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八一五”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十四年中,毛泽东对国民党政权最高领袖蒋介石的态度几经变化,从反蒋、逼蒋,到联蒋、拥蒋,直至后来的批蒋.毛泽东对蒋态度转变的原因就国际原因而言,主要取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升级,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共的关系以及美国对国共政策的影响等;就国内原因来说,是由于国民党蒋介石对日政策的变化,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与抗战派的联动.基于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及自身生存、发展的考虑,毛泽东注重实际,重视客观现实,以及与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张闻天等领导集体成员纵论时势的交流和启发.  相似文献   

2.
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问题上,前苏联学者一直认为,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在共产国际及苏联指导下制定的。他们的主要根据是:“1936年12月16日以前,中共采取了罢免蒋介石的方针,12月16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建议不要反对蒋介石,而要利用出现的局面促进蒋介石停止内战。”钢恩来在西安对事变的处理意见“正是转述了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态度”①前苏联学者的这些观点实在是一个严重的误解,与事实相停。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问题,中共在得到共产国际执委电报之前就已经制定了。12月13日,当中共得知张、杨发动西安事…  相似文献   

3.
1933年12月12日,国民党高级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拘捕了蒋介石,逼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一轰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事,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苏联政府得悉事变的消息后,为避免自己遭受德日攻击,也为使“武装保卫苏联”的目的得以实现,使作出了歪曲事实真相、指责张扬的决择。大肆攻击、污蔑张杨的爱国行为,极力吹捧和赞扬蒋介石,主张无条件释放蒋介石,并利用共产国际的名义,压迫中共出卖张杨,使事变的解决符合苏联的利益。苏联对西安事变的态度,无不反映了他的民族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爆发后,共产国际及苏联对事变抱两种态度:一是责难,二是主张和平解决事变。本文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对此进行详细分析,认为共产国际及苏联对西安事变的责难是违背历史事实的和完全错误的。至于它们对西安事变所抱的第二种态度,看起来似乎与中共中央的主张相同,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别,主要是根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的不同,由此产生了两者在如何处理蒋介石的具体问题上的不同。共产国际及苏联想以无条件释放蒋介石来换取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这无异于支持蒋介石的反共内战方针。  相似文献   

5.
1925年10月—1926年3月,在苏联考察的胡汉民向共产国际提出了国民党加入共产国际的申请。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及苏共核心小组对此问题经过讨论,最终拒绝了这一请求。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胡汉民及国民党自身准备不充分;另一方面,共产国际考虑到国民党在其“东方战略”中的地位以及当时国共关系紧张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共产国际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是一个重要角色,其政治行为及政治态度对中国各方政治力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共产国际在西安事变中的态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本文提出了关于西安事变的真相及共产国际对事变影响的新观点.本文进一步论证了"中共是独立地而非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策"这一论题.本文认为事变中国民党中蒋介石派从共产国际处的获益良多;而张学良则是在对共产国际的巨大失望中为中华民族,同时也是为苏联的民族利益做出了巨大牺牲.  相似文献   

7.
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三民主义发展到新的阶段。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三民主义从旧阶段向新阶段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共产国际帮助孙中山提高了对三民主义局限性的认识,为三民主义从旧阶段向新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共产国际为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指导;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人参与了国民党“一大”宣言的制定,为三民主义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共产国际远东局对中山舰事件性质的认识是有关中山舰事件研究以及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研究中较少为人注意的方面。实际上,事发半年后,远东局通过深入考察广州的社会和政治状况,明确指出中山舰事件源于中国大资产阶级同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的利益冲突,是“反共”、“反动”的事件,事件后广州政府政策整个右转,以蒋介石为首的中派窃取了广州政府的权力和国民党的领导权。远东局与联共(布)一样反对北伐,但理由与其不同,这促使中国共产党对北伐的态度发生转变。远东局还认为应加强国民党中的工农成分以影响国民党,最终保证无产阶级政党争取国民革命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9.
一、最早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1927年,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第一次大革命,在蒋介石、汪精卫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联合进攻下失败了。从此,中国处于腥风血雨之中。 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为挽救革命,一方面决定以武装暴动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另一方面,在策略上仍然主张做“左派国民党运动”,利用国民党的旗帜。1927年7月,共产国际作了《关于中国革命目前形势的决定》,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宣布退出武汉国民政府,但“不要退出国民党,仍然留在该党内”。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决  相似文献   

