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给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下了一个如下的定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这里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相互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这一切共同构成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近年来,学术界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斯大林的上述定义也引起了众说纷纭的评论。本文仅就孙冶方同志:《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经济研究》1979年第8期)和林子力同志:(《经济理论研究的若干方法问题》(《红旗》1979年第12期)两篇文章中的若干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与两位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2.
齐、刘二同志在《哲学研究》一九八○年第五期和第九期分别发表“一评”和“再评”“物质和精神相互起决定作用说”以及在《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年第七期上发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起决定作用’说背离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等文中论证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觉得很受启发。但是,刘齐二同志却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对生产力也起决定作用”的观点说成是“新的观点”,并歪曲为“相互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我们认为,这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首先,我们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也决定  相似文献   

3.
熊映梧同志在1980年提出“经济科学要把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首位”之后,引起了争论。去年他又重申这一主张。我认为这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一、政治经济学只能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不能把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首位熊同志说:“政治经济要不要研究生产力,诚如许多同志指出的,是关系到这门科学的前途、命运的大问题。”我认为争论的焦点,不是要不要研究生产力,而是要不要把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首位。几乎所有主张以生产关系为对象的同志,都没有说不要研究生产力。以生产关系为对象,也决不如熊同志所说的把生产力排除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之外。因为  相似文献   

4.
读了《经济研究》1979年第八期孙冶方同志的《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很有启发,但有些说法还不能同意,提出来和孙冶方同志商榷。一、关于斯大林同志的生产关系定义中的“交换”问题。斯大林同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中有没有“交换”?孙冶方同志说:“斯大林定义中没有‘交换’”,“斯大林同志因为一般人都把‘交换’理解为‘商品交换’,他怕引起误解,所以就把‘交换’这一项目取消”。斯大林的定义中  相似文献   

5.
自《经济研究》1979年第8期发表孙冶方同志的《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以来,经济学界围绕着生产关系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认识斯大林和恩格斯关于政治经济学对象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个讨论对改革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加快四化建设的进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以下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在生产力经济学的讨论过程中,我国学术界有的同志认为: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力要联系生产关系,因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生产关系,同时也包括生产力,生产力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没有存在的必要。关于生产力经济学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此处存而不论,本文仅就生产力是  相似文献   

7.
<正>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前些时候学术界对片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观点提出了批评,这是非常正确的.但也有的同志进而提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不存在反作用,特别不存在促进生产力的反作用,这在我看来就不对了.郑克中同志在《重新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见《思想战线》1985年第5期),以及《再论生产关系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见《山东经济》1986年第4期)等文中提出的看法,就是后一种观点的代表.本文拟就郑文谈点看法,以供同志们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8.
政治经济学要不要研究生产力,诚如许多同志指出的,是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应当在经济学界广泛深入地展开讨论。我主张政治经济学要把生产力作为首要的研究对象,本文想进一步阐述这个观点,请大家指教。生产力历来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课题政治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而出现的一门科学。正如马克思讲的:“……历史地出现的政治经济学,事实上不外是资本主义生产时期的经济的科学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249页)。因此,只有认真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才能全面地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作了极其深刻而又形象的描绘。资本主义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不同于奴隶制和封建制。资产阶级“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八年八月四日《光明日报》所载友红同志《关于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等概念的理解》的文章,一九七八年《南京大学学报》第一期所载郁幕镛同志的《论社会生产力》的文章,都主张“生产力应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三个要素”。一九七八年《经济研究》第九期所载王殿俊同志的《关于生产力的两个问题》一文,主张生产力既是三要素又是两要素。我认为,生产力的三要素论或既可三要素又可两要素论,都是值得商榷的。生产力的三要素论和二要素论的分岐,在经济学界和哲学界都由来已久。王学文同志的《政治经济学教程绪论》、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张鱼同志的《关  相似文献   

10.
把马克思的历史尺度理论同他晚年关于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联系起来考察,是一个艰深而有魅力的课题。张奎良同志的《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一文,对此作了探讨,认为马克思晚年除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尺度外,“又把人道主义视为历史发展的尺度和契机”,“社会主义不一定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卡夫丁峡谷’确实是可以跳越的。”对此,储小平同志的《马克思的历史尺度与东方社会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1.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论争已有几十年了。争论的问题之一是如何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的一句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8页)1982年第7期《江汉论坛》刊载了许精德同志的文章《对<资本论>中一句译文的考证》(以下简称《考证》),对这句话又提出新的见解,认为这句话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应译为  相似文献   

