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8 毫秒
1.
张小忠 《北方论丛》2020,(2):94-102
海登•怀特早年受柯林武德、汤因比、克里斯托弗•道森等史家影响,但19世纪英国史家为何未成为《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研讨对象?这一疑问既涉及英国史学及史家,又关乎怀特理论中的基本假设。英国辉格派史学的变迁向历史学家提出反思历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和价值等知识论问题,也激发了怀特探讨英国史家批判实证主义的理论兴趣。怀特一方面以反讽为路径阐述了19世纪欧洲历史意识由科学的客观性向认识论的怀疑主义蜕变;另一方面,以历史主义为线索构建了19世纪欧洲历史意识三个不同阶段,而英国却付之阙如。究其根源,19世纪的英国史家仍未产生系统探讨历史知识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诗性预构与理性阐释--海登·怀特和他的《元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 《河北学刊》2005,25(2):188-192
海登·怀特的<元史学>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西方历史哲学的成就,也表达了他本人的学术理想.在<元史学>中,怀特认为自己获得了两项理论成果,一是确立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着诗学本质,二是展示了一种被称为"历史的"思想模式的一般性结构理论.的确,<元史学>自圆其说,本身也是实践这两项理论成果的典范.同时,怀特启发我们,在历史学领域内,诗性与理性的结合依然有待探索.他的学术实践进行了一次积极的尝试.当怀特强调历史叙述中诗性行为的重要性时,他也在努力对这种诗性行为进行理性解释,将它纳入到认识论的范畴中来.这样做意味着,诗性地预构某种理论乃是为了对原本未纳入到理性认识中的事物进行理性解释.反过来说,只要历史需要解释、进行解释,它就与预构理论的诗性思维、想象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3.
郭丹 《北方论丛》2021,(4):158-166
俄国国家学派历史学家谢·米·索洛维约夫以《远古以来俄国史》的学术研究实践,影响并例证了 19世纪下半叶俄国史学的四个基本特征:从史料出发建构历史解释;以历史学为中心吸收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世界历史背景下,以融合东方与西方的视角建构俄国立场的世界历史解释;从时代出发开展世界历史研究.谢·米·索洛维约夫的历史学实践推动了19世纪下半叶俄国史学职业化的发展历程,成为凝聚俄国国家学派的中心,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俄国史学发展景观.  相似文献   

4.
傅斯年与中国现代史学的科学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中国现代思想界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和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治史方法的熏陶,傅斯年一生致力于以自然科学为楷模建立历史学,试图“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为了追求“纯粹客观”的历史学,他极力排斥主观,消灭自我,把历史学严格地限定在史料学范围之内。他还以史语所为大本营,聚集和培养了一大批贯彻和传播其治史旨趣的专家学者,由此形成了一个以追求“科学”、“客观”的史学为目的,以整理、收集和考订史料为其内容,以“求真”和“务实”为其风格,具有强大声势和广泛影响的学术集团。傅斯年对中国现代史学科学化做出的种种努力,促进了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把历史学自然科学化,他的失误也恰恰在于唯自然科学是尊,用纯粹自然的眼光看待并要求历史学。  相似文献   

5.
朱谦之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0世纪30年代,他担任中山大学史学系主任,创办《现代史学》杂 志,开展现代史学运动,讲授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很有影响。其《现代史学概论》一书,集中反映了他关于史学理论 和史学史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历史学总论、史学史、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历史学方法论等。  相似文献   

6.
再论史学观     
史学观谈的是历史学的工作如何开展,历史观谈的是历史活动如何进行,历史观与历史学的关系是间接的,史学观同历史学的关系是直接的。史学观既可以被看成是对历史观的理解方式,又可以被看成是对历史学的理解方式。史学观作为历史观的理解基础,必须始终保证历史学的理解本质不被任何非理解力量所浸蚀和破坏。使历史学成为一种现实批判的思想活动,成为一种具有思想价值的现实批判  相似文献   

