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唐君毅先生认为仁心仁性是道德的根源。仁心仁性具有普遍性、以人为目的和意志自律三大特性,它决定了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并无本质区别,而是相贯通的关系。在传统伦理关系中,个人与他人是直接贯通统一的关系,道义与情感是直接同一的;在现代式社会团体中,个人与他人间接统一,这需要人的理性自觉来理解和实现。唐君毅高度推崇仁心仁性,克服了把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二元对立的错误看法。在群己关系上,唐先生的观点既不是个人本位,也不是集体本位,而是道德本位。但是,他有抹杀家庭特殊性的倾向,把其与普遍性完全等同,对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缺乏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认为,人是“属灵的人”,又是“社会的人”;而在儒家看来,人是完整的“社会的人”。基督教把人的社会价值的依据归于上帝,否定社会价值的独立性;而儒家直接肯定人的社会价值,并将其看作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但这种超越层面的“异”落脚到具体的实践中,二者群己关系论却表现出很大的“同”。首先,二者均怀忧国忧民情怀,力求救国救世;其次,二者均肯定个人的社会价值,重视“兼善天下”;第三,二者均倾向于从个人修养和贡献社会两方面来完成个人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群己关系是孔子道德哲学中一个重要论题。与后期儒家哲学片面强调群体原则不同,孔子的群己观为个体生存预留下极大的开放性空间。其以具有理性判断能力的独立个体为出发点,尊重人作为现实存在的情感需求,通过推己及人的道德生发路径,形成了以"超越自我中心"为特征的特殊群己观。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群己观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对个人与社会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把握,这是对我国传统群己观的一大创新与发展。冯友兰群己观的不足或失误在于将国家、社会、法律、道德等视为必要的善而非必要的恶。冯友兰对于个人与社会统一性的强调,在避免现代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严复的《群己权界论》无论是从译名还是从内容看,都忠实地传达了密尔的原意。所谓自由,就是"群己权界",就是政界自由,它与伦理学意义上的个人自由相区别。政界自由是从反对政府干涉的消极意义上讲的,按照伯林的区分,属于消极自由。严复在讨论个人自由和群体自由的关系时,无所谓孰轻孰重。严复的表达与其说是己轻群重,不如说是群先己后。所谓轻重是在价值优先序列上作出判断,所谓先后是在时间优先序列上进行陈述。他在虑及民族危机时提出的"群先己后",其根基依然是密尔的"群己一体"。在严复的思想里,小己自由始终是国群自由的前提和基础,其自由观念是个人本位的。  相似文献   

6.
论五四时期个人主义思潮的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个体意识的觉醒和个人主义思潮的产生直接得益于西方现代思想文化的启蒙,但同时也难以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和特定历史语境的本土化影响,是中西文化互动、激荡的产物.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既具有西方个人主义平等与自由的价值内核,亦具有鲜明的"群己平衡"的本土化特质.  相似文献   

7.
群己关系问题是中国伦理思想史关注的重要问题。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群己观历史上呈现出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近代,在明清时期“公—私”观念转型和近代“意义危机”的内外因共同作用下,以严复、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逐步发动了由“己”到“群”,从自我认识到群体认识的思想转型,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和走向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本质区别在于两种境界中人的义利观与群己观不同,但义利观与群己观的不同并不妨碍两种境界的贯通。从义利观看,义与利并不截然对立,而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为谁之利"就是两种境界相贯通的可能性所在。从群己观看,虽然两种境界中人的群已观不同,甚至对立,但这并不影响人生境界由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的提升,人生境界的提升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责任问题汇聚了宋明儒家的道德追求与政治操守,“以天下为己任”是其代表性的观点。宋明儒家讨论责人责己的行为,以及父子君臣的伦理,皆立足于人己关系。“以天下为己任”之“己”是德性之己,德性之己之所以承担天下责任,乃在于人己之间是“民吾同胞”的一体化关系。责人责己的经验论述呈现了责任行为中的一般性人己关系,即经由同情,责人归根于责己,达到感化他人承担责任的效果。责任行为中的具体人己关系样态,体现于宋明儒家最为关注的父子君臣伦理中:父子伦理中,表现为父子一体的同情感通;君臣伦理中,表现为共担天下责任的一体,责善渠道不可或缺。总体而言,不同于西方社会学家通常采用的理论建模方法,宋明儒家责任思想研究需要进入到人己关系的现实具体情境,这也是其经验论述所启示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密尔站在时代的高度,认为大众化民主内在的弊端可能会给个人自由带来严重的危害.为维护个人自由,人们不仅要防御政府专制,而且更要抗拒"社会暴虐".他提出了对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进行划界的两条原则,这种群己权界的观点也是防范"社会暴虐"的基本原则;包括思想自由、个性自由等在内的社会自由是防范"社会暴虐"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道德自我在丰富的交往和社会性生活中确证和实现自我价值。恰当处理和协调他人与自我之间关系,是道德自我价值外向推展和实践的基本途径。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推己及人,求取人际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现实生活中人我关系的基本交往模式。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费尔巴哈的“我-你”关系论以及现象学视域中的“他者”理论,都是对人我关系价值的合理解释。当代社会人我关系中道德自我的外向推展价值体现在:人我之间和谐与相互尊重,交往中的情理结合,弘扬人道主义博爱。  相似文献   

