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该文探讨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英国文学如何在文学思想、题材、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影响郭沫若;郭沫若又怎样学习莎士比亚、雪莱、约翰·沁孤、高尔斯华绥等作家的文艺思想和艺术创作的长处,加以创造性的融铸,形成自己独具的艺术个性和风格;郭沫若的文艺思想与创作,同英国文学有何渊源关系等问题。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论述,为世界文学走进中国,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现代新诗的领军人,郭沫若曾主张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脱离旧诗的约束,而诗集《女神》却在题材意象上大量地借鉴远古的神话资源.同时这一时期,郭沫若又创作了专篇论文《神话的世界》,从神话和诗歌创作的双重视角来考察古老的神话,形成了强烈而独特的神话意识.以往对于《女神之再生》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其对于女娲神话精神的重塑,强调其所蕴涵的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精神,而对于其中“颛顼与共工”的环节较为忽略.而结合郭沫若的神话意识和文学观念,我们可以在这饶有意味的改编环节中丰富对于《女神》诗歌意蕴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关于创造社文艺思想的发展,一般文学史或研究论文都以1925年“五卅”运动前后为分界线,并以郭沫若的发表《<文艺论集>序》(1925年11月)和《革命与文学》(1926年5月)为创造社转向的一个明显标志,目前看来这样的意见较一致,分歧不大。至于对后期创造社的提倡革命文学运动的成就和偏差,也有较恰当的定评。问题在于对早期创造社的文艺思想和某些文学主张的探讨,有些文学史或论文在引用材料和具  相似文献   

4.
怎样评价欧洲的文艺思想,征“五四”时期曾是一个重要课题,在今天也仍然有其现实意义。郭沫若早期对欧洲文艺思想的研究以及他所受到的影响,迄今研究郭沫若的专家、学者还少有论及,作者不揣冒昧提出一些看法,以求共同探讨。一、对欧洲文学研究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神话"作为一种早期人类形态的元典,从来都是作家驰骋想象的文化资源。郭沫若的诗歌《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将神话的"创世题旨"与时代转型语境进行了现代性的对接和生发,激活了尘封和遮蔽的种族记忆,现代民族国家被想象成具有完美人格化形象和"会说"的主体存在群,这种文学想象现代民族国家的方式其文学史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说指向对生命冲动、个性舒展和个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强烈关注,他以生命哲学为基点建立的"生命的文学"观在郭沫若这里得到了强烈的回应。但郭沫若与厨川白村对于"生命的文学"的具体内涵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吸收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郭沫若早期文学观的形成既与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多的则是与五四启蒙思潮的共振。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前期的文艺观,受到泛神论哲学思想和革命民主主义政治观的支配和影响,而通过前期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表现出来。一九二五年结集的《文艺论集》,是诗人直接阐述自己对文艺的见解,而他前期的诗集《女神》、《星空》等,又是诗人对自己文艺思想的实践。《春蚕》呢?则不仅是他文艺思想实践的产物,而且是在他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用诗的语言直接显示诗人前期文艺观的一篇重要诗作。(收入《女神》被删节)尽管这一篇不足以概括郭沫若前期文艺观的全部,但它确实是用郭沫若所特有的诗句,表达了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并且透露出郭沫若的泛神论在文艺观中的印痕。  相似文献   

8.
作为郭沫若的文艺论文集,从《文艺论集》到《文艺论集续集》,涉及作者1920-1930十年间的文艺思想,通过两个论文集的比较研究,可以厘清郭沫若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并把握其文艺思想前后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考察郭沫若知识分子身份的早期构建,不能忽视美国文学的影响。通过分析郭沫若接受美国文学影响的多元语境,以及惠特曼、辛克莱与郭沫若的新诗人身份、革命文学家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认为研究美国文学在郭沫若的知识分子身份早期构建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影响时,既要分析郭沫若身份认同及其认同变化的表现形态,也应注意"变"中的"不变"成分以及"不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的文艺思想及其创作不同程度地有承于庄子。新时期以来,郭沫若的研究者在"郭沫若与庄子"文艺关系这一领域亦有可贵探索,其探索涉及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泛神论、文艺的非功利观及文艺的"自然流露"说诸方面,这些也正是郭沫若融贯中西文艺思想、促成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转向现代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与尼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因有二,即时代的因素和相似的个人气质。浪漫主义、崇尚创造、扩张自我和悲剧观是郭沫若受尼采影响最突出的方面。郭沫若早期大力张扬唯意志论的自我,并不是他游离于中国近代哲学思潮之外的独特创造,而是这一思潮在中国合乎规律的发展。不能对郭沫若与尼采曾一度有过的血缘相继关系简单得出"是"或"非"的结论,二者的本质区别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数字时代的文学表现出神话复兴的趋势。这种神话并不只是人们所认为的是对现实的脱离,也不只是技术运用的效果,而是以神话方式呈现的新媒介现实。古代神话、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神话主义”与数字时代文学中的数码神话构成了三个神话时代,它们在神话性与日常性的结合、命运感及死而复生模式方面呈现出相似性。《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尤利西斯》中的布卢姆以及科幻电影《2001:太空奥德赛》中的超级电脑“哈尔”,代表了三个神话时代的人类形象及对世界的探索,数字时代的后人类主体构成了奥德修斯3.0。应从文学人类学的视野去理解数字时代的文学,它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现实主义,在神鬼情节与大众欲望背后,折射的是数字化社会的现实。  相似文献   

