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应对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解决使用"代理说"不能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建立系统的代表制度,文章从代表制度存在的必然性、代表的几种形式及代表机关(或代人)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我国公司监事会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事会制度是解决公司"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的重要制度设计,但我国现行的公司监事会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公司经营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完善公司监事会立法,是完善公司立法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作为金融市场的特殊参与主体,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具有极强的负外部性,容易引发市场道德风险、损及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加重纳税人的负担.然而在传统的“大而不倒”监管理念下,SIFI的这种负外部性有增无减.缘此,美国新近出台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极力强化SIFI的监管,建立了确保SIFI有序倒闭的处置机制,从而终结了“大而不倒”理念在监管中的必然适用.这也是后危机时代美国追求金融体系安全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平衡之结果.借鉴美国金融监管的变革思路和制度安排,中国也应从SIFI的识别、监管主体的确立、风险预防及危机处置机制等方面构筑切合自身金融业发展实际的SIFI监管法制,以彻底纠正对“大而不倒”的迷思,实现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保护公众利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大而不倒”问题源于系统重要性大型金融机构突然倒闭会引爆系统性风险,这迫使政府对其救助,滋生了道德风险,加剧金融系统中的风险累积。因此,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应在统一监管框架之下,设定事前的审慎监管机制,并约束其复杂性和不透明性。同时,对于发生问题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应采取风险定价合理的事后救助措施,对确实不能救助的则应当保证对其进行有序清算,避免对金融体系造成系统性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5.
执转破制度与企业退市制度是两项解决“问题性企业”清退市场问题的法律制度,它们虽独立存续,但基于相关制度的规则基础与内在机理,以及具有契合性的价值诉求,应当促使它们融会发展。上述两项制度就运行现状而言,存在各自运行、启动不足以及对接不畅问题,还存在司法与行政主导的不同模式的协调困难。解决的路径在于,加强两种制度融合立法,建构两种制度融会模式,完善两种制度对接机制,进而实现制度融会的常态化运行。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并购呈现出规模化、跨行业的特点,金融并购改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使其面临着新的金融风险:一是金融机构越大,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就越大;二金融机构越大,"太大而不倒"的安全网措施激励了道德风险的产生;三是跨行业并购可能会增加银行的风险.随着金融并购的发展,以限制竞争和安全网为基础的金融监管已不能适应金融发展的需要,金融监管方法将向以审慎性监管、信息披露和预警机制为基础的防范金融风险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7.
全球金融危机中综合化的大型机构损失惨重却没有陷入生存危机,凸显了综合化经营模式在危机中更强的生存能力,也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契机。但为了避免太大不能倒金融机构的出现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较为现实的做法是在金融监管中增加反垄断的内容,实现金融监管与反垄断执法的协调,在促进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同时减少垄断带来的弊害。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背景,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视角,分析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引发的消极影响,并在经济学层面上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对策及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信访被认为是当前司法境况下不得不为的制度,但它是否能够使社会变得更加公正,这一直是个引发争论的问题。我们实证考察的结果是,"自爱"是人的本性,即使司法公正,只要有持续的制度供给,上访就不可避免。当前的信访制度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诉求,反而使社会处于不稳定中。若解决当下问题,切实维护公民权益,必须要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使司法成为信访的终局程序,并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  相似文献   

10.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制度比较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的市场退出会引发公众的信任危机,从而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法律制度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金融监管当局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二是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多采取购并方式,较少采取破产清算方式;三是重构有问题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是市场退出中的重要环节;四是存款保险机构在市场退出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主要有三种制度安排:先接管后合并模式,先合并后关闭模式,先关闭后破产模式.比较中外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法律制度,可知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市场退出制度基础、市场退出目的、市场退出方式、国家发挥作用、市场退出效率等方面存在差异.我们需借鉴国外相关制度设计和安排,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和进一步开放.  相似文献   

