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鲁迅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以及强者型的人格,是他“恶”的美学观形成的重要原因。恶之美既是鲁迅美学观的独特性所在,更是其深刻性所在,它所蕴含的叛逆精神和战斗精神,是文学的灵魂,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美学观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美学观的独特性表现为对立冲突之美、不和谐之美、力之美和恶之美,这些特征都和现代对立崇高型美学在内在精神上相契合,鲁迅美学观的现代性正体现在这里。在鲁迅现代性的美学观中,蕴含着一种叛逆精神和战斗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正是文学的灵魂,它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探求人的精神自由与解放是鲁迅文化思想的核心所在。文章论述20世纪文化转型时期鲁迅意识的发展过程、性质特征和结构型态。  相似文献   

4.
李丽 《南都学坛》2002,22(6):70-74
人道主义是打开鲁迅与托尔斯泰两位“文化恶魔”深邃思想迷宫的一把钥匙。弱者之爱与人类之爱、渴血复仇与“勿以暴力抗恶” ,前瞻与滞后的人道主义理想是他们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差异所在。他们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各自独特的多重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5.
鲁迅形象研究的问题,从形而上层面来看,是国民思想自由与民族精神成熟发展程度的衡量;从形而下层面看,是国民实际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策略。从"政治化"进入"人格化"的鲁迅,是民族信仰在社会转型阶段中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多元格局形成的直接结果。民族共同体在戒除了狂热的领袖崇拜与脱离了肤浅的阶级政治"乌托邦"之后,必然面临的问题就是精神的何去何从。在"人"的返回之路上,鲁迅形象建构中出现的"凡人化""恶人化"与"庸人化"倾向,充分地显现国民借助鲁迅走出精神困境却又深陷于精神囹圄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当代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与当代中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鲁迅的思想本质与价值核心 ,就是在 2 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 ,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柢性的反思 ,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 ,获得精神的解放 ,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 ,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真正为中国好的人们应该真心倾听鲁迅这只民族“恶鸟”发出的真声音。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品中深刻的自我人格内涵,是鲁迅作品的文化价值的精髓所在。鲁迅用自己行功塑造了一个时代的觉醒了的先驱者形象。它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最高水准的人格内涵及其力量。鲁迅作品中渗透了他自身的人生价值与感情的体验,鲁迅对人生世界的客观把握与对心灵世界的主观体验契合在它的作品中,鲁迅的人生和他的作品中折射出的光芒便是那带着悲剧色彩的“鲁迅精神”——鲁迅人格。鲁迅人格是传统人格美的更完善的体现,鲁迅人格凝聚了一个时代的人生哲学的内涵。鲁迅形象,鲁迅精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人格美的追求。鲁迅的人格是崇高的,伟大的。  相似文献   

8.
孤寂感是鲁迅感触最深的生命体验和进行文化选择的重要心理动因,鲁迅的先觉者思想意识正是以孤寂意识为基底形成的。孤寂意识不仅指向自我审视,还具有个人-他者的内涵,其催生了鲁迅对社会、家庭及个体精神的思考。孤寂意识赋予了鲁迅思想积极的内涵和对自身孤寂命运、复杂思想清醒的自觉。一方面,鲁迅在孤寂感中遭遇精神苦难;另一方面,他又高度警惕这种孤寂感并对民族之命运表现出强烈的关怀。这也是其孤寂意识的复杂性所在。  相似文献   

9.
鲁迅笔下的“孤独者”形象特质管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形成了一个“孤独者”形象群。在启蒙的时代里,孤独是他们的存在条件,也是他们的生存困境。他们以独特的“恶”的精神相向正在死去的时代,也相向难以容身的自己,始终以孤独的身姿显示了绝不苟活的启蒙者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当代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纪要肖惟今年10月19日,青岛市现代文学研究会在青岛大学举行了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纪念会暨“鲁迅与当代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与会者一致认为,鲁迅先生是中华民航的精神灯塔,鲁迅精神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重铸具有久远...  相似文献   

