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沈从文在非典籍文化层面和典籍文化层面,都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传奇传统在精神上有着"血缘"关系,以传奇为依托关注生命的神性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表现得相当明显.作家以现代理性反思湘西生命的存在形式,用自己真善美的价值尺度建立起具有神性的人性样本,瞩目"民族精神重建",完成了传奇传统与湘西世界的历史遇合与现代升华.  相似文献   

2.
中西生态小说对自然神性进行歌颂与重蹈的不计其数.鉴于中西民族文化与宗教的差异性,西方作者与生俱有的民族宗教情怀,往往赋予自然神性以宗教虔诚与批判思辨性,其自然神性书写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宗教神秘叙事进行比较清晰的、明确的宗教反思,以宗教层面的反思,深度思考人、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宗教进行人的自然伦理乃至道德伦理的驯化与自我规约.相比之下,中国生态小说的自然神性书写更为复杂.部分少数民族作家往往将少数民族独特宗教意识与生态自然意识交织阐述,从而成为叙事焦点和特征性标识.同时,在中国传统实用理性文化浸濡下,巫觋、鬼神等神秘叙事大量充斥文本,自然神性常常被世俗化、功利化,直接从精神形而上层面下滑到民间世俗生活层面.不论宗教神秘还是世俗神秘,自然神性书写在中西生态文本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往往被赋予审美和文化意义,促进审美纬度的扩展,加大对自然的敬畏感,辅助生态文本主题意义的完成.  相似文献   

3.
大学文化是大学存续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内在源泉,探索其精神传统和变迁历程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文化的精神传统主要有独立自治、学术自由和人文主义三项内容,大学文化经历了从宗教神性到价值理性再到工具理性以及后现代性的历史变迁,在变与不变中不断弘扬和丰富着大学的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4.
瑞兽貔貅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祥瑞文化造物发展历程中重要的造型形态,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审美韵味历久弥新.貔貅作为传统祥瑞符号发展至今具备了完善的审美功能,其独特的"祥瑞神性"之美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源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及传统文化造物观.文章着重对瑞兽貔貅的"祥瑞神性"之美产生的历史根源、造型特征与功能用途及其在历史变迁中形式与内容的文化寓意的衍变情况进行评判性探析.  相似文献   

5.
法律意味着秩序,宗教意味着信仰。没有法律,人类便无法维系当下的社会;失去信仰,人类则无以面对未来的世界。在所有已知文化当中,都存在着法律价值与宗教价值的相互作用,都存在着宗教神性和法律理性的相互影响。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互动先后经历了由契合到冲突再到和谐的历史轨迹:远古时代,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往往是混同合一的,法律理性借助于宗教神性得以展开;到了中世纪末期,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不断冲突,法律理性从宗教神性中分离出来;然而两者的长期分野却使西方人陷入了空前的精神危机,迫使两者重新融合,并达到全新和谐,来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正义和推动法治进程。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辨证互动的历史轨迹为当代中国的法治发展提供了借鉴:中国的法治建设不仅需要进行制度上的建设,而且需要对整个政治文化、法律文化进行重构,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具体考察了早期儒家的中庸精神在文化的神性与人性、文化的统一与多元和文化的理想与现实这三个问题上的体现,认为中庸智慧使早期儒家在这三个问题上,能融会贯通,左右逢源,跳出两两相对的局限,站在一个更高的立场加以解决,从而对历代的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冬奥会是冰雪运动员展示运动风采的国际舞台,也是承办国家传播民族文化的绝佳契机。第24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用各种艺术手法将中国文化元素贯穿其中,营造中国美学意境,传递中国文化符号,展示中国非遗技艺,蕴涵中国哲学智慧,不仅向全球观众精彩演绎了一场洁白纯净的冰雪盛宴,而且成功地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文化精神紧密连结在一起,在展演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了中国文化自信,彰显了中国文化魅力,在“一起向未来”的主题指引下,向全世界成功地传达了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生动地展示了博大深邃的中国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红色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精神指向,是其主体精神,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在红色精神中都有体现,红色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了革命性转换和升华;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中,我们更能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了地域文化的精华,是地域特色文化鲜活的标本。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传统村落非遗保护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文化传承维新的机遇。传统村落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建设可以同行。利用村落非遗资源融入城市体系,推进特色城镇建设;营造村落文化社区,重建文化空间;重视整体保护,恢复文化生态;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推进就地城镇化的实现,从而达到村落非遗保护传承与新型城镇化的共赢。作为传统村落,南宁市缸瓦窑村地处城市新区建设核心地带,其自治区级非遗——香火龙的困境与际遇折射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村落非遗保护传承的深层问题与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廊桥是桥梁文化中最为浓墨重彩的篇章,它不仅集建筑设计、科学技术、环境艺术于一体,更是汇集了风水、祭祀、风俗、神灵故事等诸多方面的传统信仰文化特征,集中地承载和展示了地域乡民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品格。作为一个起连接意义的客观存在物,却不断生发容纳天、地、人、神的空间,物质外壳和精神象征的交织成为其充满活力的源泉。然现代理性使得桥与神日渐分化,廊桥的许多神性功能正被世俗化的生活所取代,其存在意义呼唤"神性"回归。  相似文献   