12.
手机媒体已经成为青少年建构亲密关系与接入社交网络的代码,有助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建立。青少年会在社交场合选择使用手机作为自我隔绝的一种途径,造成“在场的缺场”,却与外部空间的他人产生认同。手机虚拟社区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青少年社会认同的实践过程。青少年借助手机消费来表达和传递意义,表现其生活方式,建构身份并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但他们容易被消费欲望所俘获,从而导致自我认同的感官化和肤浅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对社会的渗透,虚拟自我问题已经凸显为时代不可回避的焦点,是人学探微之初绕不开的话题;对于哲学界学人来说,追查人之虚拟自我的成因及解除自我沉溺虚拟世界的魔咒当是时代对哲学的迫切需求;对于现实的人与社会来说,虚拟自我回归现实本位才是解除自我陷入虚拟异化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4.
无数自传作者在撰写自传的同时,也在怀疑自传,自传作家对待自传的态度是极其暧昧的,其原因是书写自传时与自我的分裂相关。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一生都被自我所纠缠,对自我不停地探索和拷问,她的所有作品都可看作是自传。维吉尼亚.伍尔夫一直小心地将私人的自我、社会的自我、文学的自我隔离开来,并努力地在作品中抹去传记的痕迹。这种分裂的自我斗争一直在她的日记、通信集和小说、自传体随笔中不断地出现。正是因为自我的分裂,使其认为自传的不可能。然而这种对自传可能性的质疑,并未影响其对自传的高度评价,她认为自传属于真正的文学。  相似文献   

15.
萨特写<密室>的用意不是要描绘人际关系恶化的场景,也不是要探讨人际间相互防范的策略,而是要阐释其自由理论.他指出了人的存在中来自自我及他人的种种异化现象,即我的自由被他人禁锢和他人的自由被我禁锢、我被我自己对自己的定见所禁锢、我认同他人对我的成见并与他人一起禁锢我自己.<密室>为人们认识异化、避免异化指出了一条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与群众构建良性互动关系是党的基层组织社会整合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作为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快速生成的空间结构形态,"过渡型社区"是以社区群众生存状态多样化为其显著特征的。这就要求"过渡型社区"基层党组织在构建与社区群众的有机互动中必须改变传统单一型关系模式,转为复合型党群关系。由于党组织在构建社会转型前的社会结构并与之互动中形成了稳定的组织"惯习",因此只有加快"过渡型社区"基层党组织的转型才能打造复合型党群关系。  相似文献   

17.
凉山彝族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包括婚姻的等级制和血缘制。血缘家支成员间的经济互助、普遍的崇尚英雄等。这些伦理道德规范具有丰富的内容、鲜明的民族特色,广泛地渗透和影响到彝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从符号学视角看博客情境下的符号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表达自我的一个虚拟的网络情境。语言文字是人们表达自我的基本工具,也是人们在交流中使用的基本符号。以符号学作为视角来考察博客,这个交流情境其实是"姿态"缺失的符号的集合体。其中,语言文字是最基本的符号,它在博客中的使用有自身的特性。通过语言文字,人们能够实现表达"自我"的目的。博客最显著的特性是互动性。这种互动,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实现的,同时,语言文字互动也完成了人的"自我"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哲学史上,自我理论具有特别的地位.从主体谱系学的角度追踪自我理论的发展历程,依然是有待人们去完成的一项艰苦的工作.本文立足于康德哲学的自我理论,通过与笛卡尔的自我理论,胡塞尔的自我理论相互诠释,认为近代哲学的自我理论表现为一个自否定的过程,也就是从对自我的实体化理解到对自我的功能化理解的深入,进而指出,正是在这种理解的深入过程中,哲学开启了更广阔的视域.  相似文献   

20.
基于“命运共同体”视角的和谐员工关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员工关系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本文探索了构建和谐员工关系的意义,构建了基于命运共同体视角的和谐劳动关系管理钻石结构,揭示了和谐员工关系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