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 变异的三个阶段文学形象不是客观对象的简单模仿,形象产生于作家的审美心理活动,由于审美情感的冲击,人的感觉知觉都发生了变异,因而作为文学形象的基本单位的意象常常是变异了的,亦即与客观对象并不是完全对应的,不是同质等量的。不管意象的变异怎么超越了现实,也不管意象变异与现实的感知有多少矛盾,就整体而言,感知的变异都是与主体的审美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因如此,感知变异才与理性发生矛盾。理性之所以不能自由地变异,就是因为它是一种客观的反映,它的最高任务是认识,认识的对象是客体,因而主体必须向客体认同,用哲学的语言说就是主体必须与客体统一。而  相似文献   

2.
人是作为有生命的个体而存在的,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人的生命力量,生命力量以欲望、激情和冲动外化出来,与精神形成一种互补。我认为生命的原动力就是渲泄(catharsis),即人的生命的矛盾痛苦以欲望、激清和冲动的形式外化出来,并与外在的现实形成一种冲突。渲泄与人类的原始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从二者的关联中可以看到人类的审美情趣、文化心理的一般成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二题     
邬建 《河南社会科学》2006,14(4):202-203
一、立象尽意任何绘画形式,都是通过以对“象”的刻画为媒介来表现自然,表现人对于自然事物的认识。所谓“象”,就是事物的外在形式表现。所谓“意”,就是我们对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以及主体的理性把握,即主体的思想、情感。作为艺术形象的象,是对应于物的,是客观形象经过人的主  相似文献   

4.
艺术语言:“生命的形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语言是一种有意味的言语形式,是发话主体创造出来的表现情感的形式,它是“生命的形式”表现,它往往是发话主体内在生命体通过特殊的言语形式为载体的感性显现,是发话主体情感表现的自然化。艺术语言对客体的描写,不在外在的感性现实化,而是浸染着发话主体情感内在心象的物态化。它和发话主体生命的形式相对应,它通过虚无的意象,表现发话主体的情和神。  相似文献   

5.
黄河 《云南社会科学》2004,1(3):130-133
会话话语的审美体验一头连结着话语——语言,具有社会性,另一头连接着审美主体 的个性心理、个体意识,具有个体差异性,在审美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体验中,都留下 了审美者自我意识、生活体验、文化修养、思想情感的烙印。会话话语的审美体验,无论是 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体验都在会话语境中展开。会话话语的审美体验,可以增进人际吸 引,促进人际和谐。  相似文献   

6.
从比较视角看艺术本质审美价值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本质的审美价值理性在于其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艺术符号性创造,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道德相比较,艺术具有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艺术对象包括整个宇宙、人生,自然科学在科幻艺术创作中经常以审美的方式得到某个侧面的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亦普遍地为艺术家所注目;伦理道德的表征也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伴而行的;艺术产品作为物质构成物,表现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语言符号体系。审美价值理性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人及其社会生活的其他价值属性,须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审美价值理性,或者以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形成于孔、孟之间的郭店楚简儒家简提出"人之道也,或由中出,或由外入.由中出者,仁、忠、信;由(外入者,义、礼、智)"的个体道德建构范式.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认为道德有两条建构路径的理论.郭店儒简立足于人,内以情感为"由中出者"的情感道德的建构依据,外以人伦为"由外入者"的理性道德的建构依据.这种基于人的内在情感与外在人伦建构个体道德的范式,既充分考虑到了个体生存、发展的需要,也充分考虑到了群体生活的秩序需要,使个人生命在和谐的群体生活中达到最佳状态.郭店儒简确立了儒家个体道德建构范式,使儒家道德与人的生命融为一体,从而具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信仰、践行、追求.郭店儒简个体道德建构论对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西审美学思想的差异主要源于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两种审美学思想在对审美主客体关系认识、对审美心理结构理解、对审美观照性质解释等各方面均有明显差别。西方审美学思想多强调审美经验中主客体的对立和主体的决定作用,强调审美心理中情感因素而忽视理性因素,视审美观照为一种特殊注意方式;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则多强调审美经验中主客体的统一和二者的相互作用,强调审美心理中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的有机融合,视审美观照为一种超越性人生境界。"情景交融"说和"情理交至"说共同形成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体系的两大支柱,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为世界美学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9.
《琼州学院学报》2022,(1):118-128
丘濬在诗歌中多层次表现了他的生命意识,以补充其作为理学家的外在生命价值。亲友的个体生命对于丘濬,具有超越社会理性之上的永恒价值,也是他生命之所系;漂泊感贯穿他的大半生,对故土的挂念和对生命流逝的焦灼无奈感,是他对个体生命存在形式的强烈反应;企图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理性意识主导着他的生活历程,而官场中乏味、无意义的现实使他对一般的仕途理想产生怀疑;他最终走向历史,在古代先贤那里体认生命的不朽。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或使说”一向被视为一种机械、外在决定论的宇宙生成论学说.然而,这是一种明显的“误读”.通过对先秦文献《恒先》的解读,可以发现,“或使”一词,并非如后世注家所认为的那样,指宇宙万物系外在产生、驱使,以及主宰之义;而是指宇宙生命主体自在自发地产生、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或使说”系先秦道家哲学支脉之一.总体来看,或使说包含宇宙论、本体论和认识论,皆不离道家思想宗旨. “或使说”与老庄哲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否定人的认知与文化活动的合法性;而是把“言”、“名”视为“道”的自然绽出,视为宇宙生命活动必然创造之结果;进而,主张通过“举天下之为”而不废“名教”来认知、整饬现实世界.因此,在实践哲学层面,“或使说”是一种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认知,以及社会行动的道家“无为”学说.  相似文献   

