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运输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当中,合作风险是指运输企业与业务相关的企业及政府部门打交道时所面临的风险.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对这种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得出在信息对称与否以及双方风险态度不同时,运输企业与这些合作企业(或部门)所承担的风险是不同的,运输企业可通过对这些合作企业(或部门)加强监督及调控剩余利润的索取权来合理有效地分配风险.该研究既是对博弈论的委托-代理理论的实证应用,又是对运输理论的发展和补充.  相似文献   

2.
企业年金涉及雇员、雇主、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等多方的利益。文章分析了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企业年金各方所形成的双层委托-代理关系,剖析了企业年金委托-代理风险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应对企业年金委托-代理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风险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供应链管理作为21世纪崭新的管理模式,适应了我国入世后企业所面临的全球经济竞争的时代特征.而研究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风险对指导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如何规避风险,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则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委托-代理"机制和牛鞭效应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信息风险,并进一步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利益分成及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来有效地激励和约束企业行为,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间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4.
文章将原本用于研究企业经济行为的委托代理理论引入到政府领域,指出作为纳税人的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部门预算中,该委托代理关系表现为社会公众—(议会)人民代表大会—政府—政府财政部门—政府职能部门的多环节委托授权链条,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督弱化、对腐败惩罚程度轻等原因,且在公共领域内存在“激励不足”情况下,解决部门预算委托代理问题的办法主要是依靠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风险投资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及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经营者)各自利益目标的不一致,容易引发委托--代理问题.文章分析了二者之间委托--代理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有效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6.
委托-代理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首先对委托-代理理论作了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并着重分析了委托-代理问题存在的根源.最后部分分析了如何利用激励性经理股票期权制度来解决现代企业中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经济理论与实践中 ,委托 -代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在对委托 -代理关系产生的基础及内在动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后 ,试图通过引入产权理论来解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矛盾。笔者以为 ,对此问题应该有一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特别是要注意国有产权与私有产权及其契约所依存的基础有所不同 ,必然导致产权理论在解决国有资产的运营和管理问题上的局限性。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委托代理关系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内在动因   (一 )概念委托代理在法律上是指按照被代理人的委托授权而产生代理权的代理行为 ,…  相似文献   

8.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企业所有者与经理人合作决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所有者与经理人双向的委托代理关系,从理论上构建了企业所有者与经理人合作决策模型,为研究所有者与经理人互相激励与约束机制提供了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委托代理在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营活动中普遍存在。作为一种现代金融信托形式,风险投资活动中的投资者与风险资本家、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是一种明显的委代托理关系,但同时它又是对一般委托代理关系的一种扬弃。委托代理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契约关系委托代理理论是研究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理论。由於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资本所有权与资本经营权逐渐分离,进而产生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调节机制──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问题是指这样一类问题:如果一个业主让另一个人替他经营企业,那麽两…  相似文献   

10.
风险投资治理是综合治理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两重委托代理治理的总和,还应当产生风险投资两重委托代理关系之间的"传导效应",最终实现风险资本的初始委托人(初始投资者)对风险资本最终代理人(风险企业家)间接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之间传导效应的产生在于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订立契约时考虑了风险资本家侵占初始投资者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风险资本家侵占初始投资者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又取决初始投资者与风险资本家签订的契约.  相似文献   

11.
氢能,作为清洁能源载体,将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氢能产业链长、技术多元化,“氢能热”的背后存在重复建设、无序规划等隐患,不利于氢能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通过梳理氢气制取、氢气储运和氢气使用三个环节的技术发展及成本特征,对比不同技术的优缺点,为氢能技术选择提供参考。通过文献计量法,对比全球、中国和美国在氢能制取、氢能储运和氢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的发展水平,为行业发展布局提供参考,并分析氢能在不同领域形成技术竞争力的时间。研究发现:氢气制取中短期内仍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到2030年之后,制氢文献研究渐近饱和期,可再生能源制氢可望与化石能源制氢在成本上形成竞争力。氢气储运方式多元化,需根据运输距离和输氢体量选择合适的输氢方式。在研究方面,需加强氢液化、固态储氢和有机溶液储氢技术的突破,相关文献研究将于2027年左右进入饱和期。氢气在工业、交通业、电热供应行业均有应用前景和减排潜力,但其渗透率取决于技术成本和与其他低碳技术的竞争力。最后,结合中国氢能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为推动中国氢能行业均衡、高水平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交通运输业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与论证。分析认为,把交通运输业定位成基础产业的传统产业定位,不能全面反映交通运输业的作用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交通运输业是先导产业的观点;运用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和弗朗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阐述了以交通运输业作为先导产业在物质传输、区位转换、产业生成和城乡协调等方面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提出交通运输业作为先导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完善农村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吸引外资、提高区域交通运输业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铁路运输业的五种竞争作用力的分析,说明铁路运输业已步入其成熟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指出通过选择适当的战略,铁路局完全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地位并且创造利润.  相似文献   

