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考察,传统经济是一种道义经济。无论在静态构件上,还是动态运行中,传统经济都突出地表现出道义至上的价值追求。这种道义价值取向,既是今天一些人留恋旧体制的原因,又是当前改革中的真正困难所在。  相似文献   

2.
个体自身价值取向和谐的内涵是价值取向的全面、协调和整合。当前我国部分人的价值取向不和谐,主要表现在空间向度上夸大个人价值而淡化集体价值;时间向度上重视当前功利满足而忽视长远价值追求;内容向度上强调物质价值、科技价值和知识价值而藐视精神价值、人文价值和道德价值。促进个体自身价值取向和谐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个体价值观中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精神文化,加强和改进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3.
日本是一个具有双重矛盾性格特点的民族,这种矛盾性格的形成与日本人的传统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日本人的主要社会价值取向表现为集团主义。这种价值取向一方面使日本人产生强烈的集团归属意识和对所属集团的忠诚心,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日本人对权威的盲目顺从。等级序列意识是集团主义带来的一个副产品。等级意识使日本人常常敏感于自己在集团中所处的位置,在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对上服从与对下傲慢的特性。在生活态度上,日本人倾向于对事物本身直觉式的认可和评价,只重视现在而不太拘泥于过去,表现出十足的现世主义色彩。上述这些特征相互交叉、共同构成了影响和制约日本民族特性的深层文化要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与手段──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马进对价值目标的选择和追求构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从主客体关系中产生的有用性是价值最一般的表现。我就是目的这句出自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名言,是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最生动和最鲜明的写照,是把握和理解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变化的剖析,认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变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和价值标准多元化、提出了坚持用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学生,坚持价值导向的社会主义原则,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情感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价值取向是研究情感价值观的出发点。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个不同行业的32504名公民的情感价值取向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当代中国公民的情感价值取向是积极的,尤其重视亲情和友情的价值。但性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年龄、学历对某些方面的情感价值取向有显著的影响。这一调查旨在为有效引导公民的情感价值取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行政价值观是决定行政活动中人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的精神力量,是按照一定规律、遵循一定程序发生和发展的。生长历程就是对行政价值观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动态展示。在行政实践活动中,随着人们认识和实践的深入,立场、情感、态度、理想、信念、信仰等精神要素依次经历萌芽、演进、升华等三个阶段,经历个体的行政价值取向转化为群体的行政价值标准、群体的行政价值标准转化为组织的行政价值理念、组织的行政价值理念转化为社会的行政价值认同等三次蜕变,完成行政价值观一个周期的发展历程,并随着行政环境的变化而进入新一轮的发展周期。  相似文献   

8.
从价值视角思考,自由是政治文明的价值内核。并且在政治文明的语境中,自由与政治文明二者存在着内在的亲缘关系:从静态的层面看,政治文明以自由为价值取向;从动态的层面看,政治文明不仅对自由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还对其实现进行了必需的限制、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人的政治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代中国人的政治价值观、马列主义及党的领导人的政治价值观、当代中国人的政治价值观特点三个方面对有关中国人政治价值观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并将政治价值观构想为一个由两个取向和七个维度构成的心理结构 ,两个取向是指传统取向和现代取向 ,七个维度是指政治立场、政治价值判断、政治认同、政治满意度、政治宽容、政治偏好、政治预期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价值观,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对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取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发展方向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努力研究,认真应对,使广大青少年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  相似文献   

11.
经济的发展、生存环境、社会结构的变化必定使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发生变化,通常这种价值理念的变迁随着代际差异表现出来。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全球化的影响,新生代相比前一代其价值观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后物质主义的价值取向,这使得他们的职场表现、工作需求和期待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在工作中表现出一系列独有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人类—自然系统是内含着人、社会、自然的总体性系统,社会发展价值观的当代转换就是从人类中心向这一总体性系统的转换。传统的即工业文明的价值取向具有诸多缺陷,是造成当代发展危机的根本原因。扬弃传统的价值取向,建立新的人类—自然系统发展价值观,是实现社会良性发展的必要前提。本文系统地提出了建立新的发展价值观的思想框架。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是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对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人与生态环境同生共荣的价值理念;为全人类长远发展谋福祉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友好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4.
价值观是人们乃至国家的精神支柱,它反映了人们的价值态度和价值取向,尤其表现在对人的自身价值及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看法。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是一种行为动力。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人们就会采取与之相应的行为决策。价值观的形成有两个直接的前提条件:需要和自我意识,前者为客观前提,后者为主观前提。不同的主体,需要不同,价值观也不同。大学生的需要的多层次性和社会历史性,决定了他们价值观的多层次性和社会历史性。自我意识是人的主体意识,它可以形成需要意识,从而形成某种价值观念。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  相似文献   

15.
个体--群体价值取向是一个主要的文化价值观维度,本研究根据个体-群体取向与水平-垂直取向两个维度,把个体-群体价值取向分为四类,探讨了四类价值取向与绩效的关系。结果发现:员工的群体取向高于个体取向,水平群体取向的平均分数最高;四类个体-群体价值取向对工作业绩有不同的影响;对员工的业绩及组织的业绩最有利的价值取向是垂直群体取向, 水平群体取向与任务绩效具有反向关系。本研究结果对企业的人员选拔、员工价值观的引导及组织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及走势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表现最突出的几个方面,提出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体系重建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和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体系重建的过程中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作为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指示向度,是一种和谐的现实追求和远景目标.追溯不同历史时期价值取向的发展与变化,古今中外都曾出现过社会主导价值观对其他价值观的抑制甚至替代现象,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全面、不协调倾向,应该引起足够注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是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前提和要求,更是人的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外来文化、思想观念的渗入,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格局的形成、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青年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总体上看,以一元化政治体制为基础的绝对政治权威和以政治目的为最高价值判断标准的取向,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取向,以传统的意识形态为基础的“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取向等价值原则正在逐渐淡化。表现为群体本位取向向个体本位取向偏移,单一取向向多元取向发展,理想主义价值目标正让位于世俗性价值目标等方面。客观地说,青年价值观的这些变化,是我国社会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9.
从价值取向及价值定位上分析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向多样化,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大学生的价值定位趋向于个性化,价值观表现为差异化。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因素来自社会、学校教育、现代家庭教育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高等学校正确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必须通过加强道德的全方位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20.
李贽是我国封建社会被称之为“异端之尤”的思想家。其所以被称为“异端之尤”,是因为李贽的价值哲学表现了与中国传统价值哲学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以亦佛亦儒、非佛非儒为特征。以往的哲学史著作和研究者对李贽思想的双重性格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就。我们认为,如果从价值观的角度进行研究,李贽思想亦佛亦儒、非佛非儒的双重特征,是一种个体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哲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群体价值观的反叛,表现了大胆的反传统的精神。本文试图围绕李贽落发为僧的原因,分析其亦佛亦儒、非佛非儒的双重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