7.
重现历史——再谈影视史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广智 《学术研究》2000,93(8):84-90
本文是作者于1996年发表的《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一文的姊妹篇。作者是想通过影视史学来展示当今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新景观。文章以历史影片《鸦片战争》为主要个案,从史学理论的视角再谈影视史学。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怀特关于叙述文本的分析主要取径于文学理论中的叙述学,当代历史哲学另一重量级人物,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思想史与史学理论教授安克斯密特的史学思考则更多体现出与作为当代西方主流的语言哲学的对话关系,这从他的处女作《叙述的逻辑》的副标题“历史学家语言的语义分析”即可窥其信息。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普通高校教学之需和推动史学理论学科建设,史学界出现了一个史学概论教材编写的繁荣景象。在短短的十年间,出版并被相关高校确定为历史学本科生甚至延伸为研究生教学的指定参考书,计有11本之多,代表性的史学理论教材有:葛懋春、谢本书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白寿彝主编的《史学概论》和田昌五、居建文编著的《历史学概论》,被多所高校选定为大学本科史学理论课程教材,影响很大。无论是从横向还是从纵向来对比分析三本著作,它们虽都以"史学概论"相命名,都采用了综合模式的逻辑体系,但是在内容和整体特色方面却存在着很大不同。他们的特色的差异,来自于他们各自对"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学科定位等问题具有不同的理解和差异性阐释;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还必须进入史家主体的精神世界,仔细探究史家主体的经历、学历和他们对史学以及史学概论学科体系的理解。无论是从它们具体的逻辑体系及其囊括的内容,还是从它们所确立的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学科定位来看,其特色之不同就在于,理论视角不同,体系设计不同,编写者的精神世界不同,对历史学的理解也不同,因此,映现在史学概论体系上所进行的探索当然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着史学思想的多维度和史学方法的多样性;但他们在追求真理、探究学术,为构建中国风格的史学概论体系所体现的文化炽热却又是那样的相同和别无二致。  相似文献   

10.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近年来提出了"参与史学"的概念.本文在介绍他提出"参与史学"的背景后,根据他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系统论述了他的"参与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他一贯提倡历史学家要有参与意识,史学应该参与现实生活;主张通过对历史生活的参与,对历史遗产的盘点、总结,从历史中寻求智慧,用这种智慧对一系列有关中国和世界前途的问题进行深沉思考,从而参与历史的创造.他本人的的学术研究总是选择那些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力图对现实问题有所关照.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仅跟古人对话,也跟今人对话.他在参与现实的时候,保持着独立的学科品格和独立的个体人格,通过独立思考和独立追求,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张作成 《兰州学刊》2007,(11):158-160
在19世纪形成于德国的兰克史学使历史学取得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合法地位,并且使史料批判成为历史学家写作中公认的学术规范.兰克史学发源于德国,但其影响却是世界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兰克史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受到了新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的批判,其范围也超出了德国的范围.以法国的年鉴派为代表的新史学派在批判以兰克史学为代表的传统史学,努力使历史学"科学化"的过程中,又忽视了保持历史学自身特色,存在过分"科学化"的倾向."叙事史的复兴"则是对这一倾向的纠偏.这个发展过程体现了不同时代条件下历史学家们所追求的"科学历史学"及其之间的传承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2.
英国的辉格史学始于17世纪末期,在19世纪成为主流的历史编撰方式。它强调英国17世纪宪政斗争以来自由、议会统治和宗教宽容的发展,颂扬辉格党人对英国宪政与自由的贡献。从19世纪末期开始,随着英国霸权地位的逐渐衰落、辉格党人(自由党人)政治力量的没落以及历史学的专业化,再加上辉格史学自身的局限性,曾经盛极一时的辉格史学遭到诸多批评,逐渐式微。然而,广义的辉格史学并没有消亡,而是体现在各种历史书写之中。  相似文献   

