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代玉民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90-98
作为北宋天台宗山外派的代表人物,孤山智圆的鬼神观以“神明”为线索,以“迁善而远罪,拨情而反性”为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鬼神完成“有心”“化”“佛之理不远复”三个步骤的功夫展开.智圆所言之神具有“德”与“应”两个面向,且与人之间存在着德性化的感应关系,进而智圆以此将儒学“天—人”二元结构拓展为“天—神—人”三元结构,鬼神亦从中表现为一种世俗信仰的文化符号.在祭祀观方面,智圆在批判淫祀现象的荒谬性与普遍性的基础上,将“报德”作为祭祀的现实目标,以矫正时弊.总体来看,智圆的鬼神祭祀观具有逻辑性、实用性与系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傅锡洪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17
在朱子学的理论构造中,有关鬼神的论述涉及“鬼神主乎气而言”和“鬼神以祭祀而言”两大论题。朱熹极力主张“两样鬼神”“不是二事”,而这一命题与儒家天人合一之学有密切的理论关联。那么“两样鬼神”何以“不是二事”呢?首先,从《乐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的观点出发,“鬼神即是礼乐道理”,此点结合《礼记》《易传》的相关论述,可以窥看天道与人道是如何沟通的;其次,就朱熹“鬼神之理,即是此心之理”之说,祭祀之时求阴求阳、诚报气通,人神“合莫”而绝非假设;最后,从东亚儒学视域出发,日本江户儒者对“两样鬼神”“不是二事”之说有所解构。在中国传统儒学中,人道本于天道,人伦基于自然,故“神道设教”被诠释为神妙之道,即礼乐之道,即天地自然之道。然而对于这一观念,自江户中期以来如荻生徂徕,则将其理解为绝对的宗教信仰,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4.
张清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4):29-36
在晚年与弟子讨论祭祀鬼神问题时,朱熹针对《中庸》"鬼神之为德"章的观点,特别反对以"设教"的态度对待祭祀。通过梳理早期儒家经典文献有关祭祀的说法可以发现,强调"如在"和"设教"的维度,构成了儒家政教秩序对待祭祀的基本主张,这也极大影响了儒者看待祭礼的主要态度。不过,通过重新诠释经典中"如在"的含义,并从"理"的超越维度和"诚"的真实维度去阐释祭祀背后的道理和依据,朱熹论证了鬼神在祭祀中"真实无妄"的存在,以此赋予儒家祭祀天理的自然正当性,而不是单纯从功能和效果的角度去宣扬"礼"的政治和社会价值。借由这样的努力,朱熹在"理"与"礼"之间确立起了一种内在关联,从而为儒家政教秩序奠定了更为牢固的根基。 相似文献
5.
吕昕娱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4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多年来,随着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和大量考古材料的不断出现,红山文化备受学术界关注。红山文化的祭祀活动在中国史前文化中晚期最具典型性,以祭祀天地为核心内容,同时也包括图腾崇拜、生殖女神崇拜等诸多方面。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研究表明,在红山文化的祭祀活动中,祭祀礼制已经初具规模,并不断向礼制发展,为中华礼制文明的起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儒教的鬼神观念和祭祀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7-53
儒教的鬼神观念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最终两种对立的鬼神观成为主流,但都认为鬼神是不死的灵魂。鬼神作为不死的灵魂需歆享祭祀,而这种祭祀构成儒教礼仪的主要成分。这种祭祀不能仅视为纪念活动,其本义就是祀神。文章对祭祀的对象与原则也作了梳理。 相似文献
7.
