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股权制衡”可以改善公司治理吗?——宏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制权之争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9
本文以宏智科技的股权之争为例,研究了股权设置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股权制衡结构并不能提高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恰恰相反,董事会总是被某个控制性股东完全控制,并在巨大控制权收益的驱动下,不顾其他股东利益而将上市公司掏空,引起各股东之间激烈争夺公司控制权的局面。我们认为,被有些学者所称道的股权制衡模式,并不比被大家广泛诟病的“一股独大”更有效率。在我国当前市场环境中,股权设置不能解决公司治理中的根本问题,而加强保护投资者的法制建设,约束经营者的具体行为,才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万科"控制权之争"案例为背景,研究了从"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向"董事会中心主义"公司治理模式重构过程中,控制权配置状态的变化对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影响。分析了公司治理模式重构前后控制权争夺动因、路径以及障碍的差异,提出了"董事会中心主义"公司治理模式下管理层控制权维护与股东利益保护的路径和方法。本文研究认为公司治理模式的重构源于股权结构的分散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公司价值创造中角色的转变。公司控制权配置状态的变化造成了公司控制权的不稳定性,是引发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动因。"董事会中心主义"公司治理模式下公司管理层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以及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和谐共生的利益关系是控制权争夺的主要障碍;进行管理层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构建"双重股权结构"以及实行"合伙人制度"是防范控制权风险的有效手段;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并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外部董事的监督制约作用是保持公司控制权稳定,保护股东利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企业要想创新,必须将研发和创新管理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有一种核心能力是每个组织都需要的,那就是创新。那么企业该如何进行创新呢?如果你要创新的话,你应该在公司和组织里做些什么? 将研发和创新管理能力有效结合我曾经和朋友在美国做过一个研究,比较了研发做得非常好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亟待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下,本文从非正式制度框架考察了儒家文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基于2008—2018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实证发现,儒家文化对企业绿色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机制检验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者自利以及组织战略变革是三条潜在的作用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儒家文化与企业绿色创新的正相关关系因环境规制强度、行业污染程度以及文化冲击强度的大小而存在差异。此外,儒家文化所引发的企业绿色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本文不仅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为业界如何推动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提供了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6.
7.
8.
控制权治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由控制权配置带来的控制权收益是激励投资家物质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投入的重要手段。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从控制权收益和企业家人力资本的视角,研究公司创业投资支持企业的控制权配置问题。分析创业企业中公司创业投资者与企业家的控制权收益构成和类型以及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专用性和专有性特征,厘清公司创业投资者与企业家各自私人收益、货币收益与其拥有的企业剩余控制权和特定控制权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控制权共享收益来源,构建基于企业家人力资本专用性和专有性的控制权共享收益函数,分析控制权私人收益和战略收益、企业家人力资本专用性和专有性以及控制权收益与人力资本交互作用对公司创业投资支持企业剩余控制权和特定控制权配置的作用机理。以公司创业投资支持的110家不同行业上市企业3年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数据混合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控制权收益、企业家人力资本及其交互项对中国经济背景下公司创业投资支持企业两类控制权配置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创业投资者拥有的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与企业家人力资本专用性正相关,与企业家人力资本专有性负相关,企业家控制权私人收益对公司创业投资者获得创业企业特定控制权比例具有正向影响,公司创业投资者控制权战略性私人收益对其自身获得创业企业特定控制权比例具有负向影响;企业家控制权私人收益正向调节企业家人力资本专用性与公司创业投资者剩余控制权占比之间的关系,负向调节企业家人力资本专有性与公司创业投资者剩余控制权占比之间的关系;公司创业投资者战略性私人收益负向调节企业家人力资本专用性与公司创业投资者剩余控制权占比之间的关系,正向调节企业家人力资本专有性与公司创业投资者剩余控制权占比之间的关系。由于不同产业类型的创业企业会给公司创业投资者和企业家带来不同的控制权收益,进而导致双方对控制权的关注程度和类型发生变化。同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业企业,公司创业投资者和企业家对剩余控制权、特定控制权关注的重点也不相同。因此,需要对不同类型的创业企业进行控制权分类治理。
研究结论为完善公司创业投资支持企业的控制权治理、提升控制权激励效果进而促进被投资创业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通过理论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辩证分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与公司控制权的关系,着手现状寻找问题,并从股权结构与董事会结构角度提出解决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控制权矛盾的可行性思路。 相似文献
10.