13.
神话与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力的语言--"圣经与文学"研究续编》是加拿大的诺斯洛普·弗莱的力作。在此书中弗莱一再重申他坚持毕生的批评理念--即从神话与文学一致性的原理出发,寻找文学与神话共同的形式上的结构规则,从神话入手去把握作为整体的文学之结构规则,并将对神话与文学关系的认识,扩展到了意识形态与文学关系的再认识,弗莱对《圣经》与文学传统内在联系的深度洞察,既体现了其对西方文化的精神源头的格外珍视,也丰富了我们对古老经典文化内涵的深层理解。  相似文献   

14.
对于郭沫若无产阶级文艺观的转换和建立,评论界大都认为是在郭沫若翻译了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以后的事情,尽管这中间还存在着对具体年代的争议,但以此作为转换和建立的粗线,无疑是正确的。不过,多数评论者在谈到郭沫若这时期的无产阶级文艺思想时,往往只重视“建立”,而忽视“转换”,忽略了其中的阶段性;在评价他的文艺思想时,也往往是注重其中的积极因素,对于不足之处则取笼而统之的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术界一股认为郭沫若中、后期所持的是艺术功利观,而前期则是主张“文学无目的论和反对文学上的功利主义”,的超功利论者,其中,最主要的代表是茅盾。今天看来,这种观点至少不全面的。因为在郭沫若前期的文艺思想中,同样包含着明显的艺术功利观。  相似文献   

16.
将鲁迅、苏童的"重述神话"文学创作置于世界文学的背景下,才能显示其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实践意义.在西方,"重述神话"是一种自觉而成熟的文学传统.而在中国,"重述神话"不能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传统.鲁迅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奔月》、《理水》,苏童创作了长篇小说《碧奴》,承递了西方文学中源远流长的"重述神话"的优秀传统,填补了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创作领域的空白,开辟了中国新文学创作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蚀》三部曲构建了象征世界中命运女神与其他神及同神界安危相系的生命树的关系网络。文章从上海地域文化和语言切入 ,联系茅盾对中西神话、文学的比较研究 ,依次展开求证式解读。本系列为长幼命运女神定位 ,阐析了小说的内在结构与神话模式主旨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百色学院学报》2013,26(3):I0001-I0001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以“神话原型与文学治疗”为主题。进入21世纪,中国人文学界的神话学研究在本土文化自觉的激励下,借用人类学知识范式进行了知识创新。这些研究为世界学术提供了独到的洞见,贡献了中国式的经验和智慧。叶舒宪《玉礼器作为祖灵象征》的文章既是为张开焱《世界祖宗型神话——中国上古创世神话源流与叙事类型研究》一书所作的序,同时也对书中所提出的中国神话的神话叙事受祖先崇拜的制约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文化中的生命宇宙观深刻影响了郭沫若的文学审美建构。郭沫若认为生命与文学同样归属于一个具有本体性质的"Energy",即宇宙意志。郭沫若笔下个体生命与宇宙的关系无非两种:一是用宇宙的无限来充实和扩张个体生命;二是个体生命向宇宙与永恒的融入。在郭沫若早期创作中,生命宇宙化是生命本体的"主观的燃烧",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的呐喊,彰显了个体生命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超越时空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郭沫若自编的文集和由他人编辑的几本《郭沫若论创作》的书中,有两篇郭沫若论诗的文章——《红痣·序》和《野火集·序》均未被收入,有关研究郭沫若诗论和文艺思想的论著,似乎也从未提及过它们。最近,我从书刊中找到这两篇诗序,——仔细阅读,发现它们包含着作者诗论的一些深刻的见解,尤其是《红痣·序》堪称郭沫若中期诗论的代表作,至今仍熠熠闪光。郭沫若的这两篇文章,是为两位青年诗人的诗集写的序。《红痣》是苏夫的作品,郭沫若的序文初刊于一九三六年三月五日青岛诗歌生活社编印的《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