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主义民生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关于如何认识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等问题上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及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民生观具有三大理论特质,即中国传统民生思想是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民生观的理论依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原则是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3.
刘勇 《江汉论坛》2004,34(11):24-27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性课题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显得尤为关键和迫切。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根据俄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实际,对此作了第一次系统的理论探索和科学解答。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世情和国情的变化,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历史方位、根本任务、外在条件、内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列宁的社会主义观,从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在吸收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现代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独具时代特色和前瞻性的民生主义理论。他希望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发展实业等措施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实现均富的理想。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研究孙中山的民生观,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新时期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两座里程碑,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历史性意义;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又经历了5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末三大历史性考验,挫折与辉煌伴随社会主义不断走向成熟。两座里程碑,三大历史性考验,为我们在新世纪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胜利,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现代性建构历程是社会主义民生观的重要发育期。它不但矫正了文革时期民生观念的异化,而且实现了对民生主义的接续与转型,揭示出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与民生观塑造的进程具有双向互动性,进而形成了具有建构性、重叠性、社会历史性特质的,以经济民生、权益民生、文化民生为内涵的"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民生观。  相似文献   

7.
越南共产党对当代社会主义生存与发展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飒 《学术探索》2003,(11):46-49
本文着眼于世纪之交国际共运形势、时代特征、世界格局变化的背景下,越南共产党对当代社会主义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趋势与规律的认识,从一个角度揭示出越南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并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的伟大理论创造与实践创新,这个理论体系和实践历程蕴含着浓厚的民生旨趣。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以民生问题的彻底解决为终极;其建设是一个围绕民生问题展开的历史过程;其是非成败是以民生问题的解决为标杆,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必须以民生问题的解决为关键。  相似文献   

9.
葛先园 《浙江社会科学》2023,(12):56-63+157
当代中国人权观强调人权的历史性、具体性和现实性,同时坚持把人权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确保人民群众依法享有真实有效的人权。为了增进民生福祉,落实民生政策,当代中国人权观下有必要构建民生权利话语体系,尤其是应当提出民生权概念。民生权是人们在自我经营生计的基础上,享有国家保障的实现正当生存、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提出并确证民生权,学术上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话语权,实践中有利于构建人们广泛认同的“美好生活”标准,意味着在民生保障中坚持国家辅助责任原则。另外,民生权在涉民生疑难民事案件审理中还能够发挥司法衡平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民生关怀的深刻思想。社会主义本质论把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而改善民生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中最有历史价值的部分.它既为中国社会发展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目标,又体现了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现代化要求.从对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上讲,它体现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统一,这就包含了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关系的命题.因而,民生主义不是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或民粹主义,而是建立在进化论之上的、把现代化与社会主义融为一体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民生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我国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其内涵是指各级政府有责任解决的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直接相关的基本问题.在改善民生问题上,政府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解决民生问题的各个向度、各个层面,使之形成有机的政策系统,建立和完善民生政策的统筹协调机制.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及民生获得显著改善的同时,也存在民生公共服务、利益表达、民生投入、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等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必须构建改善民生的政策统筹协调机制,这对促进河南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保障民生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要政之一,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传统民生方略虽然周详备至,但本质上却是为了维护等级政治;它以轻徭薄赋等消极作为为主,而不是以发展生产、调节分配等积极作为为主;当政府不能不积极作为的时候,又总是增加百姓负担,并且缺少科学的精神。传统民生方略的实施在一定条件下会带来社会和谐与稳定,但最终不能避免社会矛盾的累积和爆发。  相似文献   

14.
道路自信与民生建设是互为因果、同质同向的。道路自信源于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独特民生的深刻关联,民生改善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的过程。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新时代影响道路自信的民生问题主要表现在:民生问题交叉叠加,且比以往更加复杂;民生问题治理机制的创新性与适应性之间匹配度不够;关键领域的民生建设与系统性民生体制改革有待形成更大的合力。解决民生难题,必须更新观念,打开民生建设的新通道;强化问题导向,实现社会风险防范与民生体制改革的有机统一;突出重点,聚焦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民生问题与社会秩序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民生问题与道德理念、民生问题与道德失衡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改善民生与社会秩序重建的关系.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道德理念问题.民生问题总是与道德理念密切相关,民生问题既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是道德理念问题.道德与社会秩序之间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道德有赖于体现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的支撑,道德又是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的前提.解决民生问题不仅是制度问题,还需要仰仗一定的道德理念,进而实现社会秩序的重建,使各种民生问题在新的社会秩序中不断地调整、解决.  相似文献   

16.
重视民生幸福:凸显中国社会发展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对幸福生活和幸福社会的追求,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以来.民生幸福问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体现了中国政府执政理念趋于完善和成熟,凸显了中国社会发展新理念。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以"执中鉴西"的理论风格,借鉴西方,创新传统,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提出了民生主义,为中国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民生主义不是民粹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它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判断西方资本主义,重新阐释传统理想,以"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的选择,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贯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8.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改善民生是中国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善民生与强国共生、联动,是强国之本。必须充分重视保障民生和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必须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组织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维护者,与政府、企业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组织支柱。在解决民生问题中我国的社会组织在聚集社会资源、满足民众多层次需求、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存在着体制性障碍,面临自身功能缺陷的困境,需要支撑体系和管理模式创新,在服务民生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20.
从民生问题论社会公平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是涉及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两大问题,而公平的实质即利益分配问题,人民大众对民生的满意度如何是与一个社会的公正度密切相关。在改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利益和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人们的不满意度较高,其核心是社会不公。实现社会公平,则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大力发展经济,如此社会公正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保障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