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绿山水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艺术之一,青绿山水画艺术在中西画坛独树一帜,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和称道。对它的探讨与研究,对当今中国绘画艺术的创作实践起着积极的影响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出生于苏州的现代著名海派画家陶冷月,在本世纪20年代初熔中西画法于一炉,以“新中国画”震惊画坛,和徐悲鸿、林凤眠、刘海粟等成为中西融合派先行者,为中国画的革新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绘画美学角度,分析陶冷月的艺术创新过程和艺术审美特征,说明他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绘画与文学》是丰子恺唯一一部理论专著,他从文学中的远近法、文学的写生、绘画与文学、中国画与远近法等方面全面探讨了绘画与文学的关系,这本书所体现的不仅仅是诗画的贯通,更主要的是集中了丰子恺对中西画法的研究与创新,这不仅对我们认识丰子恺的诗画比较观提供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于我们认识"子恺漫画"的民族性和大众性的艺术特色以及中国画的创作与鉴赏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在苏雪林的早期散文中,处处能品味到其间所散发的"意与境浑"的意境美,古典的意境中还隐隐闪现出西画的构成.结合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与西洋绘画观,从"画"与"意"两方面,对苏雪林散文中的画意构成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5.
在苏雪林的早期散文中,处处能品味到其间所散发的"意与境浑"的意境美,古典的意境中还隐隐闪现出西画的构成.结合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与西洋绘画观,从"画"与"意"两方面,对苏雪林散文中的画意构成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源远流长,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清代画学集前代之大成,著述既多,研讨亦深,且四通八达,自成体系.其中,虚实观念是一条主脉,既牵连着诸家要旨,也表达出清人对绘画艺术的理解以及对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发扬光大.本文着眼于清代画学里虚实观念的来龙去脉、绘画理论批评的种种表述,及其在"道"与"技"的各个层面衍生出的概念和命题,借以对清代画学中的虚实观有一个完整把握,并由此领会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精神和特色.  相似文献   

7.
正朱德群是"二十世纪的宋代画家",他的现代绘画接近于古典大师的精神境界,既包含中西又超越中西。——夏布朗(Jean-Francois Chabrun法国艺术评论家)这位中国画家在接触了巴黎画派之后,似乎重新体认到中国传统书法中特有的书写性的长处。我们知道他之前画过受野兽派影响很深的作品,但是在短短的几年之中,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书写方式,透过这一系列的作品,朱德群带给我们强烈而生动的意象。——于伯阮(Hubert Juin法国文学与艺术评论家)  相似文献   

8.
现任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美术协会副主席的朱葵,虽年至花甲却仍是精神焕发、精力充沛,不歇的为美术品展览、收藏、研究、交流活动而操劳繁忙。现在,他那“观茶居”的灯光依然是夜夜通明,每每捧出的山水画新作,依旧是“笔墨宛丽,气韵高清”。 朱葵于1955年考入南京师范学院(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五年中西绘画基本功的训练,奠定扎实绘画造型能力。他虽不是专修中国画,却有幸师从中国画名家博抱石、陈之佛、杨建侯先生,聆听他们关于中国画传统系列教导。此外,他还受当时重视传统和创新、重视深入生活和开拓新笔墨语言的“新  相似文献   

9.
一种崭新的绘画艺术语言──读《董文政画集》兼论“吴默画”的美学意义苏北关于中国画的创新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艺术家们,并激励他们探寻达到新的艺术境界的途径。正是在期待艺术变革的背景下,人们热切关注并高度评价董文政先生创造的“吴默画”。董文政早年就读于南...  相似文献   

