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间诙谐文化是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民间叙事的一种典型代表.它通常以笑话、故事、谚语、俗语、顺口溜、歌谣等形式出现.针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的民间诙谐文化,主要分析其语言的诙谐性.贾平凹、莫言、韩少功、毕飞宇、谭文峰、刘醒龙、刘玉堂、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中,均包含了很多民间诙谐文化.这些民间诙谐文化有些单纯出于娱乐目的,体现了老百姓的审美趣味,增强了作品的娱乐性、可读性和艺术性;有些则含沙射影,带有强烈的讽刺批判色彩;还有些借助知识者叙述的修饰,使民间诙谐具有了雅致的幽默风格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小说《长河》描写了20世纪30、40年代湘西地区受到“现代”意识形态入侵而产生的种种变化。大量民间诙谐语言的运用,反讽叙述手法的使用以及怪诞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整个小说文本呈现出鲜明的民间狂欢式风格,形成对官方意识形态的颠覆。《长河》中的民间诙谐式叙事表现了作者对平等而自在的人际关系的向往,对自由和淳朴人性美的歌颂,以及与追求秩序、规范、权威和物质的“现代”进程的抗衡。  相似文献   

3.
论湖湘民间节庆文化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间节庆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最有地方特色、最具绚丽色彩,尤其是具有鲜明特征的湖湘民间节庆文化,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应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以充分发挥湖湘民间节庆文化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天安门诗抄》的出现是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笔者试图从"民间"这一理论视域对此加以考察。本文主要包括如下三大方面:探讨文本的民间立场;着重分析隐藏于文本中的"民间隐形结构",这主要体现在其中的两种民间文学模式;兼论与文本紧密相关的人物即周恩来的民间形象。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中幽默而滑稽的艺术效果,不仅体现在每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上,体现在人物口无遮拦的语言上,还体现在每个人物形象上。《西游记》的诙谐与幽默,也来源于作品中的情节安排。此外,巧妙的夸张,精妙的艺术构思,也是《西游记》滑稽幽默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故事新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闯将。“他的《故事新编》,在形式上展现了多种多样的变化,给我们树立了可贵的模式;但尤其重要的,是内容的深刻”。这就是说,《故事新编》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其重要的开拓意义。先生论中国文化,认为“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撄”,“不撄”的传统文化理想造就“不争之民”,遂“恃着固有而陈旧的文明,害得一切硬化,终于要走到灭亡的路”。先生读史,他说“历史没有年代”,“只有吃人两个字”。这里先生把历史解读为“混沌”一片,纪元年代失去了意义,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故事新编》中民间叙事策略的现代开掘入手,从民间叙事角度观照下的历史选材和民间故事叙事结构的大胆扬弃两方面具体分析鲁迅在创作中对传统民间叙事艺术的灵活运用及超越创新的表现,侧重探讨民间精神和民间文化对鲁迅人生观及艺术创作观的积极影响,探寻鲁迅先生以民间叙事艺术为策略建构历史题材小说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8.
作为实验性色彩颇浓的独特文本,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产生于五四以后波谲云诡的历史大转折时期,在“共时”与“历时”相互交错的叙事策略中,在貌似“油滑”、不乏后现代基调的拼贴性语言丛林的背后,鲁迅先生以一个启蒙思想家、现实与文化双重批判者的身份,对两千多年来一直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地位的儒家道德规范、政治伦理进行了急风暴雨式的解构与批判.继而,又以多元并蓄的开阔视界,对秦汉以降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蕴涵着与现代西方自由、民主与科学基因遥相呼应的墨家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倡导,并从中洗磨出了新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如今文化界有两个如日中天的名字,那就足于丹和易中天。也难怪,此二者走出书斋,把深奥难懂的古典文学,作通俗化地解读和传播,让干百万普通老百姓,甚至于目不识丁者都对我国古典文学重新产牛兴趣,这无疑是一大功德,实足无愧于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使者的称号。  相似文献   

