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注重两个基础:一个是以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产业的发展;另一个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技能教育的提高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两个基础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华 《理论界》2006,(4):40-41
经济基础设施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基础设施是保障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发展滞后,现有基础设施供给水平难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已成为制约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瓶颈,并严重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构建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通过法律形式,规范农村基础设施所有者、投资者、经营管理者与使用者的责权利和行为活动,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与经营方式并存,资本型、实物型、价值型农村基础设施有机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增强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建设新农村要打破小农社会的内在稳定,必须引入新的要素。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要引入的最重要的要素是制度。但制度的学习引入需要非正式制度发生相应变化,由此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改变非正式制度,特别是农民的不利于发展的观念与小农社会的规范与习俗。为此,必须加大对社会文明基础设施投入的转移支付的力度,以促进信息、人口流动,改变农民所处的环境,从而促使农村非正式制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设施农业和规模农业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结构不合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维持基础设施运转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新路,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利用水平,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7.
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应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切入点,加快城镇化步伐。但是,当前,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我们应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对甘肃省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做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省今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着重讨论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9.
郭群英 《理论界》2006,(12):34-35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从中能找出我国扶贫工作出现扶贫——脱贫——返贫——扶贫的恶性循环的重要根源在于没能根本转变贫困人口思想观念的落后。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而言转变农民群众长年来的落后而保守的思想观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重视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等各项措施来转变落后观念。  相似文献   

10.
以国内典型的都市郊区型农村——上海市郊农村地区为代表,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和深入调研,分析了上海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总产值以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密切相关性,并对农业投入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发展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最高,并就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效率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融资等提出相关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是农民工消费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农民工消费认同的特点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手段,二者体现着明显的正相应关联。农民工的消费认同是在市场经济框架下进行的,贯彻的是市场经济的原则,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国家和政府的强力作用下进行的,贯彻的是社会利益至上的原则,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不同决定了二者的运行模式必然遵循不同的路径,也决定了二者在运行过程中超过度的界限时,必然产生负相应关联。  相似文献   

12.
武胜是一个地处川东丘陵地区的农业大县,全县人口82万,幅员面积966平方公里,农村基础设施差.农民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收入增长缓慢。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迅速改变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面貌,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公路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农业结构、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条件,也是完善我市公路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十五”期间,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之大、增长里程之快、经济社会效益之好是前所未有的,成为交通发展的突出亮点和农民群众直接受益的“民心工程”,为社会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就茂名来说,“十五”期间,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2259.5公里,其中三级以上硬底化县道528…  相似文献   

14.
论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况表明,亿万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思想认识上和行动上是否把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事关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要牢固地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和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保障和增进农民的合法利益,鼓励和保护农民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同时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方能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伟大事业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  相似文献   

15.
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探索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建林 《兰州学刊》2006,(4):205-206,193
任何国家与民族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都必须发展教育事业以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同样,我国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也要努力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然而受到国家财政投入相对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因素影响,中国的教育水平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乡镇企业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村多种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平均速度,显示了它特有的生命力。它的崛起,为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广大农民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展现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必须是新型农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必须是新型农民。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必须着力解决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必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以集体经济为基础、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农村经济比较繁荣、农民生活宽裕、村容整洁、基础设施健全、乡风文明和谐、管理民主的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和发展集体经济是基础,内部的公司化管理和外部的市场化运作是制度保证,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农村城市化是根本途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府大力帮助是必要措施,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元珍 《理论界》2006,(8):25-2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任务,是我们党在新的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而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是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略;深化农村改革,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动力支持;转变农村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培育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实现持续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化农业、工厂化农业的战略目标,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承载。农民素质决定建设新农村的速度和质量,“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而且时不我待、刻不容缓。“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培训、引导、示范和农民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唯有如此,才能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