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近代自由主义传统:从霍布斯到约翰·密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近代自由主义传统的形成和演进理解自由主义的内涵是理解当代自由主义所遇困境的基本理论视角。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为近代自由主义确定了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自然权利、契约学说和个人主义是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自由主义学说的理论核心。边沁和约翰·密尔对 1 7世纪激进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理性方法论、形而上学的契约观及其革命主张进行了批判 ,将功利原则作为自由主义的道德基础 ,从而使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中心问题由政府的合法性基础转为对政府运作的合理性的关注 ,发展了自由主义的基本传统。密尔的自由理论既是对传统自由主义的总结 ,又开启了向现代自由主义转变的历史性潮流。  相似文献   

2.
洛克的自然法是理性法与神意法的统一,上帝的意志不仅赋予了个人权利不可让渡的神圣性,也同时赋予个人义务不可抗拒的神圣性.而一旦自然法的神学根基得以建立,洛克又将这个宗教背景悬置起来,使其自然法以一种完全符合常识理性的方式去构建他的政治哲学.洛克自然法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自然理性的确认而拒斥传统权威及教条,寻找到道德共识的基础,并发展出政治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3.
民主限制理念发端于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近代以来,卢梭式的法国唯理主义以 道德抑或理性为民主政治之元价值,然而最终又返回了多数至上论。自由主义则认为,唯有个人自 由才是需要标举的基础要件,然后方可渐次展开理性、民主等诸多价值。但自由主义又因其把自由 同构于既有市场霸权而颇遭物议。本文认为,必须以超越上述两种理念为前提,才能真正发现调节 多数至上的合理进路。  相似文献   

4.
作为信仰的道德首先被神学以自然神与人格神两种方式所论证 ,它是人类对道德信仰的自觉 ,但仍具蒙昧色彩。近代的情感理性和理论理性确立了理性在道德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理性论证各执一词 ,理性的彷徨使其论证几近坍塌。现代伦理的多元论证倡导了宽容与平等 ,但却没有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确立起统一的道德信仰 ,反而使现代人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5.
康德伦理学的首要动机是为了回应卢梭对现代性的激烈批判.为启蒙辩护.通过回应卢梭对资产者的批判和建构"公意"的努力,康德伦理学第一次无矛盾地表达出启蒙的核心价值观:善并非自然,它是理性的产物,而理性则要取法于普遍性,人借助于普遍性摆脱了自然的监护,从而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赞扬启蒙是社会和道德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自由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为现代民主时代确立了基本的理想。无论是社会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还是民族主义、共和主义,它们分别为自由和共同体理想提供了自己的独特理解。作为共和主义的杰出代表,卢梭基于形而上学二元论范式构建了一种联合个体意志的道德共同体,试图克服国家作为异己性的存在工具,实现个体之间的价值认同和自主性自由,使每个个体获得自身存在的根基。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存在论视域,扬弃了卢梭所诉诸的形而上学二元论范式,通过共产主义革命,消灭私有财产,建构了联合起来的个体共同控制生产资料的自由人联合体。面对时代共同的困境,诸如科学理性、技术理性、工具理性以及现代人的异化生存境遇,马克思和卢梭的自由理论都彰显了强大的批判力,对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然而,马克思在“现实的个人”与“社会存在”之间构建了一种本质性联系,赋予“现实的个人”一种新的规范性意蕴。相较于卢梭的自由观,马克思的自由观更具现实性和时代超越性。  相似文献   

7.
卢梭开创的"道德政治"论题对康德影响深远,其消极后果最终造成了康德伦理学的形式主义空洞性缺陷.黑格尔最先洞见到卢梭与康德之间的这种思想关联,并且深刻指明康德伦理学没有真正超越自由主义的契约论传统,其希望通过理性的普遍化来挽救现代性的困境并使之升华的努力没有成功,最终反而重新回到资产阶级社会的功利主义经验基地上.从根本上说,康德伦理学不能提升现代政治.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许多伦理学家如苏格拉底、洛克和摩尔等都力图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将伦理学问题当成是一个科学问题来处置,竭力确认伦理学与科学的正相关性,企望建立起“科学的伦理学”,走向了道德问题上的科学决定论.对于这种科学决定论,卢梭、休谟还有康德进行了强有力的反抗.他们要求在事实与价值之间作出分离,并预示了伦理学的超科学性.伦理学不是自然科学,因而也不能以自然科学的原理、方法来把握.道德公理既不能经验证实,也不能逻辑证明.科学理性说明不了道德的行为,不能最终解决伦理问题,相反,科学对道德的承诺很容易变成对道德的暗中消解.这一点在西方伦理叙事的神学有效性那里可以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19,(7)
康德的道德宗教建立在对传统宗教分析的批判上,通过对宗教神学的本体论、宇宙论尤其是自然神论的批判,将神性的宗教和人性的道德联结在一起。宗教与道德的统一并不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客观世界中,而是在人们认知理性的逻辑中。通过对人的日常"经验"和人的"先验"的认知逻辑的分析,康德把宗教神学中"上帝"的功能悬置了起来,以"灵魂"为中介统一了此岸世界的道德实践与彼岸世界的幸福。康德既证明了"上帝"存在的必要性,又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上帝"对自然世界的影响,其目的就在于让具有纯粹理性功能的宗教道德指引人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社会实践,履行自身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10.
隋洪波 《理论界》2013,(1):100-102
卢梭的"自由人"概念是一个包含了自然人自由、社会人自由和公民自由三位一体的道德哲学创意,针对自然状态下的平等被社会状态中人与人之间不平等所代替的现实,卢梭在《爱弥儿》中试图通过重塑人之欲求的历史次序来实现人性本身的完善化,以"正义之爱"超越"自私之爱",将理性"自由人"或者说"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主体作为道德自由的真正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