10.
谚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对一个社会来说,位居意识形态主流的官方意志拥有多种表达手段,民众意志同官方意志总是存在相当距离,因而其传播渠道受到了较多限制,一般只能通过口头形式流传.谚语作为民众群体意识最主要的表达渠道之一,是洞察民众思想的重要窗口.藏族谚语反映了普通民众对主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和体验,与官方意志存在一定差异,其特定共时平面的书面谚语,比较准确地透射出藏族社会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三寸金莲》以客观甚至有美化之嫌的笔调,提供了具有象征性、荒诞性的“民俗场”及典型人物,旨在使读者洞察民族精神的潜历史。本文试图从作家创作心态与作品艺术效应等方面作粗略的考察,以期通过文本解读对民俗文化作品有新的认识和感悟。  相似文献   

12.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各地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国的端午节习俗于唐朝传入日本民间并流行至今,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在门口插菖蒲和艾蒿;洗菖蒲浴;供奉粽子和柏饼;悬挂鲤鱼旗;等等。端午节在日本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流变,先后演变为男儿节、儿童节,节日庆祝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日本对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高度重视与保护值得我国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3.
从民俗文化学的意义上说,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是无处不在的。戏剧与北京的民俗文化表现为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是民俗活动需要戏剧的参与,戏剧融入到民俗文化中;另一方面是民俗对戏剧的渗入,梨园的演出习俗就是其表现之一。同时,民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戏剧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用当代建筑的眼光不断地体会传统的精神 ,寻找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点 ,是国际建筑界的重点研究课题。处理好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对传统文化艺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建筑师创作的真正源泉在于对当今人民生活的理解和热爱 ,对文化遗产的深刻解读 ,以及来自对现代物质和技术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5.
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 ,民间舞蹈寓于民俗文化之中。民间舞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 ;民间风俗又为民间舞蹈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并提供了内容、气氛以及广阔的传承和发展空间。看一个舞蹈 ,了解一个民族。民族文化像一个纽带 ,将舞蹈艺术与民间风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使舞蹈艺术与民俗文化互相渗透 ,互为依托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由于汉文化的强力渗透,孝道观念在白族民间文学中演绎成为一道壮观的主题风景.白族民间那些以宣扬孝道、歌颂孝道为旨归的文学作品既表现出吸纳汉文化的态势,又显示出与汉文化不太相同的价值取向.白族民间文学的"孝"主题展现了白族文化与汉文化的生命联系,也揭示了文化传播和接受的复杂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传统节日为主要切入点,从大学生的视角考察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现代传承,文章立足于大学生所提交的以岭南为主要考察地的大量真实可靠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如摄影、摄像、录音、调查提纲、调查报告、作品设计等,考察当代大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原初性”认知、对文化变迁与传承的自发性思考,在反思基础上试图探讨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之间的有效关联。  相似文献   

18.
鲁镇文化是一种吃人性的文化,祥林嫂被鲁镇文化的幽闭就是被吃人性文化的幽闭。祥林嫂的幽闭恐怖症是社会角色强加给祥林嫂的精神恐怖。祥林嫂从夫家的出逃是对男权制幽闭的反抗,但夫家把他抓回当作商品卖了出去,说明她不可能逃脱男权制的幽闭;祥林嫂想从死了第二个丈夫的幽闭恐怖症中逃脱出来,但鲁镇文化却使祥林嫂更为妖魔化从而更加重了她的幽闭恐怖症;祥林嫂想要向人们诉说死了儿子的悲哀获得人们的同情,但人们的冷酷却使祥林嫂的精神更加幽闭恐怖;祥林嫂想要在知识分子那里获得灵魂幽闭恐怖的解脱,但知识分子并没有给她一点精神的出路。祥林嫂被鲁镇文化幽闭窒息而死。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文化、历史、艺术、心理等视角出发,阐述了土家族节日的种类、聚戏习俗和土家族节日民俗环境对民间小戏的影响,揭示了土家族民间小戏与岁时节日习俗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土家族岁时节日习俗对土家族民间小戏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