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校学报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特色栏目建设成了学报改变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功能语言学”栏目为例,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建设方法等进行了全面论述。我们认为,学报特色栏目建设是学报发展的有效途径,栏目设置越靠近语篇,特色越明显;而特色栏目建设须以学报所处情景语境为依据,充分体现学报拥有的对学报特色栏目建设起决定作用的历史文化、编辑、学术等语境资源。同时,文章揭示了处于系统一极的特色栏目的特色是由相当数量学术语篇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积淀形成的,学术语篇的创新性越大,特色形成得就越快。   相似文献   

2.
刘维林 教授 刘维林,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曾任北京市委党校《新视野》杂志主编、政治学副教授;北京市委《前线》杂志副总编辑兼理论部主任,高级编辑。现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  相似文献   

3.
打造特色栏目是提升高校学报的必然要求,对于增强期刊的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医学伦理》栏目为例,探讨了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形成背景、建设举措及效果。高校学报编辑人员根据自身院校特点和优势,建设并打造特色栏目,从而提升编辑综合素质,提升期刊影响力,推动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4.
5.
影视理论研究是《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设置较早、近年来精心打造的特色栏目、精品栏目。经过长时间的建设与发展,该栏目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学界同行好评。为了使该栏目在各方面更上一个台阶,《学报》编辑部除自身进行认真总结外,还安排时间广泛听取意见。2011年6月,编辑部部分人员专程赴京,邀请本栏目重要作者召开了影视理论研究栏目建设座谈会。  相似文献   

6.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9年,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理工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刊号CN 34-1217/C),双月刊。本刊主要面向全国本科院校教师和省级以上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征稿,在体现理、工、管、文学科交叉、渗遼与融合的基础上,注重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开设的栏目主要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地域文化、经济管理、政治与哲学、法学与社会学、语言文学、翻译学、传播学等。优先发表省部级以上项目成果(注明项目名称、编号)、当前社会热点讨论及应用价值较高的政策参考类文章。根据本刊常设栏目,2023年本刊重点选题设置如下。  相似文献   

7.
女性文学研究栏目设置的目标是梳理各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展示女性文学在我国的研究状况,探讨女性文学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述性别与民族、种族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总结女性文学对妇女理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等。今后的女性文学研究栏目策划应围绕这几个方面开展:建构女性文学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关联,反映女性文学的性别意识、反思精神和人文情怀,探索中国女性文学本土化道路,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女性文学研究成果沟通和交流,分析和研究华文女性文学多民族性、多文化性、多地域性所形成的多元与融合、归属与失根等生命体悟和文化体验,揭示和发现21世纪初女性文学、乡土女性文学、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特点等。多视角、多学科、多领域研究女性文学成为新的潮流,这使得女性文学的研究更加广泛而深入。  相似文献   

8.
通过以《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区域经济论坛"特色栏目为例,总结"三位一体"特色栏目建设实践,取得"约到一篇好稿件、了解一方水土、培育一批作者"的成效,但存在稿件学术视野的无限性与稿件内容的局限性的问题,学术理论研究与领导的宣传意识着眼点存在巨大反差的问题,以及领导主观意识强与稿件客观性要求的不协调问题。农业院校社会科学学报打造特色栏目,服务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稿件学术质量,通过特色栏目建设,更好地实现学报的特色发展。特色栏目建设应该扩大选定作者单位视野,以全国百强县为主线从山东省扩展到全国;进一步丰富约稿方式,增强选定作者撰写稿件的计划性;扩大期刊的发行范围,增加刊物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9.
2010年10月26日至29日,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六届二次理事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在重庆市召开。来自全国200多家高校学报的280余名学报负责人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千孔一面的办刊模式和全、散、小、弱的个性依然没有改变,这是期刊人必须直面和力求破解的问题.在探索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理念转变和整体转型过程中,在融媒体+的高技术、智能化平台上,综合性学术期刊既强调构建学术、学科、话语体系的专业化理念,又注重多学科耦合的专题化问题探究方式,并寻求综合、专业与技术的切入点、平衡点、融合点,理应是目前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的具有优势的办刊选择方案,也将成为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深化和拓展.自2004年名栏建设方案启动以来,已进行了两届评选工作,有37个名栏入选.对这些名栏建设的经验加以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其具有发挥学科优势、坚持特色发展,强化质量意识、坚持内涵发展,博采优秀成果、坚持开门办刊,鼓励学术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等特点.从中可得到如下启示:学校要高度重视名栏建设,加大各方面的投入支持力度;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栏目宗旨和定位;密切联系学校科研,为学科建设服务;借助专家力量办刊,推行栏目主持人制度;培育强大的作者群,广泛吸纳优秀稿源;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学术和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国家的灵魂,是人民守望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为了实现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我们要深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寻找有效路径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复苏与勃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1978年中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从“文化大革命”后期凋零的状态中开始复苏,至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开始勃兴,其主要标志为: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能够更为自由地从事研究;研究更为理性和规范;人文社会科学出版物繁荣昌盛;哲学研究由“贫困”趋于繁荣;学术争鸣异常活跃.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人以之创造自己的一种文化形式,这种创造离不开社会语境。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现实要求中国宗教必须坚持中国化发展方向,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国宗教要在保留自身目的的同时适应并整合社会目的,在复杂行动体系中协调各种原本矛盾的行动,在国家最高领导力、教职人员的带动影响力及信教群众根本创造力的张力中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5.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五个方面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为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对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共识"是"新时期文学"的价值核心,而1980年代在广泛的文学活动领域内形成的具有公共领域幻象的新型交往空间,则是"新时期共识"生成的基础.文学刊物、文学社团和大学是建构新的文学交往空间的主要机制化领域.虽然在意识形态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因为缺乏成熟的市民社会作为基础,新生成的文学交往空间归根结底还是"被操纵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7.
人文奥运是2008北京奥运的核心理念。赋予人文奥运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体现社会关怀”新内涵,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人文奥运”丰富内涵的拓展和深化,同时也体现了当前北京社会建设的要求及北京奥运会后将留下“独一无二”的奥运遗产的要求。加强“人文奥运”新内涵的研究和认识,使“人文奥运”理念充实且可操作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理工院校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程教学,而应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要求、规律来思考和部署.华北工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主要依托人文专业、"两课"教学,既要纳入整个学科建设的规划,又要力求搞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体育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源泉。新时代民族体育文化共同体的构建要以体育“本体性文化”和“内涵性文化”为基石,以共同的体育文化精神和文化生活的回归与时代性折射为准则。通过寻找民族传统体育元素,重塑民族文化记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凝聚民族文化精神;依托民族传统体育赛会,构筑民族文化生活;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交融,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整合民族传统体育成果,促进民族文化共享,进而实现新时代民族体育文化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新传媒时代的到来,使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也为其融入新元素、审视新定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本文据此分析了高校共青团组织定位、职能定位和文化定位,指出在组织定位上应进一步凸显其群众组织特色;在职能定位上应进一步强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即围绕党政工作中心、教育教学中心,服务育人目标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而在文化定位上应进一步体现"实事求是"的价值追求、" 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勇于实践"的作风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