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不规范不完善,公司治理还不能合理分权制衡,会计控制权在实践中失效,因此,必须推进会计控制权与企业控制权的分离,确保会计人员的相对独立性。构建独立的会计主管制度,科学进行独立会计主管的任命,构建独立会计主管的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1.
控制权、现金流权与公司价值——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2005-2008年间我国75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借鉴现金流组合方法对上市公司所处生命周期进行界定,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考察了不同性质的最终控制人控制权、现金流权及两权分离程度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最终控制人控制权与公司价值负相关;而现金流权也与公司价值负相关,这与西方学者结论不同,主要是因为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第一大股东持有的股份多数为非流通股,导致了高现金流权并不能起到相应的激励作用;两权分离程度在成长期和成熟期越大会造成公司价值的降低,而在衰退期则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最终控制人为非国有性质的公司,相对于国有性质的公司在成长期和成熟期更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而衰退期则相反。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可转债既是融资工具也是契约制度安排的双重属性,探析可转债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效果,就近年来可转债市场扩容对上市公司发展质量的影响提供科学评价.研究发现:1)与普通债券和股权再融资相比,可转债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数量和质量.2)可转债一方面能够缓解创新项目融资约束,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债务治理、股权治理和期权激励机制改善公司治理水平,促进企业创新.3)内部人利用赎回条款或向下修正条款短期内促成债转股的行为,会削弱可转债对创新的促进效果.研究有助于厘清可转债多重属性对创新的影响机制,也有助于从利益相关者博弈角度理解可转债的治理效果,并对如何优化可转债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企业成长的控制权约束——对企业家控制的企业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企业成长的管理约束反应为彭罗斯效应中吸纳与集成新管理能力的问题,而在企业家控制的企业,则更多的表现为受到企业家个人经营能力和控制幅度的制约。与此密切相关的问题是,企业剩余控制权的分配如何影响企业的成长?对这—问题的分析有必要区分分散化的(公众公司)和集中化的(所有者控制的企业)所有权结构。本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所谓企业家“控制权回报”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并进而研究企业在走向制度化和控制权转移(接班人)问题对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企业的激励机制,一直是企业界讨论的热点。怎么样构建市场经济条件的企业激励机制,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本文主要介绍了激励机制在企业中的作用,以及激励机制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当家族利益与上市企业利益相分离时,家族有动机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采用控股股权转让与非控股股权转让的溢价差来度量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方法,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家族上市企业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水平达到30.56%;控制权私人收益水平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与企业规模显著负相关,与控股股权转让比例存在不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与股权离散度和大股东制衡不相关。研究结果说明我国家族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存在着结构形式完整,控制权配置不合理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1996—2002年控制权发生转移的266家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控制权发生多次转移与控制权发生一次转移公司的差异。研究发现,控制权多次转移的公司无论是短期业绩还是长期业绩都比控制权只发生一次转移的差,发生控制权多次转移的公司市值较低,新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低,更可能是投机性的并购,公司控股股东的频繁更换无益于目标公司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企业活力的依托在于机制,企业机制不是可以随意选择的技术工具,而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均衡的客观结果,通过企业控制权的归属方式集中体现出来。因此,进行企业机制变革,必须从企业利益结构出发,创造条件改变企业成员之间的博弈均衡状况,从而促成企业控制权的转移。本文以一个样本企业为例,通过考察该企业从兴旺到衰败、从衰败到再生、从再生到面临新风险的过程,探讨了企业机制转变的条件、动力和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制度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一笔。从企业资产存量来看,我国企业的数量近1000万家,其中全民营企业150多万家,私营企业155万家,三资企业33万家,600多万家均为各种各样的集体企业。这些资源和资产是我们支持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筹码,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长期以来,对民营企业的概念、划分范围,特别是在产权方面,一直没有真正界定。在我国,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科技创新激励理论,结合当前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激励实践,提出构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总体思路、建设框架和重点举措。对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明确关键要素的确认和动态模型的选择,并进一步总结了目前我国国有科技型企业创新激励存在的问题,为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优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