王金凤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4):18-24
"敬鬼神而远之"代表传统儒家处理鬼神问题的基本倾向。文章对"敬鬼神而远之"何以可能的追问建立在儒家自身思想视域之上,并非与西方宗教概念中人神关系比照后产生质疑之回答。文章立足于《论语》文本呈现的鬼神意义,以此为根据讨论何以敬、何以远,以及既敬又远的鬼神关系何以成立。通过剖析,我们认为,《论语》中的孔子对鬼神"敬"与"远"之间张力的处理,构成了儒家对鬼神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8.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1-25
在中国社会急速转型的民国时期,民众精神思想极度贫乏,因而封建鬼神的唯心主义思潮进入大众视野。刘文典用文章对封建的鬼神观进行严厉批判,同时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哲学理念。他深信观念的改变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都具有重要作用,主张从西学的角度来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很少谈及鬼神,敬鬼神而远之,主张重人事,轻神事。墨家则力证鬼神的存在与鬼神的赏善罚暴。上博简《鬼神之明》篇解释了鬼神的"明"与"不明",与《墨子》的鬼神观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当是墨子后学对墨家思想的修正,体现了战国时期人们鬼神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郭淑新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3):14-16,,39,
朱熹的理气关系说,虽然有明显的客观唯心主义倾向,但由于朱熹看到了“理”这一精神本体的既“尊严”又“无能”的二重性,因而在解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时所阐述的理气关系学说,无论从理论和方法、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对传统儒学的丰富、发展和更新,也是对人类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1.
刘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Z1)
孔子是否具有鬼神崇拜观念 ,是颇有争议的问题。学界普遍认为 ,孔子在这方面已完全“净化” ,是春秋时期理性唯物主义者的代表。笔者以为此说不妥。本文试图将孔子思想置入周代文化背景中对其鬼神观进行重新考察 ,并肯定了孔子是具有鬼神崇拜观念的。 相似文献
12.
萨拉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4
祭祀是人们供奉神灵的仪式,人们试图以祭祀的方式引起神灵的感应,唤起它对于人间灾难、疾病的同情,并对人们给予救助,帮助人间摆脱疾病、灾难,祈求庄稼大丰收,保佑家人出入平安。 相似文献
13.
闫丽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楚国重要出土文献上博楚简《鬼神之明》以鬼神的明知能力为主进行记载,说明楚人对鬼神存在的信服及其教化百姓、巩
固政治的作用,并以此主张统治者身体力行。同时分析鬼神有所明,以德选才,以误惩之及其重赏善罚暴等思想,表现出鬼神
思想对楚国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58-60
传统观点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派是否认死后世界存在的,或者说对死后世界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通过对大量文献分析表明,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派本意并不在于否认死后世界的存在,而是强调处理丧事的理性化,对待人事的重要性。孔子对鬼神信仰和死亡问题的理智态度、谨慎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处理所谓的"封建迷信"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小花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3-76
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董无心,所撰《董子》一篇现已亡佚,从部分古典文献里零星记载中反映出,董无心坚持儒家对鬼神“敬而远之”“存而不论”的基本立场.董无心攻讦抨击墨家缠子鬼神学说,同时又看重民心得失,将祖先祭祀看作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亦为一种朴素人文关怀的写照,清晰地表现出了董无心的儒家情结. 相似文献
16.
“鬼神”表示祖先灵魂的含义,将祖先崇拜和鬼神信仰联系在一起。从史前至西汉,两者的关系经历了混溶、并行、分离、独立发展等时期。 相似文献
17.
柳肃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35-38
祭祀文化是儒家礼制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祭祀是书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韩两国的书院都有祭祀的建筑以及相应的仪式空间。东亚书院祭祀建筑的布局有着严格的规矩,遵照传统礼制思想中的方位观念。因礼仪交往行为中的宾主位置关系形成了古代建筑(包括书院建筑)中的东西阶制度。 相似文献
18.
作为日本民俗学创始人的柳田国男 ,主张“学问救世”,追求实证、追求真正科学的学问。其先祖观体现在一方面依恋“家”这个观念 ,另一方面不断寻找能起家族作用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9.
李中祥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
莱布尼茨的单子、朱熹的理分别是各自哲学体系中最基本的范畴.莱布尼茨以自成体系的单子论阐述朱熹理学,妄图要论证理学与其单子论是一致的,开启了西方以理性精神研究儒家之先河.但单子与理还是有所区别的. 相似文献
20.
李明珠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4):99-103
阿奎那与朱熹是中古时期东西方思想界的巨擘,阿奎那为教会经院哲学大师,朱熹为儒家理学之集大成者,两人的思想对后世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就其二人法律思想的比较可以看出,在中古时期,东西方法律道路的分野已更加明确,西方法律的宗教性与中国法律的伦理性特点已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