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9·1l”事件以前,中亚在美国全球战略中还不是重点。“9·11”事件后反恐成为美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中亚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骤然上升。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不仅对中亚的战略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已具有全球战略意义。伊拉克战争使美国的海外战线越拉越长,中亚恐怖主义的回潮,以及布什政府积极支持“民主改造”和“颜色革命”,又使美国的中亚政策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新布什主义”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增强了美国在中亚影响力,引起了美俄两大主角在中亚这一“角斗场”势力的此消彼长,动摇了传统的地缘政治格局,塑造了中亚新地缘政治格局的基本框架,而中亚五国及诸如中国在内的国家力量的消长变化,为新的地缘政治格局的形成增添了变数。  相似文献   

3.
阿富汗虽然是一个落后的内陆山国,但一直是大国角逐的重要场所。冷战初期,苏联和美国以提供经济援助的方式在阿富汗展开争夺;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支持阿富汗抵抗力量,双方在阿富汗进行了“代理人”战争。冷战结束后,随着中亚五国的独立,阿富汗地缘政治地位进一步上升。“9.11”事件后,美国发动了阿富汗反恐战争。此后,美国主导了阿富汗的重建,并乘机实现了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阿富汗已经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不可或缺的棋子。  相似文献   

4.
前苏联解体之后,中亚在世界地缘战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日本自1997年以来逐步加强其中亚外交。2006年8月小泉首相在卸任之前出访中亚两国,更标志着日本中亚外交的深化。除了能源安全这一地缘经济因素外,加强和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油气竞争,遏制中俄以配合美国的中亚政策也是日本积极发展中亚外交的动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通过概述新"丝绸之路"计划的由来和新"丝绸之路"的路线,论述中亚各国在构筑新"丝绸之路"方面的进展,分析美国、欧盟、俄罗斯、土耳其、伊朗和中国等国际力量在中亚新"丝绸之路"外交中的作用,本文认为:新"丝绸之路"改善了中亚各国的对外交通,促进了中亚各国的对外经贸联系,也促进了中亚国家间的一体化及其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美欧通过构筑新"丝绸之路"削弱了俄罗斯对中亚各国的控制,巩固了中亚地缘政治多元化的现实。美国、欧盟、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等国际力量在新"丝绸之路"等领域展开的外交争夺,增加了中亚地缘政治形势的不稳定性。新"丝绸之路"加速了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以后,中亚地区的战略地位提高,各个大国、强国以及国际上其各种势力无不纷纷利用各自优势,争先恐后抢滩这一地区,对中亚国家施加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影响,以便在这一地区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牟取中亚的地缘战略利益以及丰富的战略资源。美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在9.11事件后,反恐成为了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中心环节,美国以联合反恐为旗号,打击阿富汗塔利班和"基地"组织为地缘突破口,加大了介入中亚力度。而作为中国的近邻,美国的中亚政策必将影响我国西部的稳定、安全以及我国同中亚国家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当前,北极地区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新疆域。美国在北极地区的核心战略历经三届政府,正面临深刻调整,拜登政府对北极秩序的影响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美国在北极战略中强调商业和军事竞争,分散了国际社会对北极核心问题的注意力,北极议题存在着陷入集体行动困境的风险。美国通过“中国北极威胁论”、北极版本的“门罗主义”等强化了北极八国的“冷战思维”和自身的外交叙事,影响了中国和其他北极国家的合作和政治互信,削弱中国在北极事务的话语权。对此,我国需积极塑造参与北极事务中的正面形象,重视非北极国家的北极政策并展开公共外交,在避免陷入北极国家地缘争端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北极事务治理,共建北极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土耳其是中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外部行为体之一,中亚也是土耳其外交战略布局中的关键地区。苏联解体后,土耳其积极介入该地区,通过制度外交、文化外交和科技外交等多种路径促进自身软实力的发展,效果显著,有效提升了土耳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改善了其国家形象,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耳其的国际话语权。但是,另一方面,土耳其在中亚地区软实力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究其原因,土耳其自身的中等强国实力无法支撑起其“称霸一方”的雄心壮志;对坚持多元务实外交政策的中亚国家而言,与土耳其合作只是“备选项”;中亚地区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土耳其在该地区的活动势必会受到俄罗斯、美国、伊朗等力量的制衡。  相似文献   