11.
契丹四时捺钵独具特色,尤其是契丹春捺钵。大量的古诗文中的春捺钵记载,反映了契丹人的游牧渔猎旧俗,独特的政治统治特色,以及尚武精神。本文主要从古代一些诗文中来探索契丹春捺钵文化,从而更好地了解契丹春捺钵文化。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大众传媒与后现代主义的共同推进下,消费主义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整体性的文化语境。消费文化所主导的感性主义的平面化审美向度,颠覆、解构了传统审美的人文内涵,因此,借助美学的介入,使消费文化维持一种泛审美与审美的人文精神向度之间的必要张力,是时代赋予广大人文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艺术教育转型中的文化传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艺术教育开始进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时期。教育理念的相对片面、教育受众群体的意识误差等问题日益凸显,已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生态式文化传承"这一文化范式的教学理念的提出,意在强调对传统文化进行清晰的脉络梳理,注重中国艺术精神的挖掘和对传统文化独特意蕴的再释。在文化的继承与教育方式问题上,以多元维度与块面结合的方式,探寻一条具有中国本真特色的艺术教育文化新路。  相似文献   

14.
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周秦两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汉代经学的繁荣做出了独特贡献;汉代以后两千余年,齐鲁文化以“圣地”的文化气象,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标志、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历代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以及传统道德文明的示范之乡,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松柏是百木之王,和我国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松柏的自然属性与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许多呼应与契合之处。该文主要从高洁的人格和品性的象征、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代言者、守志不阿节操的寄托及生命常青与淡泊清高的追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具体分析了传统文化中的“松柏情结”。  相似文献   

16.
国家的法治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归因,过多地注重西方法治理念与制度的学习与移植不利于推进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建构中国的法治社会需要吸纳现代法治观念和先进的法律文化,同时也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基础,承继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以建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切合中国人习惯特点、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新的中国现代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7.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历史久远的区域性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生长于三湘大地,受湖湘文化的熏陶。湖湘文化中关于大本大源的探求,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学风,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对青年毛泽东的成长及其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黄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研究黄帝文化,传承黄帝文化,弘扬黄帝精神,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研究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对黄帝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内涵等进行研究,认为黄帝文化指的是黄帝族创造的并经后世传承、阐释和重构的文化,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相生相伴,双向互动。中华民族经常处于多核凝聚的状态,以黄帝文化为基础、包容了各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导性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而黄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滥觞于黄帝时代,发端于黄帝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黄帝精神,符合时代需要,是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民族之根,欲复兴中华民族,必先复兴中华优秀文化;欲复兴中华优秀文化,必先传承黄帝文化、弘扬黄帝精神。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进一步凸显了文化自信在国民精神中的重要性。文化自信的培养,应从幼儿文化启蒙阶段做起。以中华文字之源甲骨文为载体,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作为培养幼儿文化自信的载体,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践,构建幼儿趣味甲骨文课程。甲骨文课程在学前教育中的构建和实施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递进开展,结合学前教育阶段的特殊性,应该体现出活动、直观、趣味、渗透、全面、系统等特点,突出"好玩"之趣味性,在玩中激发幼儿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进而探索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的融合之道。  相似文献   

20.
对创作主体心术情性的陶冶与培育,是刘勰《文心雕龙》的理论主旨,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中国儒家的心性义理之学固然有其封建性和保守性,但在摒弃了传统儒学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的种种僵化、保守、反动的糟粕之后,还是有其现代价值和积极意义的。儒家仁德、仁政的理想,中国传统文化所弘扬的仁爱、诚信、忠厚、朴实、节俭、勤劳、清廉等等高尚品德,是守护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家园。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社会上物欲横流、唯科学主义盛行、人文精神滑坡以至缺失的今天,其越发显现出不可磨灭的光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