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琵琶记》问世以来,在历代评论家、读者和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人们评点它,赞扬它,批评它。解放后,这个争论更是达到了高峰。一九五六年六月,中国戏剧家协会组织了关于这部作品的讨论,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学者云集北京,对它展开了热烈的争论。讨论中的意见分岐很大,肯定派和否定派双方对峙,针锋相对。最后虽然没能对它作出定论,但肯定派的意见显然占了绝对优势。一九五七年,何其芳同志对双方意见作了详尽的考察,写了《〈琵琶记〉的评 相似文献
2.
蔡伯喈中状元引发了全家人的人生悲剧让人匪夷所思,为了将这一悲剧写得自然与感动人心,倒逼机制逼得高则诚逆向思维,逆向设计,结果作者无意间揭示出这一主旨:独子被非法秘赘豪门引发了人生悲剧。牛相只有独女,他只能让女儿招赘,赘婿必须是贫穷的状元郎,但符合这一条件的蔡伯喈不巧却是独子。独子入赘是违法的,等不起的牛相只好利用圣旨等权势强赘,为避免与蔡家发生直接冲突严重伤害蔡伯喈,使其不愿为自己所用,牛相封锁消息,使蔡伯喈与家人失联。在灾荒岁月,缺乏儿男的支撑,儿媳为赡养公婆独自在死亡线上挣扎,但结果依然是公婆双双饿死,于是悲剧形成。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诗乐一体的杰作,从诗歌创作的角度上看,它以刻画、描写、铺陈、渲染见长;从音乐的角度上看,它既表现出诗人本身的音乐素养,特别是其高超的鉴赏水平,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唐代琵琶音乐的发展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琵琶记》的作者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琵琶记》的评价,从它问世以来就有分歧。而高明是它的作者,几百年来众口一词,没有怀疑,直到最近彭飞、朱建明同志的论文《琵琶记非高明作考辨》才对此提出异议。他们的论据,有的可以见仁见智,作不同的解说。如作品反映的大饥荒是否局限于某一地区,既可写实,也可虚构,不足以证实或否定高明的著作权。对此可以不加讨论。主要论证如下: 钮少雅、徐于室《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在清初顺治八年(1651)编校完毕,十年后 相似文献
5.
一被推为南戏中兴之祖的高明(字则诚)的《琵琶记》,自问世以来,由于它的内容题材关涉到封建社会伦理思想和道德关系的核心部分——忠、孝,以及它在艺术上的特出成就,在戏剧舞台上一直享有很高的地位,前人曾把它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并称为杂剧戏文的双绝。也由于作品表现主题的曲折性,《琵琶记》一直也是剧坛上争论最多的作品之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女部》中有大量的女部字描写女性外貌美,这些字反映了我国古代对女子美的评价标准,女性的颈部、腰身、肩部、胸部、眉目、肤色、身材、姿态、体态、妩媚、艳丽等都要美。对女性美的细致分类反映了男性的过分关注,反映了男性的评价视角,反映了女性的被物化和被观看的社会地位。目前很多字不再使用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的审美标准不统一、、双音词语取代单音词语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诗句中为什么是“买”,而不是“卖”?既然是商人到浮梁(今景德镇)去经商,按常理应该是到浮梁去“卖茶”才对,怎么反而是“买茶”呢?解诗者对此均付阙如。近读新旧《唐书》,此问题得以冰释。《旧唐书》中《穆宗本纪》云:“元和十五年( 80 6 ) 相似文献
8.
伪满洲国的文学书写展开了这个时代怪胎留给人们的历史遗存,这一时期独有的殖民性、奴性等政治属性更多地附加在文学作品中,民众的奴性和心灵反抗也在小说创作中交织错综着,作家们总能透过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展现伪满洲国的史学观照。在《朦胧烟花巷》的结构叙事过程中,作者虞生本着史学观照的视角,将自己儿时的生活场景进行复现,再现了妓女这一底层群体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具有悲剧底色。 相似文献
9.
<曲考>是一种古代戏曲目录,在历史上多有记载.刘致中却发表文章说,人们所讲的<曲考>,是<剧说>的初稿本.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证了刘说之误,认为历史上人们对<曲考>的记载是真实可信,不容否定的.<曲考>不是<剧说>. 相似文献
10.
