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49年前,“家本位—人际信任”模式在我国长期盛行,医患信任得以自然建立并世代传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国本位—系统信任”模式逐步成为社会主导信任模式的条件下,医患信任尽管有所变化,但基本保持历史延续和平稳重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家本位—人际信任”模式继续衰落,“国本位—系统信任”模式丧失主导,同时适应形势发展需求的“社会本位—制度信任”模式又尚未完全形成,医患信任日益遭遇严重困境。新时期,必须促进社会信任模式实现双重过渡,即从情感信任过渡到制度信任,再从制度信任过渡到文化信任,以刚性制度约束和柔性文化滋养之合力破解医患信任困境。  相似文献   

2.
在权力转移过程中,国家之间的不信任会加剧,造成崛起国家必须面对崛起困境。现代背景下崛起中国家对抗不信任困境的关键方法就是观念建构。只有在时代背景和国际社会的新变化中具体分析不信任的根源,才能超越崛起困境,赢得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良好环境。崛起的中国当前面临崛起困境,只有认真研究中国的崛起困境及其解决思路,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转型背景下遭遇系列困境的实质原因在于教育主客体之间未能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具体表现在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人际交往信任困境、主导价值认同困境和情感信任困境等方面,这和复杂的网络交往环境、社会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和人们不同的利益诉求等密切相关。我们应在厘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基础上,疏通双方交往渠道,加强教育主客体的有效沟通;增强双方互利共识,促进教育主客体的主导价值认同;密切网络人际关系,重建教育主客体之间信任的情感基础,以消解双方的信任困境,达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主客体认知规律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抽象社会中的现代性体验困境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理性化、抽象化一方面带来了社会运作的规范和高效,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社会和个体之间疏离和对立的关系。这种非正常关系往往把社会个体置于归属感淡化和生活意义空洞化的现代性体验困境之中。加强共同体建设、生活世界的重建、沟通理性和生活政治的推行将有助于缓解个体在现代性体验方面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不信任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人们感受深刻且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中国社会处在一个不信任文化滋长而信任文化被消解的阶段,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转型增强了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传统"熟人社会"影响了基本价值观的建立和契约精神的培养;政治运动的"浮夸""杀熟"产生的社会影响尚未能肃清;社会失范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成为了信任存量迅速下降的催化剂;诚信制度的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信任缺乏制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信任是社会正常运作的基石,是治理的基础性要件。乡村治理旨在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这需要构建一系列的信任来维系和浸润。随着市场经济力量不断渗透到村落场域,行政效能不高的乡镇机构、臣民式文化的乡村型态、半熟人社会的乡村生态,导致治理权力呈现内卷化、治理效益出现过密化、自治能力显现衰退化趋势,引发村民对社会秩序、村干部权威和合作者义务不同程度的不信任,给乡村治理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信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在社会中的分配处于不均衡状态,社会底层民众往往遭遇信任剥夺和信任排斥。在中国当前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劳动关系的紧张对立和社会信任度的降低带来了潜在的社会危机,加剧了信任剥夺和信任排斥。要重塑社会信任,就要加强社会政策制定的顶层设计,致力于劳动力非商品化回归,确立发展型、能促型政策理念,促进社会改革目标的序列递进,加大社会投资力度,加快民主进程与政治改革。  相似文献   

8.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人们,因整个社会在价值判断上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迷惘,从而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社会道德调控弱化、道德评价失范、人际关系中道德协调空疏和价值上无根的道德教育等并广泛地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影响着几乎每个人的生活。要克服当前人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一般信任关系的理解入手,探讨我国传统社会信任模式的特征,分析信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探讨信任危机的表现和实质,认为我国当前不存在普遍的信任危机。并进一步分析传统信任的当代价值,提出建构我国信任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11.
"法系"的概念自日本法学家穗积陈重正式提出以来,一直是比较法学的重要理论分析工具,它将全球主要的法律制度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划分,为比较法学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理论分析工具。但认真研究后发现,法系理论存在诸多缺陷和弊端,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以致有学者认为法系作为一个陈旧的理论分析工具已经不再有效,应当退出历史舞台。事实表明,虽然法系理论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这些并没有直接导致其作为理论分析工具有效性的完全丧失,目前其仍然被国内学者所广泛运用,轻言废弃为时尚早。但在保留法系理论的同时,也必须与时俱进地对其进行重塑,以保持其应有的效用和活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经历了初步发展、快速发展及新发展三个阶段。但至今仍然举步维艰,存在发展规模偏小、专业化程度较低、市场严重萎缩、经营困难重重等问题。造成这种困境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商业医疗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破解这些困境的出路在于找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赖以产生的制度缺陷,消除其产生的制度根源。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可参与到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中,对商业医疗保险市场中信息不对称进行矫正;调整补充医疗保险的经营方式,重视商业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医疗保险经营信息的透明度,等等。  相似文献   