10.
:1 932— 1 945年 ,对苏外交在国民政府对外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蒋介石为了加强中国在与日本交涉中的地位 ,在 1 932年底恢复了与苏联的邦交。孙科是蒋介石制定对苏外交方针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作为“亲苏派”的著名代表 ,孙科在抗战初期三赴莫斯科 ,争取到苏联巨额军援 ,并在公众场合积极鼓吹对苏友好 ,其态度之热烈 ,言辞之浮丽 ,在国民党统治集团中十分罕见。 1 942年苏援停止 ,孙科在对苏外交中的作用明显下降。抗战后期 ,蒋介石决定以美制苏 ,转而起用宋子文和蒋经国经办对苏外交 ,孙科终于退出对苏外交的舞台  相似文献   

11.
共产国际认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及其国民党来领导,苏维埃政权只有在中国革命向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之时才可以建立。共产国际认为蒋、汪叛变促进了中国革命向苏维埃阶段发展,但依然希望国民党左派复兴中国革命而暂缓推行苏维埃运动。在复兴国民党的计划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共产国际最终提出在中国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  相似文献   

12.
力行哲学是蒋介石统治集团的官方哲学思想。蒋介石认为,“行”能创造一切,“诚”是推动社会进化和一切革命之“行”的原动力。因此,蒋介石希冀加强党员、干部、军队、普通群众的伦理道德建设来激发个人“为公”的天性,从而促使国民都能自觉自愿地参加革命力行建国,实现民族复兴。然而,走向了唯心主义的力行哲学不仅内在地削弱了国民革命的主体力量,滑向了精英主义,而且在政策层面上重道德、轻法治,动摇了国民政府制度化的行政基础。所谓的“精英”并没有起到蒋介石所预期的道德模范作用,反在法制真空的环境下为所欲为。由此,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蒋介石的政治文化根本不具备强大的统摄力,从而不得不诉诸军事独裁统治勉强维持政权。   相似文献   

13.
在瞿秋白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期间,由来已久的中国留苏学生中间的派别纷争愈演愈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瞿秋白对学生中的派别争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留苏学生的教育问题提出了质疑,从而与共产国际产生了意见分歧。在随后展开的联共(布)清党运动中,瞿秋白受到强烈冲击,并被解除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职务。  相似文献   

14.
中东路事件是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后涉外事件中的一例。蒋介石在大力推行"革命外交"之机,对张学良发动中东路事件持支持赞同态度。其目的是多方面的:既可借列强势力收回中东铁路,又可迎合列强反苏的需要;既可控制和削弱张学良,又可增加其与冯对抗取胜的实力。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主要精华是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说"思想,"权能分治"与"五权分立"思想,以及"以党建国"、"以党治国"思想,这些思想极具进步意义。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并未真正按孙中山遗教办事,而是在"训政"的标榜下,建立和维护其反民主的一党专制和个人独裁政治体制。主要表现在:训政时期国民党从未"萃全力于县自治",限制、剥夺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和违背了孙中山先生"以党治国"必先治党思想,日益专制、腐败、独裁,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终致失败。  相似文献   

16.
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东北抗日斗争的关系是其与中国抗日战争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东北抗日斗争的特殊性并且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形势的复杂变化,苏联在处理与东北抗联关系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相当大的矛盾。这使抗战时期共产国际、苏联与东北抗日斗争关系的发展鲜明地呈现出三个阶段,同时也使苏联对待东北抗日斗争表现出复杂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7.
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实现其关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战略设想,维持战时盟国之间的合作,确立战后以大国合作为基础、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于1944年6月派副总统华莱士访问中国。华莱士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调解国共矛盾与中苏关系。这次访问,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巩固了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对二战后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抗战时期中美关系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8.
"白团"系日本"军事顾问团"俗称,因团长富田直亮化名"白鸿亮"故名."白团"由冈村宁次和曹士澂共同策划,其83名成员均为当年侵华日军高级军官."白团"在秘赴台湾后的近20年里,为蒋介石培训了2万多名高级军官,对两岸统一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白团"帮助蒋军提高战力和"协防台湾",成为使两岸分裂局面固定化和长期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台前幕后人员成为战后日本政界"台湾帮"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向台湾派遣"白团"也是日本右翼势力重新染指台湾的重要步骤和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9.
二战以后,美苏由盟友转变为战略对手。在欧洲,美苏之间的前沿阵地是在德国,在亚洲,主要围绕中国而展开。美国在中国实行的扶蒋反共战略以及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导致了两种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对立。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后,反和平演变意识形态逐步形成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与教育活动。这种意识形态是在国际化意识形态对立下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蒋介石1952年在台北阳明山庄的讲话——《土地国有的要义》,对他的土地思想进行一次初步的探讨。全文共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蒋介石的《土地国有的要义》一文,阐述了蒋介石的土地思想;第二部分分析比较蒋介石与孙中山的土地国有思想;第三部分就蒋介石在《土地国有的要义》一文中对中国共产党土改思想的评价作出分析,指出其评价中国共产党土改的不客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