11.
审美与人生     
当人们把审美从认识论的范畴和实践论的范畴还原为生存论范畴的时候,就会发现,孔子的“乐”、庄子的“游”、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席勒的“活的形象”,直至马克思的“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都是将审美作为一种高质量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境界来加以追求的。在艺术实践中,人们通过情感的对象化与形式化来扩大个体生存的意义和影响,并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进入对现实人生的超越境界。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历史小说的生命意识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历史小说在生命意识的表现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发展历程。作家们从“人的文学”出发,深入探究历史生命扭曲的内外根源,并在唯物史观和先进文化思想的指导下较好地揭示了人生与命运的荒诞本质。然而在生命“内宇宙”的深度发掘方面仍存在着明显不足,历史小说要想在新世纪取得更大突破,首先必须强化作家的生命体验,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13.
廖建平 《江汉论坛》2003,(11):65-67
钱穆的人类生命观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探讨了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生命是从宇宙大生命中分得的小生命,这种生命虽然相对于自然来说很渺小,但他可以用从自己生命活动中产生出来的人文对抗自然;探讨了个体生命与人类生命、他人生命的关系,认为人类生命寄托在个体生命中,要通过个体生命表现出来,人类生命是个体生命有价值的依据,个体生命之间应该保持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精神属性是人类生命的最高本质。钱穆的人类生命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晓枫  侯沿滨 《河北学刊》2006,26(4):157-160
叶嘉莹从中国古典诗词源于生命的“兴发感动”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建立起以诗词评赏理论为依托的生命美学思想体系。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在于传达出生命的真实感受。她的生命美学思想强调人的理性精神,提出伟大诗人在其诗词中所表现出的襟抱情怀与人格力量,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中最宝贵的遗产。她指出,词更具有个体生命意识的特征,词中所流露的情感表现了人生命的质量差异。  相似文献   

15.
审美是人生不断完善、趋向理想化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人的发展在于生命运动 ,而人的生命运动不同于动物 ,而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 ,实现人的本性的完善化。人的审美活动 ,在相当程度上是感官能力的丰富与提高 ,马克思在其《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论述了感觉在人的生命的重要意义 ,尤其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感觉能力的重要性。在人的生成之中 ,审美能力、审美意识的增长、提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包括情感的冲动与创造的欲望 ,想象与主动构形的能力和人对生活不断涌现的新鲜感和生命的激情。审美是以感觉的融合与理性达到自由的和谐 ,从而使人生境界得以不断地超越  相似文献   

16.
人类所称谓的“价值”,起码包涵三层意蕴:1.人的价值;2.物的价值;3.人与物形成的中介形态价值。本文拟从人的主体实践方面,具体阐析其关于价值的体征方式,以深化与之有关的思考认识。一、意象体验——价值的心理实践形式在意象体验中,我们的审美心理常常引发出悲苦的韵味。“悲欣交集”是物极必反,两极相通的体现,也是主体对理想与现实、永恒和瞬间、有限生命与无限宇宙(真理与理想)、人性优点同缺点局限性所产生的冲突心态与矛盾心境。这种心态能够催变出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7.
历史感和现实性的统一,理性与情感的冲突,是白朴金陵怀古词解不开、挣不脱、驱不散的一种情绪。本文试图阐释白朴金陵怀古词反观历史、审视现实、感悟人生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8.
存在于言说主体审美想象性体验情境之中的文学语言, 以其独特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呈现出一种典型的诗性特征, 言说主体行走于其中, 使之成为一个具有言说主体生命情感体验的意义世界, 从而将言说主体与宇宙、 天地和自然的关系呈现出来, 建构出一个言说主体与外在世界进行心灵沟通与交流的独特世界, 从而使得情性本体成为文学语言诗化意义的生成维度. 宋词艺术中的文学语言, 也在词人的意指性创造实践活动中, 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词人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 并为词人提供了一个意义存在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主体文化自觉是确证主体性的表现和过程,它包括个体主体文化自觉、群体主体文化自觉和类主体文化自觉三个基本维度.文化生成于主体以自己的生命存在的意向性为理由的实践过程,主体主观世界是外在文化世界的"观念化"和"意识化".主体文化自觉是人在追问人的存在的合理性和对人的存在进行理性探询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以正视和提升人的自我的精神存在和主体价值选择、实现人积极而自由的生存状态为认识和实践的最高准则与目的的.  相似文献   

20.
论“象”与“象思维”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包含外在感知之象、内在感知之象,把握某种小宇宙整体内涵的气象或意象,乃至本原之象或大宇宙整体之象等等无限丰富的层次。“象思维”的显著特点表现为“象的流动和转化”,即象在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的运动。“象思维”正是借助象的流动与转化,以达到与大宇宙整体之象或“道”一体相通的“把握”。概念思维是以对象化和规定性为前提的思维,它所启动的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对于创造现代文明功不可没;但是,当人类在运用概念思维取得巨大成功时逐渐将其绝对化或异化,以致唯科学主义与唯技术主义思潮酿成科学技术的失控。提出“象思维”的研究,在于揭示“象思维”的合理性,确立其在思维活动和发展中的本原地位,修复由概念思维绝对化或异化所切断的人与自然一体的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