汪顺来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42-144
谭恩美是当代美国文坛的一颗耀眼的华裔明星,一位知名的畅销书作家。她作品中的中国故事既真实,又虚构,反映了美国华人独特的族裔体验。《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家族史和母女关系为线索,揭示了露丝·杨家三代女性的婚姻悲剧。文章拟根据女权主义理论和福柯的话语理论,论述小说中的婚姻主题,旨在探索华裔女性艰难的婚姻历程。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不惜重墨描写女子的悍妒 ,对由女子悍妒造成的家反宅乱表示深深地忧虑 ;对悍妇妒女的改造政策 ,客观地反映了他对于协调封建家庭关系的意识和愿望。由于他主要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评价标准 ,无法摆脱男权思想的束缚 ,因此作品中不免充斥着较为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 ,对女子悍妒的原因也未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母女关系,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是谭恩美所有小说中的主线。谭恩美以自己特有的女性笔触,依托家族经历,描写了发生在中国母亲和美国女儿之间的种种冲突,表达了她对东西方文化影响下母女关系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琵琶记》盛行全明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明<琵琶记>向被誉为"南戏之祖",在整个明代一直走红.学戏以<琵琶记>为先,作剧以<琵琶记>为样板,各声腔剧种纷纷移植<琵琶记>.<琵琶记>盛行全明的原因至少有四点:第一,著名的正宗文人参与创作,从而大大提升了南戏的地位,掀开了文人创作南戏新的一页;第二,<琵琶记>立意好,八面玲珑,人见人爱,适合社会各阶层观众群体审美趣味;第三,<琵琶记>语言美,雅而不古,俗而不土,表现力强,富有韵味,雅俗共赏;第四,<琵琶记>带动了众多地方声腔剧种走向成熟、繁荣. 相似文献
14.
试论《琵琶记》的用韵周致一曲分南北,声韵不同。北曲没有入声,平分阴阳。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夫声分平仄者,谓无入声,以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也。作平最宜紧切,施之句中,不可不谨,派入三声者,广其韵耳。有才者本韵自足矣。字别阴阳者,阴阳字平声有之... 相似文献
15.
许娟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111-114
汤婷婷通过其成名小说《女勇士》对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中统治女性、压迫自然的现象进行了深刻揭示,并剖析了华裔女性遭受性别歧视、种族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社会历史根源,同时抓住女性和生态自然之间的联系,探寻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歧视女性和忽视自然环境的影响之间的特殊联系,折射出其作品中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观。 相似文献
16.
李官群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2):28-29
白居易的《琵琶行》之所以能传诵千古,雅俗共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无价瑰宝,这与其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个性分不开。黑格尔说:“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民族。”①丹纳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作品,一个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 相似文献
17.
18.
诗歌和音乐,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被称为姐妹艺术。正因为如此,古代诗人不但使诗歌具有音乐般的韵律美,而且喜欢以音乐为题材,或者在诗词歌赋(赋是一种散文诗)中,间以音乐美的描写。翻开我国古代诗史,多少描写器乐演奏的名篇佳句,粲然入目,泠然盈耳:马融《长笛赋》中“状似流水,又象飞鸿”般的悠扬的笛声;韩愈《听师颖弹琴》中“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战战”般的雄健的琴声;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优美的琵琶声;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石破天惊逗秋雨”般的箜篌声;苏轼《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幽怨的洞箫声……丝竹管弦之盛,真是“洋洋乎盈耳”,使人有“不知肉味”之感。在表现音乐美的作品之林中,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说是出类拔萃的。这一名篇,千百年来,有口皆碑,令人百读不厌。今天,我们不妨从音乐美学的角度,结合自居易关于音乐的理论和实践,来进一步认识和评价这一名篇所反映的音乐美及其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余永林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2,(5)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两首乐府诗,在器乐演奏的描绘方面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无怪乎清人方扶南称,白香山江上琵琶,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演奏者的高超技巧,通过诗人的表达,传递给今天的读者丰富的听乐感受.文章从音乐空筐、善意的偏离和物我两忘等三个层面来梳理这两首中唐的乐诗.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文学是一种立足于女权主义政治的文学.它以妇女反抗父权、阶级、种族等压迫和抑制的普遍经验为表现对象.女性主义批评家伊·肖瓦尔特认为,自古以来,人们倾向于妇女与精神病症有天然的联系,是一种男权政治策略,指出社会环境才是导致妇女精神病症的主要原因.妇女要想真正拥有话语权利,必须要摧毁"妇女"与"疯狂"之间的既定话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