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巩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他的经世观与明道说紧密相联,重在其道德教化,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曾巩的经世观决定了他诗文题材的多样性,也影响其为官与政事.考察曾巩的经世观,对于了解作者的为人行事和文章风格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政治观与伦理观是融合在一起的,其主导倾向是以伦理道德规范政治,这是孔子德治观念的固有内涵。孔子既非一贯地肯定贵族政治,也非一概地反对官僚政治,而是加以调和,其政治伦理观念既保留了很多贵族政治的伦理原则,同时也发展了不少官僚政治的伦理原则,这是其中庸之道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修辞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先秦文献中可信的有关孔子修辞观的言论进行搜检,可将孔子修辞观归纳为两个方面:普通修辞观和儒学修辞观;孔子的“儒学修辞观”更为集中地反映出儒家思想对修辞行为的认识和界定,也决定了中国传统修辞观和修辞行为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4.
荀子以孔子为师,其立言修辞思想与孔子总体上一致,但比较而言,荀子对立言修辞更重视,其认识更全面,阐述更深入.荀子对孔子的立言修辞思想有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具体表现在立言修辞的态度、立言修辞如何适合题旨情境、修辞美学的取向、立言修辞的标准以及话语理解五个方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使然,一方面是孔荀不同的言语风格所致.孔子言简意赅、“微言大义”,荀子旁征博引、雄辩滔滔,他们对立言修辞的认识和见解深刻且富有创见,展现了一代哲人的独特风采.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修辞思想探析唐朝阔(零陵师范专科学校)(一)体实达旨,这是儒家一个极为重要的修辞观。孔、孟、荀三位是儒家代表人物,他们的重要语言论断反映了儒家的共同修辞观。孔子认为言辞达意是修辞第一要义,达意之外的言辞,无论是繁,还是简,是华丽,还是朴实,都...  相似文献   

6.
从广义修辞观出发,认为修辞风格是指言说者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言说意图、达到最佳的言语交际效果,所构建的最恰当的话语形式与话语表达方式。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庄子》中"谐趣"这一修辞风格予以认证。《庄子》的谐趣风格主要是通过俏皮风趣、滑稽幽默、戏剧性等三种话语形式与言说方式具体呈现的。  相似文献   

7.
孔子思想与旅游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子思想与旅游文化许宗元“孔子与旅游”应该是孔子研究、中国旅游史与旅游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论题。对孔子的旅游观,可从其旅游德育观、旅游智育观、旅游美育观、旅游社会观、旅游致思观、近游观六个角度认识。孔子的旅游德育观,可见诸苟况的《苟子·有坐》:“孔子观于...  相似文献   

8.
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精神现象学》到底"现象"了什么?它不仅建构了一个宏大的思辨哲学体系,演绎了具有革命意义的辩证法,还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文明观即"伦理文明观"。黑格尔哲学具有浓郁的伦理学气质,只是被其思辨哲学的巨大魅惑力所遮蔽,"伦理文明观"是其未被发现和揭示的"第三秘密"。"两个凡是"的信念、"精神——伦理道德——文明史"同一的精神现象学方法、"哲学的历史"的文明史把握方式,是《精神现象学》尤其是"精神"部分的三大形而上学基础。"伦理与‘真实’的文明——教化与异化的文明——道德与‘自身确定’的文明",是伦理道德与文明史同一的三种形态及其辩证运动。家庭与民族两大伦理实体、人的规律与神的规律两大伦理势力、男人与女人两大伦理原素、伦理行为,是伦理世界的四个结构性元素,它们的相互过渡,构成伦理世界的现象学图景,与它相对应的是古希腊罗马文明。善与恶、公共权力与财富两种伦理存在、高贵意识与卑贱意识两大伦理意识,是教化世界的三大结构及其现象学图景,"教化——启蒙——绝对自由与恐怖",演绎由中世纪、启蒙运动到法国大革命的文明史进程。"道德世界观"标志道德世界的生成,道德与自然关系的自觉,"只有义务具有本质性"的道德坚守,道德与客观自然、道德与主观自然之间"被预设的和谐",是道德世界的现象学图景。伦理文明观是"哲学的历史"或"精神的历史"的文明观,是伦理道德与文明史的道成肉身,它以"精神"为理念,以伦理道德为概念或灵魂,以文明史为定在或肉身。在黑格尔看来,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就是文明史进程中辩证演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伦理文明观"的精髓是"以伦理看待文明",它对超越现代性西方文明的霸权文明观或所谓"文明的冲突"具有重要资源意义。但是,《精神现象学》的伦理文明观"现象"的只是欧洲文明史,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邂逅伦理型文化的中国传统,便显示出理论的灰色和解释力的局促,必须在文明对话中重新反思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现代价值,发现"以伦理看待世界"的中国文明观的文明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古语曰:“修辞立其诚”。中国的修辞,从古代以降直至今日,一直关注道德与诚信。道德与诚信的基础是实事求是,说真话就是最好的修辞表达。修辞的研究,必须对涵养优秀的人文道德精神作贡献。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道德与诚信也是修辞学的主流,譬如,不论是以博克为代表的新修辞学所提出的“认同”说,还是“视觉形象修辞观”,起作用的内在因素皆是道德与诚信。  相似文献   

