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夏天,正值我退休整一年之际,一部题为《岁岁年年》的长篇小说书稿意外地交到我的手中,使我重操旧业,又当了一回责任编辑。接到书稿,自然首先要问作者是何许人。这一问,不禁令我暗暗吃惊:他叫龙志毅,彝族,曾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已年过七旬,垂垂老矣!这使我立即联想到了王蒙在《周扬——目光如电》一文中写道的一件事:上世纪80年代初,周扬“在一个小范围”内“苦口婆心地劝导作家们要以大局为重”,“他说作家不要骄傲,不要指手画脚,让一个作家去当一个县委书记或地委领导,不一定能干得了。他受到了当时还较年轻的女作家张洁的顶…  相似文献   

2.
香格里拉     
《中国民族》2008,(11):66-66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这一段描写出自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1933年出版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词,正是由此得来。《不列颠文学家辞典》对希尔顿的作品给予了特别的称赞,“香格里拉”这一奇异名词正是由此诞生。从此,“香格里拉”成为人间乐园和世外桃源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3.
“民族自决权”发源于近代西欧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荷兰著名法学家格老修斯著《战争与和平法》首倡民族平等的主权学说。英国政治思想家弥尔顿说,他热爱的民族,是人民享有自由的民族。英国思想家洛克也以“天赋人权”的原则为基础,论证了只有人民的同意才是建立政府的基础,认为如果是征服者强加于被征服者的一个政府,那么被征服者的后裔有权摆脱这个政府。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在追求良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教育也有了全面的认知,希望借助文化传承世界优秀思想,启迪人们的灵魂。草根文化是目前社会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文化载体,它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美国,在那个时代,我们普通的民众就有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她的写作视角非常独特,对现实生活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被誉为是草根文化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品《理智与情感》、《劝导》、《傲慢与偏见》等融入了最底层人民的思想,在平凡生活中寻找生活的真谛,也使她成为了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作家。大体而言,简·奥斯汀的小说基本上都包括民族起源、草根文化符号、情感、文化和社会功能几个主题,从每个主题中都能够找到大量与草根文化有关的信息。现如今,社会文化愈发多元,人们的价值观也变得更加丰富,草根文化作为百姓文化的代表,与生活贴近得十分密切。对简·奥斯汀小说中的草根文化加以分析,不仅能够为现代生活提出启迪,还可以提高我国小说作者的写作能力,从中窥探出历史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在追求良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教育也有了全面的认知,希望借助文化传承世界优秀思想,启迪人们的灵魂.草根文化是目前社会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文化载体,它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美国,在那个时代,我们普通的民众就有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她的写作视角非常独特,对现实生活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被誉为是草根文化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品《理智与情感》、《劝导》、《傲慢与偏见》等融入了最底层人民的思想,在平凡生活中寻找生活的真谛,也使她成为了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作家.大体而言,简·奥斯汀的小说基本上都包括民族起源、草根文化符号、情感、文化和社会功能几个主题,从每个主题中都能够找到大量与草根文化有关的信息.现如今,社会文化愈发多元,人们的价值观也变得更加丰富,草根文化作为百姓文化的代表,与生活贴近得十分密切.对简·奥斯汀小说中的草根文化加以分析,不仅能够为现代生活提出启迪,还可以提高我国小说作者的写作能力,从中窥探出历史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最近,鲍尔吉·原野的新书《羊的样子》刚一问世,台湾诗人席慕容就打电话对记者说:“原野是我们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著名文学评论家楼肇明发表文章指出:“继老舍、萧乾、沈从文之后,鲍尔吉·原野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中的一员。他的一些散文,即使是放在整个20世纪散文金字塔也无愧色。”  相似文献   

7.
一自从“主体性”这样的概念被发明以来,人的主体意识就一直隐含于人们对于物、对于世界的讨论之中。在这样的思维语境之下,似乎那些关于“客体”或“物”的研究所隐含的主题也依然是通过主客、心物之间关系的探讨,来说明人的“主体性”问题。也就是说,在物质文化的研究中,物从来不是一个真正的主角,物总是从属于人而出现于我们的面前。在这种臆想般的推测下,法国学者布西亚的《物体系》①作为一本探讨物品和客体的作品②,似乎是一本没有悬念的书,我们通过书名好像能够猜到,他在借“物”来说“人”和“主体性”的事。这种猜想也似乎很快就能…  相似文献   