11.
散文诗《野草》灌注了鲁迅全部的哲学爱憎,也是鲁迅全部人格的隐喻映现。如若以伦理学为观照视窗,则可以发现,散文诗《野草》以深晦幽隐的风质内在地体现了鲁迅崇高的伦理真怀,鲁迅在《野草》中积极地表达了其"正当"的"必要恶"情怀,也隐伏地揭摅了他伟岸、全善的道德人格光辉,此外,在大面积沉郁风格的文字背后鲁迅在《野草》中也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精神"按摩"与休憩,其中便有他"内曜"终极幸福的亮色闪光,《野草》为卓杰的伟人之所以世纪伟大的至善人格提供了一份伦理精神价值上客观不偏的文本化诗意确证。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韧的战斗精神,是鲁迅取得辉煌业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具有三个突出的品格,即顽强性、理智性和坚韧性。鲁迅的韧性精神具有社会的、历史的、思想的多种因素,同时,他的韧的战斗精神,也是一个充满革命活力的、有着丰富内涵的流动的开放的精神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一、概说“人性” 孔子曰:“性相近”,显见他认为有人性,且有共性:孟子云:“性本善”,几千年来,帝王们大概都以此说来进行人治。苟子以为“性本恶”,但他的学术没被董仲舒列为“正宗”,倒被蛮夷借鉴去法治了,以抑人类“恶之本性”。又有先贤搞平衡曰“食色皆性也”,并无善恶。左思主张“人有异同之性”。梁实秋和鲁迅也曾为此“恶”语相加:梁以为“人生的态度是歧义的.但人性的素质是普遍的.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而鲁迅先生以“香汗”、“臭汗”来两难,好在梁并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14.
当下社会,人文精神空气稀薄。鲁迅作为20世纪人文精神的集大成者,其精神正能量熠熠生辉。学习鲁迅,了解鲁迅,弘扬鲁迅人文精神之光,正当其时,百代不废。大学开设鲁迅“精神正能量”人文教育的相关课程,更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求真"的思想——文学作品应该反映、表现"真实"的人生或情感——是贯穿于鲁迅各种文学批评的一条主线,鲁迅用它来批判、剪除不求真的"恶草"("瞒和骗的文艺"),也用它来培养、灌溉"佳花和佳花的苗"(能够真实反映人生的作品),其根本目的还是要建设一种"为人生"的文学,促进国人精神的觉醒。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鲁迅进行文艺批评的目的是呼唤一种正视人生的文学。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鲁迅精神是最具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的现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鲁迅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弘扬鲁迅精神,就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鲁迅精神,就要以人为本,提高国民素质;弘扬鲁迅精神,就要甘为“孺子牛”;弘扬鲁迅精神,就要坚持“韧”的战斗;弘扬鲁迅精神,就要博采众长,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17.
由于鲁迅文章生涩难懂,很多学生不爱学习,语文教师应注重小学鲁迅语文教学,由浅入深,逐层深入,从整体上梳理鲁迅小说主题,把握鲁迅作品学习的整体脉络。虽然时代在变迁,课程改革在进行,但鲁迅精神却一直与我们培育青年学子的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美术视野中的鲁迅”研究尚嫌不够,一些专门著述多停留在资料梳理阶段,没有将鲁迅与美术的关系视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关联。本文力图从西方现代美术这一视角研究鲁迅的艺术趣味,并对鲁迅与蒙克绘画做了个案比较研究,努力勘出步入鲁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  相似文献   

19.
余华被不少人认为是“跟鲁迅走得最近的人。”从余华的小说中探寻鲁迅因子,探寻余华在文化精神和创作上对鲁迅的继承。余华在对弱势群体中的农民、知识分子、妇女、儿童的生存状态的极大关注上,在“批判国民性”和“反思历史”的两大启蒙文学主题上,都体现出对鲁迅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20.
认为精神追求的一贯性、态度立场的坚定性、实际行动的坚韧性是构成鲁迅硬骨头精神的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并通过纵向分析、横向对比及充分的论据论证了支持这“三性”的内在动因,进一步探讨了鲁迅硬骨头精神的特色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