10.
<教学通义>是康有为早年思想的重要反映.但此书不是讨论经学的书籍,也不是对教学问题的诉说,而是借所谓周公教学之法来论说王者经世之法的政治学著作.其基本内容是礼教伦理与事物制作并重,官师合一,六官皆学,公学与私学并立,虚实兼有,道器皆备,以实现王者经世、治国安民的目的.康有为据此认为,从孔子到清代汉学的儒家经学,皆为务虚不务实、离器言道的空疏之学,失落了王者经世之法,是造成中国二千余年的学术衰败与国民不治的根源所在.所以,康有为后来的思想并不是梁启超说的尽弃旧说,而是与早年的基本思想合逻辑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1.
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行政管理的基本思想,并奠定了中国古代伦理型行政管理理论的基石。这些思想材料对我国的行政管理工作仍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孔子行政管理思想的核心:勤政爱民、实施德政。、孔子所创立的儒学的核心精神是仁学。孔子主张以仁义治天下,其学说都是围绕着这一主干展开的德政思想便是仁学精神的展开。孔子主张人类仁爱,仁者,“爱人。”[1]从这种仁爱思想出发,演绎出行政管理方面的德政思想,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来实施行政管理。孔子提倡德治,反对暴政。他说:“君子怀德。”D认为只有实行德…  相似文献   

12.
认识孔子思想,必须从认识其伦理思想开始,因为伦理思想是孔子创立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石.孔子伦理思想源于远古氏族血缘宗亲观念,并从西周礼制和宗法观念中全面继承了三代的伦理遗产.孔子创立儒家伦理思想的目的是为其恢复三代政治理想和"克己复礼"服务的,也是为了建立一套更有效的治理乱世的伦理约束机制.因之,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精神实质是"亲亲而尊尊","敬上而尊长".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孝"悌"忠"信";其伦理思想的基本关系框架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和朋友关系;孔子伦理思想的价值体系是从"亲亲"的目的出发,注重血缘关系和宗法礼制的传统原则,从维护"尊尊"的目的出发,强调了血缘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合而为一;孔子伦理思想的价值判断准则是不重形式而重本质,强调"亲亲尊尊"的精神高于一切,并且认为"百行孝为先".  相似文献   

13.
<论语>记载了孔子对隐逸问题的深刻思考.孔子的基本仕隐观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救世精神及仁政理想又使孔子突破其仕隐观的束缚,积极求仕.最后,孔子在理想成空的情况下怀道归隐.使孔子实现从仕到隐这一人生转折的是中庸思想,仕隐情结伴随孔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儒家的仁爱理论、孝亲思想、礼与仁的统一观、社会责任意识、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孔子对周礼的赞美性言论的剖析,发现儒家伦理学说正是对周礼“亲亲”“尊尊”原则的理论探讨与说明,其目的在于解释,说明和论证周礼所倡导的社会伦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当代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应该是对民族伦理精神的时代发掘与创造性继承。分析孔子的人格理想与现代化的结合点,是青少年人格塑造的出发点。本文通过对孔子人格理想的核心“施仁行义”、“入世进取”的分析,提出了当代青少年的人格追求应体现的基本精神,即:宽厚仁爱的博大胸怀;义高于利的价值观念;自强刚健的入世精神;克己慎独的修养境界。  相似文献   

16.
西方对比修辞研究的新视角--二语学术写作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对比修辞理论认为,语言与写作是文化现象,受其影响的母语思维模式与语篇模式对二语学术写作起着干扰作用,这种对比修辞观在二语写作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自90年代以来,随着对比修辞学自身的成熟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对比修辞研究进一步更新了其研究兴趣与重点,许多研究者将认知和社会文化因素纳入到原有的理论框架中,强调修辞风格与文化含义之间的关系,重视文化因素在语篇修辞模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了对比修辞研究的新视角,即从跨文化角度对二语学术写作中的修辞风格及其交际效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陈骙的《文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谈及文法修辞的专著,其价值是多方面的,本文从陈骏创作实践中运用多种积极辞格阐述相关的修辞理论,以评价他的积极修辞观;《文则》"虽以事出创造,不无瑕疵",但论及了语法、句法、辞格、文章、风格、文体等多方面内容,初步建立了大修辞学体系,体现了现代修辞学界所倡导的广义修辞观;陈骙虽是对《诗》《书》《礼》《易》《春秋》等静态书面语言的考察,但用动态的辩证的眼光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体现了动态的辩证的修辞观.  相似文献   

18.
林则徐和魏源分别作为官员经世和学者经世的不同代表人物 ,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经世致用学风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其共同特点是主张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提倡经世思想中的“力行”观 ,在河工、漕运、盐政经世三大政方面各有建树 ,进而由传统的经世思想向近代思想转型 ,开中国近代化思潮之先河。  相似文献   

19.
北宋经学论略郝明工一、经学复兴何谓经学?当今通常作如下观:由汉代至清代的经世之学,儒家经典的阐释之学,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学说,且将其归入学术门类。①但是,无论是就经学肇起,还是就经学终结而言,经学在其逐渐发展为经世之学的过程中,也就从统治阶级的伦...  相似文献   

20.
"中和"观念不只属于儒家。在老子和孔子的哲学及美学思想体系中,"中和"观念皆具有重要位置及丰富内涵。老子与孔子的"中和"观念是基于不同文化立场对周代社会、政治、文化所进行的总体评估和反思。在哲学本体论层面,老子的"中和"观倾向于自然生命本体,孔子的"中和"观侧重于社会伦理本体。针对春秋时期美善一体的礼乐文化,老子和孔子的"中和"观体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由特定的审美价值取向所制约,老子和孔子以其各自不同的"中和"观为基础,形成了对中国美学发展影响至深的相关审美判断。老子的"中和"观推崇"道法自然"和"见素抱朴",孔子的"中和"观则激赏"绘事后素"和"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