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艮出身平民,不是完全的学究型学者,所以他对于儒学的思考也是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入手,提出了他自己的"百姓日用之学",强调圣人之学就是百姓日用之学,人们只需在其日常生活中体贴良知之天理,离却日常生活,无道可明。他的这一思想是儒学平民化的一次尝试,为儒学从少数精英学者之事向天下百姓皆可为之之事的过渡,为儒学在社会生活尤其是普通民众中的实现和普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朱子<大学章句>极为重视"诚意",认为它是"自修之首",并耗尽毕生精力为之作解,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一,朱子基于性善论和工夫论立场,对诚意、自欺、自慊、慎独诸概念内涵作了独特阐发.其二,朱子具有通贯视野,将诚意与自欺、自慊、慎独诸概念贯穿起来,分别视为诚意之内核、体验、工夫,共同构成"诚意"这一有机整体.进而阐发诚意与致知、正心之知行、先后、主辅、轻重关系,展现了工夫的独立性与连续性.其三,朱子本章之解在不断突破自我的修改历程中进行,朱子长期以来只是将诚意与自欺联系,直至生命最后数年才将诚意、自欺、自慊、慎独通贯诠释.总之,朱子紧紧围绕致知与涵养这一道德工夫对诚意作出的新诠,对"诚意"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哲学经典的诠释亦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蕺山刘宗周为明末硕儒,宋明理学之殿军。蕺山之学以理气生生为形上依托,以心性圆融为内在根据,以慎独诚意为证人工夫,以重建道德理性本体,弘扬儒学道统为宗旨。其学说是对明中后期兴起的心学思潮的理论总结和矫正。李振纲先生的《证人之境——刘宗周哲学的宗旨》(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一书紧扣晚明的历史文化背景,仔细体味文本语境,精心寻绎蕺山之学的内在理路,深入其精神实质,并直达其证人之境的思想巅峰。  相似文献   

4.
与同类作品相比,<大学>诚信思想特色主要表现于以下4个方面:以"诚意"为诚信载体,标榜"慎独"自律,诚信思想体系极为严密以及凸显"人道之诚"的伦理色彩.促成这些特色的原因是:战国时代诚信缺失的国际关系,诚信思想研究的学术积累,"士"人高涨的参政热情以及学术团体生存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5.
恽日初与黄宗羲围绕《刘子节要》的编纂之争,是蕺山学派割裂的重大事件之一.具体来说,黄宗羲认为恽日初在撰写《刘子节要》时所选文字不当,缺失"诚意新论"的重要内容,没有真正理解先师论"意"的本来面目,忽略了蕺山学中"独体"和"意根"、"慎独"和"诚意"相连的趋向,故而不能真正明晰先师学说的特点和精髓.恽日初受朱学影响较深,倾向于以"总周程而折中朱王"来定位蕺山之学;黄宗羲则更重王学,认为蕺山之学的核心在修正和恢复王学的真面目:因此,黄恽之争的实质就表现为蕺山思想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6.
"东亚儒学"既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作为空间概念的"东亚儒学",指儒学思想及其价值理念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及其内涵.这个意义下的"东亚儒学",因为视野较"宋明理学"、"德川儒学"或"朝鲜儒学"更为广阔,所以从"东亚"视野所看到的儒学的问题,与仅从中国、日本或韩国单一地区所看到的儒学内部的问题大不相同.作为时间概念的"东亚儒学",在东亚各国儒者的思想互动之中应时而变、与时俱进,而不是一个抽离于各国儒学传统之上的一套僵硬不变的意识形态."东亚儒学"领域未来可以深入探索的新方向有三:第一,"东亚<论语>学与<孟子>学"研究,第二,"东亚遗民儒学"研究,第三,"东亚身心关系论"研究.只有将儒学研究放在东亚脉络之中,才能弘扬中华文化在21世纪奎球化时代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7.
凌廷堪“慎独格物说”的礼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廷堪从礼学的视角重新诠释儒家的"慎独"、"格物"等重要思想.凌廷堪将"慎独"解释为内心之德或者是外心之德,它的指向都与礼学息息相关;将"格物"解释为"格礼",则是从礼学的实践层而来解渎"格物"的.所渭的"慎独"、"格物",实际上就是礼学,这为乾嘉之际的经典诠释提供了新的解释形态.  相似文献   

8.
慎独与儒家的时代命运有某种微妙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对慎独思想的分析来窥探儒学当代困境的原因。慎独的诠释史告诉人们,儒学思想的当代困境有其思想被误读的原因,但丢失了原始儒学丰富的文化基因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慎独论是刘蕺山学术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他一生自始至终坚持不懈的工夫理论。他在改造和重新解释历史上的慎独观的基础上,把独体提到本体论的高度,使慎独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理论体系的学说系统。本文从慎独与敬诚、慎独与心性、慎独与诚意、慎独与静存动察、慎独与格物五个方面分析了其慎独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林东城作为泰州学派重要一员,其学行在继承发挥心斋、龙溪之学的同时,亦体现出自己的倾向性变化,愈益重视工夫,对现成良知表现出相当程度的批评。由于他身份地位的改变,逐渐背离了泰州学派平民儒学的主脉,成为泰州学派分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经学辨析     
经学作为儒家经典的官方阐释学,通过十三经经学文本体系的建构,且随着阐释重心从"五经"到"四书"的转移,在进行皇权大一统意识形态重建的同时,也为儒学的形态演变及其社会传播提供了中介手段,由此显现出正统之学的经学与传统之学的儒学,从纲纪教化到思想发展的文化分野与中国命运.  相似文献   

