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运用后现代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历史真实"与"文本虚构"糅合在一起,不仅生动真实地再现了非洲裔美国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而且对现实主义的历史再现观和现代主义的文本主义提出了根本质疑,从而颠覆和重构了西方主流社会有关奴隶制叙述话语,彰显出鲜明的后现代历史元小说的"反本质中心"创作观念与"多元化"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
论历史剧的艺术虚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剧的艺术虚构是必然的。历史剧作家虽有虚构的自由 ,但还要受到历史真实、历史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影响。艺术虚构在历史剧创作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它推动情节发展 ,深化历史内涵 ,增强戏剧效果 ,因而历史剧的艺术虚构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真实性原则"对文学创作至关重要,而对历史剧创作来说尤为复杂既要以历史真实为依据,又要受到文学创作的特殊规律的制约.打上了时代烙印的历史剧创作,在虚构艺术上有三重约束历史真实、现实意蕴和审美需求.<汉宫秋>对这三重约束作出了选择当历史真实和现实生活构成矛盾时,以"现实意蕴"为其虚构准则;当历史真实和艺术创造的特殊审美规律的需要相抵触时,则偏向于艺术创造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4.
虚构叙述虽不具有现实指称性,但可以经历从经验到纪实再到虚构的转化,对虚构叙述的接收最终必然还原为感知经验。虚构叙述是"再现中的进一步再现",并非再现两次必然为虚构,而是虚构必然被再现两次,必然与经验世界隔两层。文化程式不但是判断虚构叙述的主要依据,而且是叙述对象的指称性的判断依据。区隔框架与叙述者框架是重合的,区隔问题与叙述分层问题也是重合的,它们是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角度。区隔可以有多度区隔。双层区隔是纯抽象思考,并非每个区隔都在文本中有具体显现。虚构叙述的"双层区隔"原理的发现是对广义叙述学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李渔的<曲部誓词>其实是以发誓的极端方式,证实了艺术创作"以虚写实"、"以幻写真"这样一条法则.其所谓"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已经意识到传奇作为戏,既有它的"寓言"性、"无实"性、假定性的一面,又有它十分真实、可信的一面.李渔的戏曲美学尽管着意虚构,但突出强调传奇创作必须真实地表现生活中固有的"人情物理",强调表现真情,并视其为创作能否成功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作为明代吴江派具有代表性的戏曲理论,"有意驾虚"倡导的戏曲创作"不必与事实合"一说可谓独具匠心。它不仅很好地解释了戏曲创作中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二者的关系问题,而且为剧作家如何实现成功创作指明了方向。本文试从这一观念出发,结合古今相关创作案例,分析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二者辩证关系的基础,考究当今时代的戏剧创作。  相似文献   

7.
自我意识是元小说基本特征之一,表明了作者从对外部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真实"再现转向对小说自身的虚构性和文本创作的揭示和反思.元小说的自我意识主要集中在框架分析、游戏意识、现实的人为建构性三个层面上.然而,元小说并非全然地追求语言虚构,还有一类"编史元小说",既有自我指涉,又有对现实、历史的向外指涉,从而兼具了自我意识和历史、现实意识.这类元小说是一种根植于历史、社会、现实等外部世界的自反模式,既强调自我意识又悖论地彰显了历史和现实的维度.  相似文献   

8.
西方生命虚构叙事是一种以历史人物的生命因子为叙事驱策,通过虚构化策略再现历史人物人生的创作体裁,马洛与莎士比亚作为“作者之争”的主角经常出现在近期的 西方传记研究和生命虚构创作中。达甘在《马洛与莎士比亚秘史》中将学术元素与侦探元素交融在一起,以生命虚构文本而非学术论著的形式再现《哈姆雷特》的创作过程,藉此 创设一种另类的“共谋理论”,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后现代语境下西方生命虚构叙事的学术化、另类化和不自然叙事化的创作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历史题材文学创作须有五个向度。历史观是创作的指导思想,创作历史题材文学作品要关注的第一个向度,既然是在写"历史",就不能不对你写的那段历史有一种理解和评判。以"大历史观"从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地审察和批判历史,是可取的。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核心地带是艺术真实,对此向度历来成为关注的焦点,需用"建构"的观点来解释,原本的历史真相是"历史1",历史文献是"历史2",而历史题材文学中虚构的历史是"历史3",艺术真实应是"历史3"。价值判断关系到对历史的深刻评价,是历史题材文学又一个重要向度。历史的前进经常伴随着悲剧性,从而形成历史的"悖论",历史—人文张力论,可以解决历史上纠缠不清的"悖论"。历史总是处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链条中。写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最终是要与现实对话。在此向度上,既"用现在解释过去",又"用过去解释现在"的观念,也是必要的。文体审美化是历史题材文学的第五个向度,关系到作品的艺术魅力问题。古人提出的"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的双向拓展应是营造审美化文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巴尔扎克小说创作中的历史性环境描写虽然有作家“再现历史”的表达预期,但是小说中的历史描写并不精确,至多只是与历史的某种程度的相似,既不能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也有损作品的文学性,甚至挫败了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预期,影响了读者对小说阅读接受。虽然巴尔扎克有自己明确的创作意图,但是也没有阻止读者对作品中历史性环境描写进行批评。  相似文献   