9.
“9· 11”事件之后 ,阿富汗周边地缘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这种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对美国在中亚和阿富汗的军事存在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初,中东的局势发生了很多重大变化,世界主要力量的中东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美国在小布什时代实施"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奥巴马上台后开始调整为"巧实力"外交;俄罗斯更加重视地缘外交和经济合作;欧盟奉行"发展至上"战略,力图通过推进中东发展缓慢改进中东整个社会;中国则实施"全面交往,适度介入"的政策,与中东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进行了更积极的介入。  相似文献   

11.
引发西亚北非等国的政治动荡并不是偶然的突发性事件,也不是一些学者在早期所断言的"内生性事件",究其原因,有西亚北非国家自身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集中凸显,也有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改造中东、推行网络外交的外部诱因,是一场内外因素相互交织、综合作用下的社会全面动荡。西亚北非变局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目前,美国在东亚安全中发挥了一种主导性作用。美国凭借自身超强的综合国力,东亚各国的互不信任而缺乏建立安全机制的条件以及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存在而掌握了东亚安全的主导权。美国在东亚安全的主导权,其实质就是防范与遏制挑战美国霸权的地区性强国的崛起和美国所谓的"邪恶轴心国",以更好地服务于其全球战略,使21世纪继续成为"美国的世纪",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东西文化的交融与互补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东西文化现代性发生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向发展中的东方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启蒙策略、革命策略与退守策略三种文化现代性的建设方案.它们彼此冲突又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发展的复杂的历史状况.文化东亚的客观存在,使得中国及日本、朝鲜和韩国等东亚各国现当代文学在文化全球化以及现代东方文化发展道路上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深入研究与探讨中国及东亚现当代文学的现当代性之路也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潜伏在我国新疆地区和中亚国家的"东突"恐怖势力已成为新疆地区稳定和中亚国家安全的一大隐患.本文指出了我国新疆及中亚国家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政治平衡机制中的"东突"问题,分析了境内外"东突"恐怖势力对地缘政治格局资源配置的阻碍,阐述了其对地缘政治格局平衡中输入与输出关系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
朝鲜半岛问题标示着东北亚区域和平与合作的趋向,牵动着有关各国的外交与安保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如何区分朝鲜半岛问题的内涵与性质,左右着东北亚战略与政策的实施与成败。中国的东北亚战略与政策不仅着眼于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统一,更致力于东北亚乃至东亚的和平与发展。有关各国应着眼于区域大局,以各国和平发展的共同利益为重,采取积极行动,通过六方会谈等合作机制,使朝鲜半岛问题成为促进区域一体化和共同体构建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6.
美国中东“民主化”改造战略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从"根本"上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中东国家和伊斯兰世界实施控制,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推出了国际性计划即"大中东民主计划",旨在通过外交、文化、经济改革,以美式民主和价值观遏制、淡化伊斯兰教的影响."中东民主化改造"是美国独霸世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台和实施必将震荡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17.
基于“9.11”事件后国际安全格局的变化,美国小布什政府提出了要对中东地区进行民主改造的新中东战略,即“进取的自由战略”。该战略在目标设定、威胁认知、手段与目标的一致方面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困境。虽然在强调民主改造的意义上新中东战略具有一定新意,但从其内在困境来看,它却与美国以往的中东战略几乎如出一辙,因此很难让人对其前景产生乐观预期。  相似文献   

18.
美国中东“民主化”改造战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从"根本"上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中东国家和伊斯兰世界的实施控制。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推出了国际性计划即:"大中东民主计划",旨在通过外交、文化、经济改革,以美式民主和价值观遏制、淡化伊斯兰教的影响。"中东民主化改造"是美国独霸世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台和实施必将震荡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19.
民主党在2006年的美国中期选举中大获全胜,这无异于宣告了布什政府以军事干涉为典型特征的强硬战略理念的失败,战略克制理念再度受到美国战略思想界的关注。“离岸制衡”便是现实主义者探究美国霸权模式的一种克制战略理念,其理论基础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全球霸权的非现实性,主张美国转嫁海外负担、维持欧亚大陆两端的“平衡多极”结构,以维护美国的实力优势。该战略对美国乐见中日“不和”的流行观点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对中国外交战略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