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列宁关于范畴的认识功能的思想──对康德的批判与超越吴开明通常认为,列宁的反映论着重强调的是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忽视了认识的主体性。实际上,认识主体性问题并没有落在列宁的视野之外。如果只看到列宁思想的一个方面,就忽略了列宁思想的丰富性。本文仅就列宁在...  相似文献   

2.
该文主要对康德的"自然"范畴进行系统的分析,进而解析康德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康德认为:自然就是"经验的一切对象的必然的合乎法则性"。康德对"自然"范畴的界定,充分彰显了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其批判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对其后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开辟了人类哲学认识论领域研究的新视野,使得我们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其哲学主体性思想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供了理论来源,对当代哲学领域内认识论研究仍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思想是康德批判哲学和美学的精髓和灵魂。康德的崇高论尤其突出了主体的价值,侧重于主体理性力量的张扬和内在道德精神的唤醒,并充分肯定了主体在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自然与人的统一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康德哲学体系出发,在认识论和伦理学,即从自然和自由的角度较全面地考察了康德主体性思想的构成。一方面,对体现在“人为自然立法”中主体的能动性思想作了深入的剖析和高度的评价,并站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立场上对康德那种片面夸大主体性而导致的唯心主义倾向作了深入的批评。另一方面,在分析道德主体性思想时,对康德的“自由”理论和“人是目的”的启蒙主义思想作了客观的分析,肯定其积极的历史作用,同时也批判了其空洞和抽象的人性论倾向。文章强调,只有劳动人民才是真正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康德哲学的形而上学奠基工作是通过纯粹理性批判进行的,更具体的说,是通过对主体性的能力——理性的批判进行的。但是康德仅仅考察了主体性及其能力,而没有对主体性的可能性进行考察,这就使得康德最终错失了形而上学的奠基问题。尽管康德通过纯粹理性批判并没有完成形而上学的奠基工作,但为形而上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整个哲学,包括三个批判在内,都是以主体能动性为核心的。本文不涉及伦理学和美学方面,仅在认识领域内就主体能动性根源做一探究。这个问题在已有教科书中几乎没有得到什么论述,是康德研究中一个难度较大,又一直被忽视,且没有定论的问题。笔者除了概述康德本人关于纯粹理性新生论思想外,还力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涉足认识主体的“根基”这一禁区,表述了关于一种意识上的原初组织结构的设想。这种存在于认识主体之中的原初意识结构是由自我意识、感性接受力、知性主动性等共同组成。这种原初意识结构的内在的创造性活动,就是康德主体能动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三大批判理论作为康德哲学的主要构架,分别探讨了人的认识能力、意志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先天原则。其中,康德的批判哲学着重论述了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即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问题,它体现的是人这一认识主体与自由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康德把道德的基础从经验外在对象物转移到先验主体人的意志。以意志自律原则批判经验的他律原则,强调理性构成道德,人为自己立法,以一种谨慎的唯心形式表述了人的主体性,从而在伦理学领域引发了一场“哥白尼式革命”。作为康德伦理学重要内容与特征的主体性思想集中体现在《实践理性批判》的实践理性原理、实践理性对象、实践理性动机三个环节之中。这一思想对德国理性主义和近现代西方伦理学都有重要影响。我们既要利用其合理因素,又要清理其错误成份。  相似文献   

9.
从康德的先验论到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试论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章苗定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主体在认识论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第一次全面地提出主体性问题的是康德。从康德提出先验论一直到皮亚杰的“发生认...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思想是康德批判哲学的精髓和灵魂。在知识领域中,康德明确完整地确立了认识的主体,把认识论的方向由机械被动的认识论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主客统一的能动的认识论上来,实现了认识论上哥白尼式革命;在道德领域中,康德确立了以迪德主体为中心的主客统一的原则,扭转了伦理学说史上的那种以对象为中心的主客体关系,从而把主体自我提到道德哲学的最高位置,实现了欧洲道德哲学发展的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在情感领域中,康德把审美主体提高到主客体关系中的主导地位,也就是把“人”提升到审美的中心位置,并从主客体关系来揭示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看成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判断力和客体对象(美)的形式的统一,从而实现了欧洲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场哥白尼大革命。  相似文献   