12.
这个问题要从经济学研究对象谈起。几十年来,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多数人包括我在内,一直认为应是生产关系,并以为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后来注意到马恩的观点也是发展的。无论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和导言、《资本论》的初版序言来说,或者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第二篇来说,实际都是说对象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见《序言》和《导言》),也就是“生产形式以及与它相关的生产条件和交换条件”(见《初版序言》),或者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反杜林论》)。我在《复旦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一篇论文中论证了这个问题。我这种想法是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发:内容与形式总是辩证地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生产关系”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而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因此,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论,无论经济学界还是哲学界都十分注意对它的研究。最近几年来,理论界的一些同志对斯大林的生产关系理论,提出了种种置疑和批评。这种情况是正常的,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发展。现在的问题是:对斯大林的生产关系理论的批评达到了全盘否定的程度。有的批评者甚至提出:批判斯大林的生产关系“三分法”,“这是我们批判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的一个主要内容。”(见《红旗》1979年第12期《经济理论研究的若干方法问题》一文)那么,斯大林的生产关系理论真的错了吗?它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理论真的“有矛盾”吗?斯大林虽然去世了,无法回答人们的批评了,但是他的著作俱在,有案可查。我们可以来看看斯大林生产关系理论的批评者究竟是否有根据。这里,就几个重要的批评之点作一些评论,就教于批评者,共同探讨一下生产关系范畴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4.
读了《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九年二期上发表的关梦觉同志《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商榷》一文之后,引起一点看法,有的地方与关梦觉同志的认识不同,请关梦觉同志和大家指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经济学界,蒋学摸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简称蒋本)、南方十六所大学协作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简称南本)和宋涛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简称宋本)电大教材颇有影响。较之以往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理论分析上都有所创新。但是,对其中有些基本理论的表述,我不敢苟同,特提出来商榷。一、社会生产力是不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但是,政治经济学不能孤立地、静止地来研究生产关系。而必须要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是不言自  相似文献   

16.
《江汉学报》1963年第10期刊载了詹彪同志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怎样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一文,同年第11期又发表了鲍靜同志对詹文的批评意見。鲍靜同志说:“我们认为文章中流露出了一种脫离实际的倾向。或者说,如果真是按照作者的观点去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就会走上理论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第5期发表的袁亚愚同志《“社会主义不能单独在一国获胜”并非马恩的观点》一文,指出马、恩正是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论证并提出了关于欧美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首先(但非同时)发生和取得胜利的理论。这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但文章说,“同时发生”的思想,只是在恩格斯草拟的《共产主义原理》中有过的思想,从《共产党宣言》起,就被其它相关的观点和表述代替  相似文献   

18.
<正>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把它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因此,我们在讨论和研究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时,在评论斯大林的生产关系“三分法”时,看一看列宁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列宁在《评经济浪漫主义》、《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著作中,明确地提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他说;“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决不象通常所说的那样是‘物质的生产’(这是工艺学的对象),而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1期刊载奚兆永同志《关于扩大再生产平衡条件的基本公式》一文,评论了张薰华同志《论扩大再生产平衡条件的基本公式》(载《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一文中的某些论点。本文拟就奚文涉及的一些问题谈一点看法。这里有关于扩大再生产平衡条件的三个方程式:  相似文献   

20.
马宏山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心雕龙>的纲》一文,其中的许多新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因此,我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马宏山同志还在《文史哲》1979年第1期上发表《<文心雕龙·辨骚>质疑》,又在《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上发表《<文心雕龙>之‘道’辨》,有些观点,与《论<文心雕龙>的纲》一致。本文间或征引此两文语,一同评论。“本乎道”《文心》的第一篇《原道》,是论“本乎道”的专篇。“原道”,即“原于道”。“原”字后省略介词“于”。《经传释词》:“于,犹乎也”。《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说:“原,本也”。所以“原道”犹云“本乎道”。是说作文要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