8.
托玛斯·曼宁(Thomas Manning)是进入西藏拉萨的第一个英国人。事在1811—1812年。在这以前英国驻印度总督瓦伦·哈斯廷斯(Warren Hastings)曾先后派过两个使者去西藏,但都没有能到达拉萨,即中途折回。因此,在英国人的著作中,曼宁一直被说成是一个非凡的英雄人物。 1904年英国武装入侵西藏的军事头子荣赫鹏(Francis Younghusband),在所著《印度与西藏》一书中关于曼宁的“访问西藏”,有专章叙述,说他是“不可抗拒的英国探险家”;又说“当时恰值吾人与西藏关系最淡”的时候,他“能在1904年远征之前,克奏虏功”。在英国1917年出版的《国民传记词典》中,曼宁有传,说他是  相似文献   

9.
白草 《回族研究》2001,(4):98-101
“反歧视”主题在散文集《一册山河》中有着较为集中的凸现。张承志对歧视及其诸种表现形式的剖析和批判 ,并非泛泛而论 ,作为一个作家和学者 ,他寻找着普遍而充足的依据 ,即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学术史的考辨 ,追溯了歧视现象中存在的文化心理根源 ,从而使批判具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茶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西藏民间谚语说:“加查惹!加夏惹!加锁惹!”(藏语: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对于以糌粑、酥油、牛羊肉为主食的藏族同胞来说,茶可以帮助消化,清热解腻,真是“不可一日无茶”。但是西藏过去并不产茶。藏族同胞饮用的茶,一直是靠内地供应。历史上的“茶马互市”,正是反映了这种供求关系。茶叶何时传入西藏?据史书《西藏政教史鉴·附录》记载:“……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土也。”其实,很可能早在文成公主进藏之前,藏族人民已经开始饮茶,文成公主正是为了满足藏族人民的需要,所以才带了茶叶进藏。文成公主不仅带去了茶叶,还带去了  相似文献   

11.
曹静 《中国民族博览》2016,(10):202-203
乔治·艾略特的著名小说《织工马南》中一个虔诚的信教徒马南因为生活的磨难丧失了对于宗教的信仰,此后通过马南丢失金子和重新找回的“金子”养女爱碧让他重新构建起自己的信仰,同时也教育读者生活需要自己燃起希望才能很好地活着.该文章不仅给读者描述了19世纪英国僻静乡村的生活和心里状况,也描述了当时人物的信仰和心智状态.  相似文献   

12.
王爽 《中国民族博览》2016,(20):202-203
巴赫金在他的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了狂欢化理论,即文学的狂欢化和双重性,这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这一理论也被称为世界文学领域的重大发现.英国作家戴维·洛奇曾深入研究巴赫金的理论,并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作品也是黑色幽默加狂欢化风格.这两位作家都是英美文学领域的带头人物,以巴赫金的狂欢化文学存在论解读两位带头人物的作品,就可以理解狂欢化文学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3.
《宠儿》与《慈悲》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两部重要的作品,该两部作品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写作的大背景都是奴隶制,它们“都是关于母性的小说;表达蓄奴制带给人痛苦的主题。”布拉德·胡珀指出:“《慈悲》是受到高度评价的《宠儿》的姊妹篇。”与此相似,罗恩·查尔斯认为:“《慈悲》是《宠儿》令人着迷的姊妹篇。”本文将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运用互文性理论中的“文本的对话”这一最基本的层面,围绕《宠儿》中“弑婴”和《慈悲》中“卖女为奴”这两个核心事件展开讨论,对两部作品主题的互文性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宠儿》与《慈悲》的主题互文性体现在三方面:被误解的母爱、罪恶的奴隶制、女性的身份认同。主题互文性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强化相似主题,引起读者重视;保持作品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2007年5月16日,英国人类学名宿玛丽.道格拉斯在伦敦去世,终年86岁。《卫报》评论说,如果后世只能记住一个道格拉斯,就应该是那个把研究非西方社会的技术用在自己社会的道格拉斯。溢美有限但伤逝不少。逝前一周,查尔斯王子以女王之名,封她为大英帝国女爵,迟则迟矣,总算给老人寿终正寝的名分。道格拉斯自己诧异道:“查尔斯怎么来了?他的人类学是在剑桥学的!”出身牛津的玛丽新爵,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不失英国学人的作派。道格拉斯建树卓著,又怎一个“爵”(Dame)字了得!少年云游四海,青年头角峥嵘,中年一举成名,晚年笔耕不辍。道格拉斯的一生,…  相似文献   