11.
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基本精神是理性和自由,其根本目的在于回答"什么是人"的问题。同时,贯穿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主体思想也是康德主体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康德主体教育思想超越了此前的同类思想,具体体现为:教育以培养"成其为人"的人为教育目的;道德教育通过发展理性,遵守自身的道德律,实现自己的自由;以心理学、道德的教育和教育实验为基础的智育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问题是贯穿于整个西方哲学史的重要的哲学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随着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而不断得以深入。人类对于该问题的探讨经历了从主张主体只是上帝保证下的认识客体面前的消极“沉思者”或“旁观者”的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大陆唯理论的主体观,与认为主体只是认识客体面前的被动“反映者”的以洛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的主体观,到主张主体在认识客体面前是一个积极“能动者”的康德的批判主体观,再到认为主体的认识结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结构,在这种动态的发展中,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达到融合统一的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主体观的演进,从而展现了一条认识主体性理论发展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13.
一、“符合论”与方法论诠释学 符合论的起源可一直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它的基本思想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客体相符合,如果相符合,则认识为真,否则为假。符合论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存在不依赖于主体而独立自存的客体;二是存在具有认识能力的主体;三是主体能够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去认识客体,即主体的认识、思想能够与客体相符合。这也就是罗蒂所批判的传统认识论的基础主义和表象主义。不管是主体符合客体(传统符合论)还是客体符合主体(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符合论的关键都在于确立符合的标准,即衡量认识正确性的标准,而正确性的认识就是真理。可以说,近代哲学家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寻求真理,其实他们所寻求的就是正确性,“即如笛卡尔,谈的虽是自明性与确定性,实则仍是正确性的一种变式。”即正确性垄断了真理。  相似文献   

14.
康德关于上帝的思想是怎样提出来的?它在《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批判》)一书中乃至于在整个康德哲学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是我们先要理清的一条线索。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革命的发起者,他的哲学的中心内容是崇扬人的主体性——简言之即人的自由意志或自我决定。在西方哲学史上,  相似文献   

15.
培根的“假象论”不但揭示了人的认识产生谬误的种神根源,更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理智可能具有的局限,引发了后来的一些哲学家对“假象”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本文即从培根对“四假象”的分析和批判入手。重点探讨了后世哲学家(波普尔、伽达默尔)对这一学说的解读、批判及其解决,以及这一学说与康德的先验幻相和当代语言分析哲学流派的相关性,以此彰显培根的“假象论”对后世哲学的影响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理性批判与人的启蒙--重读康德哲学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的理性危机呼唤着对理性批判的理性态度。在康德所展开的理性批判中,人的问题是核心问题。通过理性的批判而实现对人的启蒙,正是康德哲学的中心命意。在理性批判中所敞开的人的主体性和有限性的价值理念,是康德哲学遗留给我们的珍贵思想遗产。理性地对待理性自身,在直面人的有限性的前提下确认人的主体性,领悟人的存在的意义,敞开真实的人本身,应当成为当代理性的自觉意识。在人仍然成为"问题"的当代,人的存在仍然需要理性的启蒙。  相似文献   

17.
雅可比是启蒙时代和理性时代的一个异数,却又是我们理解后康德哲学的问题域及其思想特征的不可或缺的人物。雅可比的康德批判揭示了理性主义和主体主义哲学的虚无主义后果。当理性主义哲学通过理性的演证,将知识和道德的根据最终归于思维或先验自我的内在性时,认识的内容、形式和认识对象本身都成了主体的一种主观构造,这势必会导致唯我论的后果,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虚无主义。而雅可比的信仰主义哲学放弃了反思性的理性推论,试图通过个体的信仰、直觉和情感的直接性来克服康德哲学的二元论所导致的怀疑主义,把握源初的思有同一,以确立合理性的终极标准。雅可比的康德批判和信仰主义哲学深刻地塑造了德国观念论哲学的问题意识和思想形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涌现的系列科技成果使归纳法遭受质疑,波普尔利用证伪主义对归纳法进行了彻底地批判,并提出了科学知识增长模式。卡尔·波普尔彻底反对归纳法的思想存在着局限性,归纳并不象卡尔·波普尔说的那样,应当从科学方法中剔除出去,其实它和演绎一样,是人们认识的基本方法之一,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9.
批判作为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反思是其最为明显的特点。反思所具有的鲜明的主体性特征就决定了任何批判都有着明确的语境要求。理论和实践是批判所指向的两大基本语境。康德与马克思的批判分别是在理论和实践领域中展开的。理论的求真性和实践的求善性就决定了这两者在批判的方式与方法有着极为重要的差异性。但这两者也有一些共同之处,即他们都极其敏锐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在理论和实践领域以异曲同工之效高扬了人的主体性特征,在有力地推动时代前进的同时,也充分地彰显了批判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20.
雅可比是从康德哲学过渡到后康德的哲学的关键性人物,他的康德批判揭示了理性主义和主体主义哲学的虚无主义后果,当理性主义哲学通过理性的演证,将知识和道德的根据最终归于思维或先验自我的内在性时,认识的内容、形式和认识对象本身都成了主体的一种主观构造,这势必会导致唯我论的后果,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虚无主义。而雅可比的信仰主义哲学放弃了反思性的理性推论,试图通过个体的信仰、直觉和情感的直接性来克服康德哲学的二元论所导致的怀疑主义,把握原初的思有同一,以确立合理性的终极标准。雅可比的康德批判和信仰主义哲学深刻地塑造了德国观念论哲学的问题意识和思想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