12.
儒学,可谓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舛难之学,时至今日,"大陆新儒家"出,儒学又开始了新的舛难。在反思的意义上,本文所指称的"大陆新儒家",概指"康党"。"康党"以"新康有为主义"为思想纲领,把对岸的港台新儒家视为"心性儒学",而把"大陆新儒学"标榜为"政治儒学",使其机会主义的功利化政治价值取向愈发彰显。应当认为,以"新康有为主义""结盟康党","贼儒合流"而步康有为后尘,给当代的儒学复兴带来了毁败之舛难。职是之故,反思批判"结盟康党"而"贼儒合流"的"政治儒学"及其儒学宗教化,实乃应然之学术工作。  相似文献   

13.
张栻的礼学思想,是其新儒学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张栻传道、济民、修己的礼学思想对南宋地方精英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他追求经世济用的新儒学,认为士大夫担负着礼之兴废的重责。他主张从人事之礼中体认天理,强调以礼作为培养士人、养成风俗的重要手段。张栻终其一生都在学礼,对礼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以“慎独”为刘宗周学说的宗旨 ,为一些学者所公认。1 其实 ,“慎独”只是刘宗周中年的见解 ,其晚年已以“诚意”为核心。如其子刘氵勺所说 :“先君子之学。学圣人之诚者 ,始致力于主敬 ,中操功于慎独 ,而晚归本于诚意。”(《刘子全书》卷四十《先君蕺山先生年谱》,下引该书只注卷数与篇名 )刘氵勺在父亲在世时 ,随侍左右 ,在父亲去世后 ,筑起小楼 ,整理遗稿。对刘宗周思想演变之脉胳 ,刘氵勺自是一清二楚的。刘宗周早年从许孚远游学。许孚远受程朱理学影响甚深 ,因而刘宗周未形成一个思想体系 ,基本上在“主敬”里打转。 48岁那年 ,刘宗周…  相似文献   

15.
徐复观研究"诚意"思想,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意"如何在行为中发生作用。基于此,他将"诚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意自身的坚持,就是正其端绪;第二阶段由意的坚持贯彻于行为之上。但徐复观强调"意"的同时,并未忽略知识的作用,他明确提出"发展而为行为,便有赖于知识"。总体来看,徐复观对"诚意"的解释是在会通朱子与阳明思想上进行的,徐氏的解读,既强调道德理性安排知识,又兼顾知识为道德厘清对象,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新儒学的理论向度。  相似文献   

16.
儒学的根本在工夫.《学》《庸》工夫论从主张修身之必要到一切人皆以修身为本的变化,说明工夫既是道德也是政治伦理的内容.诚之既包括主体对善的自觉,也包括明善之后诚身的实践;诚意虽内在地包含着慎独和毋自欺,但它还不仅包括传统儒家理解的意向的真切不妄,而且包括往往被忽略的意识的真实可靠.中庸之道和大学之道虽各有自己的结构和内容,而它们本质上仍是以近道为工夫论的基本特点.三纲领八条目作为无穷尽的工夫过程是“近道”思想的根据.近道思想是儒者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慎独"是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观念。以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为代表的经学传统解"慎独"为"谨慎独处",而今人多据简帛《五行》篇解"慎独"之"慎"为"诚"或珍重之意,"独"则是指作为本体的心,"慎独"即指内心的专一或珍重自己的内心,这样对"慎独"的解释就由强调外在行为的"谨慎独处"论转为强调内心的专注专一。但必须注意先秦时代的思想家对心的理解与今天有着重大的差别,心的情感意义与认知意义在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慎独"观念的真精神就在于合外内之道。  相似文献   

18.
在程颢之前,"天理"具有自然、天命、道德等含义。为了批判佛老、复兴儒学,程颢对"天理"古义进行了改造。为了辟佛,他肯定"天理"的自然之义。佛教否定人的自然之性,程颢则认为人的自然之性是天理的体现。为了批判道家,程颢为"天理"赋予仁德。道家主张"绝仁弃义",程颢则认为仁德是天理的表现。程颢对"天理"的改造,奠定了理学的思想基础,在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不过,程颢的天理论还存在不足之处,体现在他对天理善恶缺乏一贯的认识,后经程颐改造,"天理"才真正成为理学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9.
16世纪20年代崛起的泰州学派,大多以讲学为手段,广泛涉入社会,积极推动平民教化运动,何心隐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他的前半生在家乡实施了一场名谓"聚和会"的改良运动,结果以失败告终,他的后半生在流浪漂泊中度过,直至猝死狱中,然而他却坚决声称他是以"讲学"贯穿一生.本文认为,何心隐并没有想过自己是一位思想家,而甘愿自认为"名教中罪人",可以说宋明以来的儒学传统实已难以规范其思想格局.  相似文献   

20.
道体在二程的新儒学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认识心体的重要参照物。基于道体的特征,二程提出了以"公"释仁及以"体用一原"的体用关系来阐发心体。陈白沙在二程新儒学理论的基础上,既阐释了心体"中正"的含义,又在"体用一原"的基础上提出了"本体自然"的自然之学,使中正与自然之学成为江门学派的两个优秀品质。刘宗周在自然之学的基础上从"意"为心之"定盘针"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了德性自由的理论。陈白沙之后,江门学派经由湛若水、唐枢、许孚远、刘宗周、黄宗羲依次传承,江门学派的中正、德性自由的理念是黄宗羲反君主专制理论在思想层面重要的理论来源。黄宗羲在明朝末年提出了人君为"天下之大害"的思想,将儒学的发展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