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本文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特点出发分析我国房价越来越高的原因。本文认为土地财政依赖、卖方市场和上涨预期、商品房预售制度和个人住房信贷、通货膨胀与投资性购房、社会文化与现实需要是我国房价高涨的主要原因。只要国家仍然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那么房价就会不断上涨。除非国家收紧货币供应,房价才有可能下行。  相似文献   

2.
苏天相 《经营管理者》2013,(28):201-201
<正>一、目前房地产所面临的不良环境我国房地产市场历经10年的暴涨,价格翻了10翻。由于暴涨引起了政府的不安,金融机构的不安,以及市民的不安,也使房地产商感到不安。房价的疯涨,给房地产商带来巨额利润,但同时也蕴育着巨大风险。1.国家调控政策的加码。针对房价的疯涨,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干预,主要通过税收、借贷、行政手段等措施,企图抑制房价的过快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自2005年以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房价呈倍数级上涨,在数轮宏观调控下,结果却是报复性的反弹。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人民的基本居住需求,是政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2008年是我国房地产市场极不平凡的一年。从2007年房价的疯狂上涨到2008年终的量价齐跌,让购房者经历了房地产价格戏剧性的变化,许多人预言房价还会持续下跌。那么,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价格到底会有怎样的变化趋势?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决定持l型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均衡价格是由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当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发生变动后,市场的均衡价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如果供给和需求同方向变化,例如同时增加,需求增加的幅度大于供给增加的幅度,则均衡价格会上升;  相似文献   

5.
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发投资平稳增长,住房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房地产市场商品供应结构开始改善,市场需求旺盛,供求矛盾较为突出,房价持续高位运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我国房价上涨的成因为切入点,通过构建房地产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局部均衡模型,并利用我国2002-2011年的分省面板数据分解出成本、需求和非市场因素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地区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拉动程度,揭示出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原因。研究发现,在我国"房价较快增长地区",具有明显的需求拉动型特征,且市场预期因素明显;在我国部分"房价较慢增长地区",房价上涨的成本推动特征明显;金融危机前,我国房价属于典型的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而后金融危机时期,则呈现出需求推动型特征。因此,在"房价较快增长地区",需要从抑制过剩需求、降低投机欲望、稳定市场预期等入手来实现房价调控的效果;而在"房价较慢增长地区",则应从加大土地供给、降低土地成本入手,抑制房价上涨的潜在可能。  相似文献   

7.
王传新 《领导决策信息》2010,(18):F0004-F0004
房地产市场健康与否,关乎经济全局,房价高低更关乎百姓利益。近几年,房地产市场过热、房价上涨过快已成为举国上下最为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之一。如何有效稳控房地产市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动态面板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土地财政与金融支持对房价泡沫的影响特征和门槛效应。研究发现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房价泡沫具有显著的正向积累效应;土地财政和金融支持对房价泡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二者对泡沫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基于房价水平的双重门槛特征,突破双重门槛后,二者的正向促进作用明显跃升;过度的金融支持通过开发商和消费者两个渠道进入房地产业,对房价泡沫产生正向影响;突破土地财政双重门槛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余地区仅突破了第一重门槛。研究结论可为精准分类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9.
《决策探索》2008,(3):6-6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了《2008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报告预测200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向好,预计2008年全国房地产销售额将达到464.0417亿元,房价增幅与2007年基本保持平稳,个别城市涨幅有所回落。  相似文献   

10.
《经营管理者》2008,(7):11-11
<正>最近总有一些媒体朋友打电话问我,不少房地产学术界的人"托市"严重,甚至有人发出耸人听闻的言论,说什么"国内房价下跌将对中国的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当房价下跌触及到这些少数人的利益之时,总是会有人出来以公众利益为幌子挟持政府要改变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政策。当早几年特别是去年房价快速飙升,绝大多数民众远离房地产市场时,他们没站出来说会影响中国经济,相反的是还在  相似文献   

11.
行业     
<正>深圳房价跌回去年3月份水平"目前,房价经过较大幅度的调整,基本回落到去年2、3月的水平。在价格持续回落的刺激下,近期市场成交量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销售量基本达到去年8、9月的规模。"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08年1至4月深圳房地产深圳房价跌回去年3月份水平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对国民经济和普通百姓关系密切的行业,即需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发展,又应当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出发,这对于保持房价稳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论述目前我国房地产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面临的基本情况,并对如何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3.
疯狂上涨的房价终于招来了严厉的调控。党和政府出台调控政策不是要把房地产市场打趴下,而是要遏制房价疯狂上涨,降低金融社会风险,保证房地产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房价得到合理控制,更多的普通百姓就能圆安居之梦,金融风险也会大大降低,中国的社会也会更和谐,这才是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本意。  相似文献   

14.
购房福音     
张婷这次舒心地笑了,她终于等来了房价下降的消息。张婷,大学毕业后在一直工作于北京,迄今为止已经5年,高昂的房价—直让她找不到家的感觉,不过这次她并不急于出手,在她看来房价还将继续下跌。张婷的想法其实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尽管,北京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强坚称,房价下跌只是暂时的、局部的,长远来看,房价不会跌。不过这一次似乎相信他的人很少。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就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已持续超过十年繁荣,这是全球任何国家从来没有过的,房地产市场调整的拐点已经越来越近。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甚至断言,2008年或2009年,中国房价将进入谷底。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价格通过一系列的机制与渠道,对一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体系产生重要的影响。房价波动对于一国货币当局所适用货币政策体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房价的波动日益成为一国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数据,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房地产市场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房价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上涨,然而,房价的过快上涨超过了许多普通居民的实际承受能力,使得社会越来越关注房价持续上涨的问题。本文对近年我国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现状进行分析,分析造成我国房价持续上涨的成因,进一步提出了控制房价持续上涨的对策,提倡国家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对房地产的开发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进行宏观调控调整房屋的供给与需求,使二者达到平衡,最后还要扭转消费者的心理,控制投机购买房屋的利润空间。  相似文献   

17.
<正>在全球房价普遍飞涨的同时,德国房价却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十年里,德国物价水平平均每年涨幅2%,而名义房价每年仅上涨1%,扣除物价因素,德国的房价实际上在以每年1%的速度缩水。分析原因,与德国独特的房地产制度及有效的房价调控措施是分不开的。本文简要整理了德国的房地产政策,并结合当前实际,提出了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最快产业,它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事关民生;房地产的安全也直接关系着国家宏观经济安全和国家金融的安全。由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不够成熟,房价涨幅过快、房产投资过热、房产利润过高等问题渐渐暴露出来,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了房价增长幅度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现有水平相不符、与城市居民的收入相不协调的现象。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住房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引发了购房热潮,促使房地产行业成为人们最担心和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房价持续上涨以及少数人炒房,使得许多的想要购买住房的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此国家也纷纷出台了各种不同的政策来抵制房地产泡沫。本文主要是介绍房地产最近几年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危害以及相应的对策分析建议,以促进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健康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回调的影响,我国主要城市的房地产业进入调整期,房屋销量大幅度下降、房价略有回落。房地产业急剧降温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2008年末,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房地产市场调控发展的利率、信贷和税收政策,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在经历了一年多振荡后开始回升。至2009年一季度末,全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一些城市的房屋成交量止跌上升。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来保证房地产市场的馋定。从实践层面上看,中央政府的调控手段更多的是注重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掌控宏观经济面。本丈试图梳理出21世纪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土地政策的演雯过程,并从我国房地产市场土地调控政策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