11.
通过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强度以及环境负载率的关系研究发现,西北地区仍然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博弈。经济水平逐渐提高,但能源消费强度高,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度逐渐扩展,空间差异大。其原因在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形态滞后,产业结构仍是以工业为主导的"二三一"模式,资源利用水平不高,快速城镇化中资源环境压力太大,公共服务滞后,"输血"不能解决发展的基本能力问题。因此,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协调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加强区域交流,实现系统共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造血"能力;加强非正式制度的应用,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2.
从"国退民进"看农村金融的症结与出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农村金融情况的调查发现,当前农户贷款来源中民间借贷逐步占据了主要地位,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比重下降。农村金融中这种"国退民进"的现象启示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的问题,一是要建立适应农村需求的微观机制灵活的金融组织,这一点是国有金融机构需要从民间金融身上借鉴的,但这样的金融组织不应该局限于国有金融机构;二是从政策和制度上帮助商业金融机构降低从事农村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和风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信用制度为视角,明确地阐述了农地金融制度是信用制度的一种形式,它与银行信用制度有着截然不同的信用扩张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两种不同的信用制度形式却误解颇深,常将商业银行业务与农地金融业务混为一谈;实际上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运行遵循的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原则,而农地金融机构的运行只遵循"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本文对这两种信用制度形式的深入分析基础上,希望为陷入泥潭的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的解决,资金瓶颈是关键。但原有政府主导型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效率低下,因此,需要在原有农村金融体系旁边,发展一种具有活力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这种双轨制改革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改革模式,它的发展基础应该是农村二、三产业,新的小型金融机构要与农村经济主体密切合作,协调发展,同时,国家也要提供制度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过程-事件分析"(或"实践社会学")的倡导者批评"结构-制度分析"把社会现实当作一种静态的结构来加以看待,因而不能揭示社会生活的真实奥秘。他们主张只有采用"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把社会现实当作一种动态的、流动的过程来加以看待,才能够对社会现实作出更为适当的描述和理解。"结构-制度分析"的倡导者则对此种看法进行了严正的反驳。其实,从多元话语分析学者的立场来看,这两种研究策略都只不过是我们可以用来建构社会现实的两种不同的话语系统而已。在它们的引导和约束之下,我们能够采用不同的话语策略来对社会现实做出不同的话语建构。但对于这两种话语系统及人们在它们各自的引导和约束之下所完成的那些话语建构之间到底孰优孰劣这样的问题,我们却难以做出绝对的判断和回答。  相似文献   

16.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村民自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制度真空和制度冲突,亦引发了以两委关系为核心和焦点的新的农村问题。本文试以宋村为个案,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揭示村民自治中两委矛盾的根源,探求解决两委矛盾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世子制度是春秋时代统治权力继承的典型模式,周代宗法制从世子的确立及后天保障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规定。但西周晚期以来出现的自上而下破坏正常的统治权力传承秩序的现象,对世子制度带来严重冲击,使其解决统治权力继承问题的效能逐渐丧失,进而引发了春秋时代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动荡,并导致社会政治重心不断下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演进是以金融“机构观”为理论基础,从而使农村融资制度的每一次变动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金融机构的调整来展开。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融资问题非但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且“金融浅化”趋势日趋明显。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问题不在现行的信贷政策,也不在现有的金融机构,更不在9亿中国农户,而是在基于“机构观”所架构起来的现行农村金融制度。因此,以金融“功能观”来重构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整体思路,这才是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9.
胜诉案件执行难是尽人皆知的,在金融危机环境中更加困难是不言而喻的,但应当执行的总不能因为金融危机的存在而停止执行。相反地更应深入研究破解执行难的相应对策。金融危机的特征之一就是各国金融机构贷出的资金不能如期收回,从而导致资金链条断裂甚至金融机构倒闭、严重影响社会生产直至不能运转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本文试以商业银行胜诉案件执行难为例探讨在金融危机环境中胜诉案件执行难的原因及与时俱进的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认为,道德属于精神范畴,而精神问题的解决却不能单纯诉诸精神的努力,脱离产生道德、塑造道德和制约道德发展的社会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善只能成为思辩理性的抽象物,不能成为实践理性的现实解。和谐社会道德建设固然离不开道德教育,但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