15.
“我是木华梨的子孙”作为作家,李早在1953年就已闻名全国了。那时他25岁。他的处女作《不能走那条路》被毛泽东主席加了编者按,之后在全国46家报刊发表。7年后,他的小说《李双双小传》再起波澜,拍成电影受到周总理的称赞,李双双也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相似文献   

16.
论及中国当代文学史,"50后""60后"作家及其作品都已经名正言顺地进入了文学史教材,甚至"80后"作家及其作品也已堂而皇之地框入了当代文学史的版图,唯独"70后"作家们的作品似乎被文学史所遗忘。但观照当下文学的创作实绩会发现,处于文学"中坚代"的恰恰是"70后"作家。近几年声名鹊起的魏微、鲁敏、徐则臣、盛可以、路内、张楚等,都在思考着当前文学在新时代如何实现深层次变革与转型的问题。特别是鲁敏,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创作,从《寻找李麦》到2019年的最新中篇《或有故事曾经发生》,很多篇小说都在讨论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本文以鲁敏小说的追寻主题为线索,进一步阐述鲁敏小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雪山寻梦     
郭净 《中国民族》2014,(10):77-77
1933年,就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作家希尔顿发表了他最畅销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该书延续了欧洲人寻找东方理想国的叙事传统,塑造了一个深藏在藏地的世外桃源。希尔顿仿照藏文的发音,给这个桃花源取名为"香格里拉"(Shangri-la)。  相似文献   

18.
论及中国当代文学史,"50后""60后"作家及其作品都已经名正言顺地进入了文学史教材,甚至"80后"作家及其作品也已堂而皇之地框入了当代文学史的版图,唯独"70后"作家们的作品似乎被文学史所遗忘。但观照当下文学的创作实绩会发现,处于文学"中坚代"的恰恰是"70后"作家。近几年声名鹊起的魏微、鲁敏、徐则臣、盛可以、路内、张楚等,都在思考着当前文学在新时代如何实现深层次变革与转型的问题。特别是鲁敏,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创作,从《寻找李麦》到2019年的最新中篇《或有故事曾经发生》,很多篇小说都在讨论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本文以鲁敏小说的追寻主题为线索,进一步阐述鲁敏小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储安平(1909—1966年)这位历史人物近年来颇受关注。他是江苏宜兴人,1928年入上海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后来去英国留学。他一生中最光辉的业绩是创办了《观察》周刊。这份杂志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广受欢迎,储氏也由此成了名噪一时的人物。解放后,储氏做过《光明日报》总编辑,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6年“文革”开始后不久(是年9月)失踪(可能是自杀———笔者注)。1998年、1999年,谢泳先生曾先后主编了《追寻储安平》、《储安平:一条河流般的忧郁》两本书,汇集了一些回忆、评论文章以及储氏代表性著述,如散文、政论、序跋、书信等35篇。在后…  相似文献   

20.
巴赫金在他的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了狂欢化理论,即文学的狂欢化和双重性,这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这一理论也被称为世界文学领域的重大发现。英国作家戴维·洛奇曾深入研究巴赫金的理论,并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作品也是黑色幽默加狂欢化风格。这两位作家都是英美文学领域的带头人物,以巴赫金的狂欢化文学存在论解读两位带头人物的作品,就可以理解狂欢化文学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