界定为公共利益的,可以通过公共利益程序界定机制进行界定.<物权法>实施后有权征收国有土地上房屋的主体只能是政府.国务院新制定<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时,必须对被拆迁入的知情权、参与权等权利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对非公共利益项目的拆迁补偿也要高度重视,并及时作出规范.  相似文献   

19.
郑积梅  王伟 《兰州学刊》2008,(5):198-200
"墙"从单纯的建筑存在转化为秩序和规范的象征.由于这种转换,文学作品中的男女"隔墙"相恋、逾墙而从的情节,无疑成了突破封建礼法制度、追求自由爱情的行为象征."心墙"意象在现当代的鲁迅、张爱玲和钱钟书的<围城>中也有很多表现.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主要作品中总是弥漫着一种苍凉感.究其原因,文化、民族历史、时代、个人生活经验及其心灵感悟都是张爱玲苍凉感存在的渊源,而这一切又直接影响着她的人生观和创作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