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网络在劳动力组团式流动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劳动力效用函数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网络对于组团式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采用“蛛网模型”研究了在社会网络的作用下劳动力市场的波动情况,结果发现:社会网络通过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弹性,进而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主要表现为加快了劳动力的“异地流动”,而减缓劳动力的“易地流动”。最后,通过微观数据和一家大型民营企业的调研数据统计得出,社会网络确实对劳动力流动以及组团式流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口流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制度变迁为劳动力流动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在我国现有的制度安排下,劳动力流动的人力资本配置效应、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和累积效应在正反两个层面呈现多元态势。同时,劳动力流动引致区域间人力资本的空间分布差异。“民工荒”现象从侧面表明我国劳动力流动的人力资本效应空间依然很大。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借鉴巴罗、萨拉伊马丁和德拉柯兹有关带移民的经济增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内、地区间经济增长差距的内在关系进行理论推导发现,劳动力流动加快了中国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收敛速度,而降低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收敛速度。通过考察地区间因劳动力流动而导致的人力资本存量变动及相应的潜在产出外溢与滴漏效应冲击,印证了劳动力流动拉大地区差距的结论。作者还估算了近年来劳动力省际流动状况,并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吴鹏 《西北人口》2015,(2):6-12
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政府放宽对劳动力流动的管制,劳动力的流动量不断增加,而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制度和政策因素。本文利用1978年到2012年的年度数据,运用动态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劳动力流动的成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得出:经济因素仍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社会因素将日益成为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而制度和政策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5.
书讯     
《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于2006年6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日方推出的“关注民生系列”丛书中的一部论文集。该书由蔡昉、白南生主编,收集了关于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的论文,展示了国内外经济学、社会学和人口学学者对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研究的脉络和进展。该书中分5个话题,选编了17篇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撰写了6篇综述文章。第一编的主题是讨论公共政策以及政府对流动劳动力的服务与管理。第二编选择的论文分别就农村流动劳动者的特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解释和迁移与劳动力市场的演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三编选择的文章主要讨论劳动力迁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第四编把视点放在流动妇女特殊问题方面,重点讨论她们的婚育和生殖健康问题。第五编旨在介绍围绕劳动力流动进行的各种社会试验和国际经验及借鉴。该书体现出的特点是:(1)集中研究劳动力流动的各个维度,揭示了流动者的个体特征和流动的宏观环境;(2)研究方法强调规范性和实证性,使用的数据系统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流动劳动力分为高技能与低技能两种类型,通过引入高技能劳动力集聚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对新经济地理学经典模型进行扩展,探讨了这两种不同类型劳动力流动性、经济集聚和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型模拟显示,随着地区经济整合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技能劳动力流动所产生的集聚力量远大于低技能劳动力流动,高技能劳动力的地区集聚更倾向于扩大而非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而低技能劳动力流动有助于延缓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并用经验数据进行了印证。  相似文献   

7.
城乡差距悖论指的是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并没有随城乡劳动力的流动而缩小。传统的文献对于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行为及其意义关注很多,然而对于城乡之间劳动力的异质性和流动方向及其所附带的经济意义却关注过少。通过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渠道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构建数理模型将城乡劳动力的异质性和流动方向的经济意义进行研究和数值模拟,最后得出在考虑城乡劳动力异质性的情况下,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对完全消除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是农村反贫困的重要路径之一,对缓解农村贫困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甘肃省1 749个农户的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关于劳动力流动和贫困之间关系的四个假设。针对提出的假设,本文采用Double-log模型对农户收入进行弹性分析,发现农户家庭外出务工劳动力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进一步应用Probit模型对影响农户家庭劳动力流动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外出劳动力的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及工作地点和主要技能等对劳动力流动有重要的直接影响且间接地影响家庭的贫困状况,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了证明。劳动力流动与贫困之间存在双向关系,务工收入是农户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劳动力流动对于减少农村贫困发生率,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缓解农村生态贫困等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流动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带动农村家庭增收致富,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奠定基础。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数据,首先利用A-F方法从收入、教育、健康、资产、住房、生活水平、社会保障、主观态度八个维度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剥夺得分进行测度,利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倾向匹配得分法实证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其次,将流动的劳动力是否有资金汇回纳入分析框架,进一步佐证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再次,采用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社会资本减贫机制。最后,利用面板随机Probit模型从单个维度分别探究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1)无论流动的劳动力是否有资金汇回,劳动力流动能够显著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且具有稳健性。(2)劳动力流动可以通过扩大其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声望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3)劳动力流动显著缓解除教育以外物质层面的贫困维度,但加剧了社会保障及主观态度维度的贫困。(4)劳动力流动增加了低人力资本水平农村家庭及中年期、老年期农村家庭陷入社会保障维度贫困的概率,降低了青年期家庭陷入社会保障维度贫困的概率,增加了中、...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劳动力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流动劳动力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影响其收入的因素既具有居民收入的一般规律。又具有其特殊性。现有的研究一般以传统人力资本理论和收入均等化理论等为基础,来分析农村流动劳动力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本文以甘肃省农村流动劳动力的调查数据为样本,试图从流动劳动力的人口学特征、就职行业、流动去向及工作稳定性等四个方面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收入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2001~2008年广东省的面板数据,考察就业容量和就业风险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发现迁入地经济发展创造的就业容量足够大时,劳动者为追求就业机会选择迁移就业;而迁入地的就业风险又会减少地区的吸引力,对劳动力流入有负作用。要实现劳动力平衡流动和平稳就业,就必须平衡发展地区经济以扩大总体就业容量、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和统筹社会保障以减少就业风险,减轻失业成本。  相似文献   