13.
葛懋春先生1951年从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并留校任教后,协助著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华岗,以《文史哲》为阵地,大力促进学术繁荣。"文革"后,葛先生全身心投入史学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积极推动对史学理论学科对象、任务和体系的讨论,所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一书以思想性见胜。他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是把史学概论的对象限定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他还非常重视对中国近现代史学理论史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在他的领导下,20世纪80年代的山东大学历史系成为学界瞩目的史学理论研究重要基地。此外,葛先生又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思想史的一般理论方法、先秦诸子、五四时期思想思潮,是他集中研究的三个领域。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历史学研究认为,历史追求的是客观忠实地再现真实的事件。在人文学科普遍遭遇"语言学转向"后,历史所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了怀疑,传统史学陷入了困境:历史不可能是严格的科学,也不是纯粹的艺术,那历史究竟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美国著名的史学评论家和文化批评家海登·怀特撰写了《元历史: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话语转义学:文化批评文选》等著作,重构历史话语,建立了后现代的"历史诗学",通过重新思考历史的性质与地位,重塑历史的尊严,将现在从过去的重负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15.
张耕华 《学术研究》2008,(3):111-114
后现代吏学理论的某些结论,看似"颠覆"和"解构"性的,但其实际的影响,毋宁说是建设性的.尤其是他们的历史叙述理论,他们对历史叙述的建构和结构演化变迁的分析,颇能反映历史认识的特征和史学演变的本质,为史学史研究找到了一个奇特而有趣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朱佳木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和深厚史学理论积淀的国家,但直到唯物史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并为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掌握和运用之后,史学研究才得到了“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在今天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追求真理、学以致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左玉河认为,唯物史观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使历史研究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事件为主的方面,转向面对社会和经济这一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使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的生活物质条件,并重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牛润珍从十个方面论述了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研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分析了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引导了中国史学的发展道路与方向,还形成了20世纪特别是后半叶史学思潮的主流.赵梅春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唯物史观的普及工作,大多数史学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理论与实证并重成为史学研究者的常识,为后来中国史学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现代德国史学对历史知识之建构性、目的性、功用性的认识经历了显著的变化。18世纪,为了对抗历史怀疑主义,德国史家强调历史知识的视角性和建构性。这种认知因为契合了当时科学概念中的个体性特质而流行一时。至19世纪中叶,科学概念内涵发生了变化,德国史学首先通过摆脱政治伦理说教性和理性从属性而确立了"自为目的性",其次随着历史"写作"与"研究"之间割裂的弥合,逐渐形成一套科学论证方法从而保障了这一特性。"自为目的性"有力地支撑了历史学成为一门自治且自洽的现代科学学科。19世纪下半叶,德国史学开始转向更强的社会地位诉求。与此同时,史学的科学性与功用性、客观性与主体性的论争此消彼长。20世纪70年代,历史知识之建构性重新被发现,发挥史学功用性的策略也从引导社会价值取向转为培养个体历史思维能力。纵观现代德国史学的这一认知变化脉络,与其说是在科学性上的递进,毋宁说是为了获取专业知识地位和社会现实地位而做出的建构、反思和调整。  相似文献   

18.
朱佳木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和深厚史学理论积淀的国家,但直到唯物史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并为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掌握和运用之后,史学研究才得到了“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在今天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追求真理、学以致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左玉河认为,唯物史观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使历史研究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事件为主的方面,转向面对社会和经济这一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使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的生活物质条件,并重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牛润珍从十个方面论述了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研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分析了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引导了中国史学的发展道路与方向,还形成了20世纪特别是后半叶史学思潮的主流.赵梅春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唯物史观的普及工作,大多数史学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理论与实证并重成为史学研究者的常识,为后来中国史学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影视史学是在现代科技发展和历史学本身变革的交相催产下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的出现为历史学领域注入了新的气息和活力,也成为史学研究新的领域.影视史学概念的问世不仅表明影视等视听媒体可以用来表现历史,而且也表明影视史学和传统的书写史学可以比肩发展.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传统在20世纪,因年鉴派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研究实践而发生了科学性的嬗变,源远流长的“叙述的历史”由此转向了“分析的历史”.方法论的进步对此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的计量化不容忽视.历史学在研究上引入计量化方法,自其崭露头角起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20世纪最后10年,当我国史学界大部分学者对其看衰之时,国际史学界将它的应用却已是常态化了.随着21世纪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社会的开启,如今同信息化结合的计量化方法,融入到了信息史学的方法论之中,正成为面临新变革——“信息转向”的历史学门诸多领域,必备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