14.
个人合伙能否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加诉讼,在我国的理论和实践中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个人合伙是全体合伙人聚合对外的外在表征,合伙与全体合伙人存在人格上的混同,以合伙名义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是全体合伙人的共同权利和义务;与此相适应,在民事诉讼中,个人合伙是形式上的诉讼当事人,而实质上的诉讼当事人则为全体合伙人.  相似文献   

15.
利用我国1985-2008年29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协整和因果检验理论,分析了全国及东、中、西部的交通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交通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均为一阶单整变量,它们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就全国以及东部地区而言,经济增长与交通发展水平在长期和短期中相互促进;而对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能够促进交通业的发展,但交通业的发展无法促使本地区经济增长.这一现象的形成与我国各地区产业分布不均衡、交通运输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和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有关.据此提出的政策建议包括:统筹规划,科学论证交通投资方案,将发展交通运输业和地区产业优惠政策相结合,降低物流成本.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安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公路旅游客运业带来契机.但是公路旅游客运的发展面临一些困境:公路交通的基础建设薄弱;旅行社和景区的旅游客运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城市公交旅游线路开发不足;旅游集散中心的设置不足,自驾游服务机构缺乏.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政府重视,改善公路交通状况;提升景区和旅行社行业的旅游客运服务水平;大力开发城市公交旅游线路和建立公路旅游客运的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7.
为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治理公路超限运输的机制和对策,促进道路运输业健康有序发展,运用经济学的成本与价格分析理论,结合中国道路货运市场的现状、道路货运成本结构和公路建设投融资机制,分析了超限运输产生并长期存在的原因。分析表明,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导致超限运输的直接诱因;公路建设的投融资结构失衡,信贷资金比例过大,财政资金比例过小是导致超限运输的结构性原因。分析结果表明,规范道路货运市场以及调整公路建设投融资机制是治理公路超限运输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低碳交通运输的综合评价指标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综合交通运输视角,提出交通运输业单位换算周转量、单位增加值及人均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3个指标考察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状况,从国家和区域层面对中国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6—2010年中国单位交通运输增加值、单位换算周转量的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总体上都呈现下降态势;但人均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持续走高,反映出中国机动化需求不断提升,机动化进程不断加速。另外,无论是单位换算周转量、单位交通运输增加值,还是人均交通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中国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发展在区域层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状况;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业低碳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9.
Mos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start with a living apart together (LAT) phase during which the partners live in two separate households. Over time, a couple might decide to move in together, to separate, or to remain together while maintaining their nonresidential statu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ompeting risks that partners in a LAT relationship will experience the transition to coresidence or to separation. We consider the amount of time LAT partners have to travel to see each other to be a key determinant of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For our statistical analyses, we use seven waves of the German Family Panel Pairfam (2008/2009–2014/2015) and analyze couples in the age group 20–40 years. We distinguish between short-distance relationships (the partners have to travel less than one hour) and 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s (the partners have to travel one hour or more). Estimating a competing risks model, we find that couples in 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s are more likely to separate than those living in close proximity. By contrast, the probability of experiencing a transition to coresidence is lower for LAT couples in long-distance than for those in short-distance relationships. Interaction analyses reveal that distance seems to be irrelevant for the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of couples with two nonemployed (unemployed, in education or other inactive) partn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