12.
张超  陈思 《南方人口》2021,36(1):1-16
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条件logit模型实证考察了决定中国城际劳动力区位选择的区域和个人因素。旨在评估流动劳动力选择目的地时地方品质、就业机会和经济结构的相对权重,以及这些地方因素在不同类型的劳动力中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1)地方品质对吸引迁移人口流入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大于就业机会带来的效应,迁移人口会倾向于流向地方品质更好的城市。(2)通过对比地方品质和工资水平对流动人口流向选择概率的影响可以计算得到流动人口对于地方品质水平提升1个单位的支付意愿约为9.70元。(3)从异质性检验结果来看,个人消费服务、地区基础结构和公共服务对本地吸引人才流入的能力均表现出显著的带动性;年轻一代和室内工作的劳动力群体更加注重环境因素的考量,对城市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于地方品质,高教育水平劳动者受到高工资水平的调节作用更大。来自城镇的劳动者更加重视地方品质建设对自身带来的影响,而来自农村的劳动者更加注重工资报酬所带来的经济效用;流入内陆、淮北地区、特大、超大和高收入阶段的城市吸引劳动力受城市地方品质的影响效果更显著;流入内陆、淮南地区、大中小和中等收入偏上/偏下城市吸引劳动力受工资水平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式。现阶段,我国农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且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空间也在不断扩大。但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却出现了"民工荒"现象,且愈演愈烈。这不仅阻碍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给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动力进行测算和分析,得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动力不足,是造成"民工荒"现象日益突出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动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本文以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与求助行为为研究视角,通过描述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频繁且很少主动求助。基于这一现象,本文进一步采用回归分析考察其心理问题和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性别检验。研究发现,年龄、健康、工作时间、企业管理水平、社会排斥等变量影响显著,且其中一些因素存在性剐差异。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旨在缓解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朱镜德 《南方人口》2003,18(2):14-18
中国现阶段的乡—城迁移背景是,宏观上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严重的格局并没有改变,但由于超稳定的、超小规模均田制的作用,乡—城迁移者不仅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也包括非农业剩余劳动力;结果,在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与劳动力供给不足并存,或耕地资源短缺与耕地资源利用不足甚至闲置并存的矛盾。该两个问题的解决都将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够在现阶段形成与快速城市化及国际化相适应的土地资源再配置机制,能否实现乡—城迁移条件下的富余耕地资源向种田专业户集中。  相似文献   

16.
农村青年劳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通过对东北地区农村青年劳动力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到,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致富观念已经有很大的转变,大多数人渴望了解致富信息及新的致富途径。结合调查对影响农民家庭收入的三类因素:农民家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进入市场的方便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可以看出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是否具备上网条件对增加农民家庭收入有很大的正向作用,而拥有土地情况是负的作用,家里是否有人外出打工、青年农民的年龄的作用不显著。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应该在促进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拓宽农业投融资渠道等短期措施,以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易成本等长期措施方面做好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王华 《南方人口》2008,23(4):45-49
依据农户调查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发达地区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已经实现了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但向城市迁移的意愿不强。农村劳动力可分为异地转移、分离型就地转移、兼业型就地转移和农业劳动力四种类型,他们向城镇迁移的意愿依次减弱。农村劳动力对拟迁目的地城镇的选择大致随城乡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态势,表现出迁移空间意愿的距离偏移特征,主要是以中心城区周边的小城镇和卫星城为拟迁目的地,表现出就地城市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8.
“民工荒”现象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民工荒”打破了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对“民工荒”之所以出现作了原因分析,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新的二元社会结构是导致“民工荒”的深层次原因,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珍珍  陈琳 《南方人口》2010,25(4):10-17
农民工的健康状况对其个人生活、就业状况和整个中国的经济增长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8年6—7月对江苏和浙江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采用自评健康水平来测度农民工的健康状况,并对影响农民工健康状况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的自评健康水平好于女性,初中、高中组的健康状况好于大专及以上组,家庭负担系数越大、日工作时间越长的农民工健康状况越差,一线工人的健康状况比技术人员要差,不同城市的农民工健康状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