10.
北宋新的士风的形成,各个文人集团的逐步形成,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蜀学、洛学两派对于文道关系的观念之争等因素对文人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北宋绘画思想的重大转变首要表现在苏轼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士人画"说,使文人画思想的重心发生了转向;其次表现在黄休复提出了绘画的"逸品"观,确立了文人画思想的核心价值观.这一切的变化反映出北宋时期中国绘画艺术思想发展的新态势,对后代绘画思想与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政治改良者.他在绘画上也提出了一些变革的主张.在强调绘画的功用,提倡西洋画,贬抑文人画方面都有鲜明的论点,虽有失偏颇.但给当时沉寂的中国画坛刮来了新风.并冲击、影响了中国的绘画技法和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12.
意境与空间     
中国画意境与西方绘画空间在各自表现形式中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中国画意境并不具备与西方绘画空间构成一样的可遵循规律。中国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注重意境的营造;西方绘画空间中的关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实践的界限。中国画中所表现的意境与西方绘画所表现的空间关系遵循的客观规律具有相同之处,但意境不等同于空间。  相似文献   

13.
水彩艺术,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借鉴东西方水彩画传统,使东西方水彩艺术融合,形成相互补充的态势。近年来我国的水彩艺术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和其他画种比较而言,仍处于"边缘化"。中国水彩画在借鉴和继承西洋水彩画传统精华的同时,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将东方传统艺术精髓融入水彩画艺术语言,才能使水彩画成为一门真正的"临界艺术",水彩画才有可能在我国得到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方绘画因素对中国工笔人物画有着很深的影响,丰富发展了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也显现了中国工笔人物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西方传统绘画观是一套独特的、自成体系的写实观,而中国人追求的是意象的表现,注重主体对于主观感受的描绘。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基本取向是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开拓新的形式语言,并且结合当下社会现实的需要,迎合了新时代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5.
题画诗是刘后村文化个性最集中的体现 ,他的题画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古代早已失传的古画的最初也是最生动的记忆。后村对山水画有着特殊的爱好 ,对花鸟画情有独钟 ,题画诗中数量最多的是人物画。除了题画诗外 ,后村尚有许多题画的跋文 ,可与其题画诗相互参看 ,以见后村对绘画艺术的深刻见解。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作为种姓基因的一部分已经深植于每一代人的头脑深处并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西方艺术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已走过了几百年。无论是哲学范畴,还是艺术体系,中西方绘画均体现出各自不同的民族特性、文化底蕴与思维模式。基于此,在面对中国画同一与多样的发展时,少些规矩约束,少些大一统的审评标准,多些宽容与包容的导向机制和舆论支持更有利于当代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风景水彩画是西方美术史上一个特殊时期的产物,它起源于西欧,兴盛于英国,并在十八、十九世纪达到高峰.风景画是人对自然及自身生存环境描摹的结果.英国水彩画的发展源于地志学风景画的兴起,十八世纪兴起的旅行热潮加速了风景水彩画的发展,英国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从外在环境上造就了水彩画发展的可能性.十八、十九世纪是英国风景水彩画"黄金时期",风景水彩画渐趋成熟,并成为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非常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写意性是它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画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独树一帜,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是因为这一特点,中国画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成为世界艺术文化之瑰宝,令世人惊叹。文章以花鸟画的发展为例,说明中国画写意性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以耶稣会向东方传教为契机,西方绘画开始传入中日两国。东西方文明及其绘画的交汇,在中国和日本体现出许多共同的特点。但除了外部因素之外,主要由于中日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背景,中日两国社会文化和绘画界也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形成有趣的对比。面对西方文化,日本不同的社会阶层都表现出与中国不同的倾向,民众的思想和生活境况使他们倾向天主教,促成了天主教美术的兴盛;作为武家政权的中央政府能够折衷性地学习西方文化中于已有用的成分,促进了兰学的发展和绘画中科学的因素的运用;而以中间阶层为代表的武家文化的现实主义、功利主义倾向使得各种画派可以吸收西方近代绘画的写实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的发展存在着一种可称为"视觉典故"的现象,在文人画中表现最为明显。本文以明代吴门画派画家唐寅为例来讨论其中的相关问题。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视觉典故"的概念,二是唐寅关于视觉典故的运用。本文认为,视觉典故的运用,使唐寅绘画富有强烈的智慧特点,他的绘画不是图写物象,吟弄花鸟,而是追求生命的"真性"。唐寅绘画视觉典故的运用,反映了明代以来文人画的独特旨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