13.
国家形象其实是“自塑”与“他塑”相博弈的结果,取决于自塑力与他塑力各自作用的方向与力量的大小。在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中国力图“自塑”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反映中国文化传统特点的“和平发展、充满活力、勇于担当”的国家形象。然而,由于西方国家掌握着全球话语霸权与媒介权力,并对中国进行不断抹黑,中国被西方媒体、政客、学者不断 “他塑”成一个“威胁、崩溃、邪恶” 的刻板印象。抹黑中国极大地损害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使本真的中国遭遇遮蔽与扭曲,给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制造了重重阻力和障碍。要摆脱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困境,就必须解构西方国家抹黑中国、“他塑”中国所形成的负面形象,积极、主动地构建抵御抹黑中国的“防火墙”,不断增强国家形象的“自塑”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包揽、差序格局、非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模式,因在社会快速转型期遭遇严峻挑战而开始了自身的转型进程。这种转型适应了社会变迁的需要与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业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实际社会工作的制度惯性与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不足,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尚存在着两种模式并存、过渡性、不平衡性和民间组织发育不良等问题。中国社会工作模式必须在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通则、克服自身缺陷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经济是知识型经济、创新型经济、绿色型经济、共享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化经济与个性化经济等七大经济类型的集中体现。在新一轮的科技产业革命浪潮中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不断发展,对促进中国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经济以技术创新为前提,将知识、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科技革命催生了新经济产业,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相融合形成新业态。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着融合困境、融资困境、创新困境、就业困境和基础环境困境。针对这些困境,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鼓励创新驱动,大力培育新动能,处理好传统经济与新经济的融合问题,解决好新经济领域的融资困境,重视人才培养,提供创新平台,重视新经济背景下的就业结构问题,为新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和基础设施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综合考察西方医患关系的变化、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国当代乡村医患关系的优势,认为医患关系的变迁并不是一个线性发展历程,而是与信任密切相关.传统社会和乡村的医患关系是否良好主要基于医患双方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人格信任与温情,医疗技术水平高低不是决定因素.研究表明,现代都市为代表的陌生人社会中,医院的等级越高,则制度信...  相似文献   

17.
异化是指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自己的对立面,并使之成为一种外在的力量反过来控制人类自身的现象。许多思想家都对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异化现象进行过深刻的批判,但这些批判却无法阻止异化在社会中继续出现,今天的异化以一种成制度性的方式控制着人们的整个生活世界。要消除异化,就要求伦理学重新认识到它作为一门实践性哲学的根本性质,并积极地介入到现实生活中,争取使一些基本的伦理价值成为社会发展政策制定的基础。同时,还要求开展多学科的共同合作,在实践中共同促进以幸福生活为目的的正义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非典危机中启动的问责制,已从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逐步发展,由此形成的"可问责政府"的理念将在中国的行政改革中得到全面推行,行政问责正在成为中国新一轮政治改革的亮点;新生的行政问责制在许多方面还不成熟,并在实践中表现出一种不稳定状态;界定行政问责制的内涵并找出完善行政问责制的途径对于我国的行政问责制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企业社会责任是全球化进程中任何企业都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对企业的广泛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介于政府、企业、个人之间,以服务、沟通、监督、协调为主要职能的中介机构,社会责任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会计师事务所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更要承担社会责任。只有从内部治理和外部环境建设两个方面入手,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推动下,才能实现会计师事务所社会责任建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