11.
解放军战士董存瑞英勇牺牲以后,有关他的文学叙述就开始"层累"式地出现.歌剧《董存瑞》率先通过对本事材料的增添和虚构将董存瑞纳入了"人在历史中成长"的因果序列,长篇小说《董存瑞的故事》以更细致的本事删增使"历史"在董存瑞形象上"道成肉身",电影《董存瑞》则通过"嘎孩子"的性格提炼,将"历史"夯实在个人的"主体的利益"之上."非虚构的虚构"原则,使董存瑞形象始终游移在传记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  相似文献   

12.
一为什么要进行艺术虚构?艺术虚构在真实创造中的作用何在?最常见的说法是将它归因于历史记载的太抽象太简略。这样的解释自有其道理。试想寥寥有限的文字资料(且不说这种资料本身是否真实,对创作是否有用),要将它写成少则几万、几十万、多至几百万字的艺术成品,如果不凭借艺术虚构手段掺进大量的自我创造的人物、事件  相似文献   

13.
历史题材电视剧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力求达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而二者的统一,就在真实上。历史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离开了历史真实,就谈不上有艺术真实。但是,艺术的真实不是历史真实的简单再现,它要高于历史真实。历史人物是作者创作所依据的原型,而艺术形象则是在历史人物原  相似文献   

14.
"文革"给"后文革"时期电影创作提供了很重要的母题。在不断出现的关于"文革"的种种话语叙述中,创作者们将自身对"文革"复杂性不同的理解,对历史客观性的深度介入和差异编码,导致"文革镜像"的差异表达。"文革镜像"的研究首先涉及历史叙事的角度问题,主要是历史是如何出现在影像中,承担何种功能。其次是如何编码与解码。而虚构的情境观影协议早已在电影与观众之间签订。历史的真实在"文革镜像"中已经是无可企及的幻梦。影像在历史虚构与历史真实之间找到合适的表达平衡点,在意识形态神话和理性反思中找到合适的编码与解码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大多恪守"小道可观"的"史补"观念,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劝善惩恶"的"实录"窠臼。这种先入为主的道德评价致使叙事成为了一种图解,如武则天的形象就徒然成为一种符号。不仅仅历史题材,包括其他题材的小说都这样附庸于史书传统,把自己的价值定位在"一言可采"的道德选择,很少具有自觉的本体意识。只有少数杰作能够对世事人生作复杂的观照,主张虚构的"事体情理",走向观念的成熟。  相似文献   

16.
“历史真实性”原则在近期发生了明显变化,再现历史真实不再成为历史小说创作追求的唯一目标;相反,艺术重构自由得到重视。历史真实概念的内部泛化及新历史主义理论与创作影响等是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它有利于历史小说创作艺术审美的探索与新变,也使历史小说创作自然地融入到当代社会精神建构之中。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出现了几部被誉为"原生态"的少数民族电影,本文通过对这些电影文本的认真解读,分析其"原生态"的创作中的叙事特征以及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原生态"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真谛及叙事策略,提出了重视对故事的虚构、处理好"原生态"与"大众化"的关系等策略,希望拍摄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原生态少数民族影片,并分析少数民族题材影视的原生态叙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近年来的非虚构文学创作队伍中,女性作家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她们的创作既有关于历史的言说,也有立足当下的关注。抒发时代感怀、还原历史真相以及自我反思精神成为她们非虚构写作的特质。从家国情怀到现实主义关怀,她们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情感,展现出别样的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19.
汉语文学叙事中的"史传传统"与西方文学的写实传统在起源语境与理论旨趣上存在很大差异。受史学"实录"原则影响,汉语文学谈论的真实,指的是所记之人与所叙之事在历史上是否曾经存在。西方文学追求的真实性,则是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与必然性。如何透过事物的表象去发现隐藏在背后的本质,并通过文学形象加以再现,是西方写实传统关注的重点;中国的"史传传统"则把保障文学真实的重点放在了对作家的伦理道德与人格要求上。中西方文学叙事都是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状态,不同的是,在汉语叙事要求真实的人物身份、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方面,西方文学往往是虚构的,而在汉语文学尽情释放自己想象与虚构才能的人物对话、具体情境与细节描写等环节上,西方文学理论则提出了"真实性"要求。分析西方文学写实传统与中国"史传文学传统"之间的差异,对于校正一些学者概念使用上的随意,以及对中国"史传文学传统"内涵的误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面对消费主义时代,当代小说创作必须重塑自我,追求一种诗性的言说,讲述富于当下性的故事,创造与精神图景相一致的艺术结构,聚拢孕育性的生动"细节",发掘出意识下的"潜在的真实"与"灵魂的颤抖",而在真实的生活经验与虚构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真正进入生活的深处和根部,实现对于现实生活世界的有效"介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